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 被引量:19
1
作者 钱中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在巴赫金的交往、对话哲学、超语言学的基础上,论述了巴氏的交往美学、复调小说理论和狂欢化理论。巴氏的这些理论以人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具体方式,即对话方式,为出发点,不仅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对人文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交往美学 复调 狂欢化 人文科学方法论
下载PDF
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交往哲学维度与实践交往美学的哲学基础
2
作者 曾仲权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3-53,共21页
本文旨在回到马克思所论及的最宽泛意义的交往概念,深入剖析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理论、人、物、自然界的相关论述所体现的交往思想、所包含的实践交往哲学维度,溯源西方哲学传统,探寻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旨在回到马克思所论及的最宽泛意义的交往概念,深入剖析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理论、人、物、自然界的相关论述所体现的交往思想、所包含的实践交往哲学维度,溯源西方哲学传统,探寻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交往哲学维度及其维度的双重转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继而在分析论证借鉴现象学观点和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借鉴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意识和行为两个角度全面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最宽泛意义上的交往概念,全面分析和阐释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交往行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具有四维三类一体的结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包含物的生产、人的生产、符号生产、社会生产四个维度。所有的实践都直接和间接是交往行为,实践和交往行为都包含三种行为类型: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和意向行为。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原初意义上最宽泛的交往的界定中来,回到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交往行为中来,全面地分析和把握交往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实践美学和交往行为的内在关联,这就是实践交往美学的哲学基础。在分析论证借鉴现象学观点和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借鉴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意识和行为两个角度全面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最宽泛意义上的交往概念,全面分析和阐释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交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经典马克思主义 四维三类一体结构 物的生产 人的生产 符号生产 社会生产 身体行为 符号行为 意向行为 实践交往哲学 实践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新解——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进路 被引量:2
3
作者 曾仲权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10-122,共13页
秉承互文性语境阐释法,结合《学而》篇上下文语境,乃至结合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仁学要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彰显的,即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的伦理性交往行为和与之相伴随的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仁乐体验,是伦理交往之乐与... 秉承互文性语境阐释法,结合《学而》篇上下文语境,乃至结合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仁学要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彰显的,即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的伦理性交往行为和与之相伴随的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仁乐体验,是伦理交往之乐与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其理论内涵由三个层面构成:以“以文会友”的审美交往行为为中介实践形式所彰显的伦理交往和审美交往的统一;以仁乐为审美情感体验所彰显的伦理交往之乐与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以仁和为审美境界所彰显的伦理交往之乐和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及其仁乐的情感体验都是核心要素。要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内涵是通过仁(交往行为、仁爱在心的情感)—仁乐(仁爱在心的愉悦快乐)—美(审美交往和审美愉悦)建构起来的伦理交往之乐和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它可以具体化为三种逻辑达成式:仁—文—美,仁—乐—美,仁—和—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内涵最终呈现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会友 仁乐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互文性语境阐释法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里仁为美”的“三美合一说”及其交往行为美学内涵 被引量:4
4
作者 曾仲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6,共8页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与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相伴随的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统一起来。结合整个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论语·里仁》篇内容,"里仁为美"三美合一的美学内涵,尤为突出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情感空间之美内涵,而且,通过"孔颜乐处"中仁爱在心、安贫乐道的孔子、颜回乐处,更与儒家诗学、孔子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核心命题:"诗可以群"有着至为重要的内在关联,这更体现了具有三美合一内涵的"里仁为美"之于孔子交往行为美学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仁为美” “三美合一说” 地理空间之美 社会空间之美 情感空间之美 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里仁为美”与儒家交往行为美学进阶
5
