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交往法在英语口语课中的教学尝试
1
作者 聂茸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6-87,共2页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步骤两方面阐述社会交际法在英语口语课中的教学尝试,以提高口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口语 社会交往法 学习理论
下载PDF
论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交往学习法”的运用
2
作者 李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11年第11期192-193,共2页
从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为主线,提出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时,应该采用对话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交往学习法"形式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 交往学习 社会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 讨论学习
下载PDF
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交往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清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交往教学论注重探讨师生关系或师生交往,认为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交往过程,相应地,语言教学领域提倡的是交际法。但交际法教学实践存在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交际化,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或存在交际过程缺乏信息沟和主体客体化的缺陷。文章从... 交往教学论注重探讨师生关系或师生交往,认为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交往过程,相应地,语言教学领域提倡的是交际法。但交际法教学实践存在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交际化,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或存在交际过程缺乏信息沟和主体客体化的缺陷。文章从学生充足的话语权、交往媒介多维性、交往的广深度、学生社会/情感策略培养四个方面,讨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教学交往的补充,构建教学交往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交往教学论(交际) 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下载PDF
冷暖自知:新形势下美台关系发展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童立群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6,共9页
民进党再次执政后,美台关系从最初的不稳定、不确定状态,逐渐发展为互动"良好",并在若干方面实现了"升级和突破"。本文认为,美台关系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定位中国为"竞争者"的大背景下,加强了打&qu... 民进党再次执政后,美台关系从最初的不稳定、不确定状态,逐渐发展为互动"良好",并在若干方面实现了"升级和突破"。本文认为,美台关系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定位中国为"竞争者"的大背景下,加强了打"台湾牌"的力度和广度,美国的"挺台"政策及其发出各种强化美台关系信号的背后都是自身的利益考量,美台关系并非实质"升级"。对民进党当局而言,甘于做"棋子"、试图通过虚幻的美台关系掩盖和转移其两岸和内政的困境,终将付出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台关系 “与台湾交往法 印太战略 民进党 “台湾牌”
下载PDF
自主交往训练法在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梅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69,共6页
本文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沟通与交往障碍,应用自行开发的“自主交往训练法”对两名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学生展开训练和研究。初步研究表明它能有效地缓解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促进沟通与交往能力。
关键词 自主交往训练 沟通与交往障碍 随班就读
原文传递
世界普遍交往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兼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素霞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96,共5页
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方法和视角并不是单一的,交往分析法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形式。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是他运用交往分析法分析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典范。透过马克思的交往分析法及其... 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方法和视角并不是单一的,交往分析法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形式。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是他运用交往分析法分析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典范。透过马克思的交往分析法及其在分析社会发展道路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深刻体会马克思辩证历史观的精髓,而且可以看到一幅丰富的人类历史画卷。把马克思的交往分析方法与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解决卡夫丁峡谷跨越问题上长期存在的论争,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分析 世界普遍交往 跨越卡夫丁峡谷
原文传递
Architectural 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s in Subway Stations: An Evidence Based Design Approach
7
作者 Hessam Ghamari Cherif Amor Karim Mardom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4年第4期430-437,共8页
Environmental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 of people within an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Subway stations spaces are important examples of public spaces that are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al l... Environmental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 of people within an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Subway stations spaces are important examples of public spaces that are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al life of people. Also, the fact that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city environments are becoming indispensable for subway station space indicates that these space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urban lif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sult of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on the influential elements pivot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n subway stations. The theory of John Lang in Urban design with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wa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architectural requiremen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nvironment in subway station spaces according to an evidence based design approach. To do so, relevant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social sustainability and so on, were reviewed Next,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human behavior in public spaces were derived and analyzed. Data of the study were collected via questionnaires filled out by the users of Tehran's subway station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s were classif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in the case of architectural requirement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interactions,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safety, accessibility and lighting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interaction subway station architectural requirements evidence-based design human behavior.
下载PDF
退休“软着陆”六法
8
作者 吴醒黎 《老龄问题研究》 2005年第3期52-53,共2页
退休人员常常出现“退休前精神爽朗,健康潇洒,退休后萎靡不振,与病交往”现象,何故?心态使然。当一个人工作时,他会为着一定目标去奋斗,自觉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努力付出,心态总是处于亢奋、实在、积极、饱满的状态。有着浓重... 退休人员常常出现“退休前精神爽朗,健康潇洒,退休后萎靡不振,与病交往”现象,何故?心态使然。当一个人工作时,他会为着一定目标去奋斗,自觉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努力付出,心态总是处于亢奋、实在、积极、饱满的状态。有着浓重的充实感、规律感、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休人员 心态 消极作用 旅游 娱乐 交往法
原文传递
怪病,让女大学生好痛苦
9
作者 马志国 《大众心理学》 2002年第11期22-23,37,共3页
关键词 偏执型人格障碍 特征 认知调节 交往训练 自信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