作者 曾仲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9,共7页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 "里仁为美"之里仁所表明的是地理空间之美、社会空间之美和情感空间之美的统一,具有三美合一的特点。同时,它将具有地理空间承载、由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与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交往行为相伴随的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统一起来。结合整个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和《论语·里仁》篇内容,"里仁为美"三美合一的美学内涵,尤为突出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情感空间之美内涵,而且,通过"孔颜乐处"中仁爱在心、安贫乐道的孔子、颜回乐处,更与儒家诗学、孔子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核心命题——"诗可以群"有着至为重要的内在关联,这更体现了具有三美合一内涵的"里仁为美"之于孔子交往行为美学乃至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仁为美” “三美合一说” 地理空间之美 社会空间之美 情感空间之美 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论纲
6
作者 曾仲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全面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进而进行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包括缘起论、思想论、形式论、主体论、作品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阐释论、组织论、礼仪论、美育论、境界论、传播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思想史意义、文学史意义、批判拯救意义、社会政治意义、理论范式革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 哈贝马斯 理论建构 重要意义 儒佛(禅)互补
下载PDF
《毛诗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思想
7
作者 曾仲权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280-293,共14页
《毛诗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上以风化下”:教化美学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意义;二,“下以风刺上”: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美谏说的发生语境;三,美颂:服务于人神交往的颂歌。“上以风化下”之风具有自然界之风、... 《毛诗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上以风化下”:教化美学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意义;二,“下以风刺上”: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美谏说的发生语境;三,美颂:服务于人神交往的颂歌。“上以风化下”之风具有自然界之风、教化之风和风俗风貌之风的含义,具有教化美学和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双重规定性。“上以风化下”教化美学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内涵具有乐教传统渊源。《毛诗序》所涉及到的诸多思想观点,如《毛诗序》“诗之六义”,从西周六诗发展为《毛诗序》诗之六义的过程,都需要溯源到西周乐教传统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而温柔敦厚是教化美学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效果。“下以风刺上”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美谏说还植根于采诗献诗传统、庶民议政、庶民议政传统中断的发生语境。在《毛诗序》“下以风刺上”中,“主文而谲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美谏说具有温柔敦厚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效果。《毛诗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思想还体现在美颂说上。颂诗交往行为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作诗歌颂报恩;二是祭祀报恩,二者共同凸显了诗歌发生的巫术文化根源。《毛诗序》的美颂说代表了汉代美学将义理之学与原始儒家巫术神秘主义结合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序》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乐教传统 庶民议政 人神交往
原文传递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
8
作者 曾仲权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3期293-304,共12页
孟子"知人论世"这一经典命题的阐释聚讼纷纭,但此命题却关涉着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的深刻理论内涵。孟子"知人论世"作为经典阐释学理论命题蕴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内涵在于:"知人论世"本意在强... 孟子"知人论世"这一经典命题的阐释聚讼纷纭,但此命题却关涉着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的深刻理论内涵。孟子"知人论世"作为经典阐释学理论命题蕴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内涵在于:"知人论世"本意在强调"此在"的今人通过"知言"的文本阐释学和"知世"的生活语境与往世行迹的理解所实现的知人的人本阐释学,与"曾在"的古人缔建儒家朋友式交往关系和交往行为,并遵从孔子儒学的"毋友不如己者"的教导,通过与古人交友、以"友其德"来"极其善道"这一根本的"尚友"旨趣。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知人论世"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历史变式;二是,"知人论世"实现了"知言"的文本阐释学之审美鉴赏判断与"知人"的"人本阐释学"之道德情感判断的统一;三是,"知人论世"饱含着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的命题公式:知人=知言+知世;四是,"知人论世"内含着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阐释学循环;五是,"知人论世"是孔子道德情感判断公式的历史发展变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 知人论世 “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文本阐释学 人本阐释学 阐释学循环 道德情感判断
原文传递
“文学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另一个德国的“接受理论” 被引量:5
9
作者 方维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7-152,共16页
人们在谈论德国接受理论时,几乎只提康士坦茨学派,而对当时另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所知甚微。与西德的"接受美学"或"效应美学"不同,"交往美学"认为,文学生产是文学过程... 人们在谈论德国接受理论时,几乎只提康士坦茨学派,而对当时另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所知甚微。与西德的"接受美学"或"效应美学"不同,"交往美学"认为,文学生产是文学过程中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没有生产便没有接受。换言之,"交往美学"注重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整个文学交往过程,试图通过阐释文学创作与阅读以及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来总体把握文学过程,视这种关系为作品和读者、生产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的双重过程。文学作品要产生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具有能使功能得到发挥的"接受导向";其二,必须遇到能够兑现作品潜在功能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美学 文学交往 接受导向 行动读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