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学交往观的哲学认识基础转向: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 |
樊迪
谭玮
|
《绥化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契合与超越:全球文明倡议与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关系之辩 |
王富军
韩潇
|
《学术交流》
|
2024 |
0 |
|
3
|
“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功能、现实挑战与拓展路径--基于马克思精神交往观 |
胡德庆
|
《理论建设》
|
2024 |
0 |
|
4
|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
王洁洁
仝羽婵
仝东峰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3 |
0 |
|
5
|
共生交往观的阐扬——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 |
谢清果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1
|
|
6
|
教学共生——基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 |
刘楠
姜正国
|
《当代教育论坛》
|
2013 |
7
|
|
7
|
儒、释、道的人际交往观比较研究 |
张树卿
徐星华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8
|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 |
张广君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13
|
|
9
|
网络时代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 |
褚政
赵元立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0
|
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
童恒萍
李幸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1
|
儒家交往观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
彭这华
葛建中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
2011 |
2
|
|
12
|
从交往观看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路 |
贺翠香
张翼星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02 |
2
|
|
13
|
马克思交往观新探 |
李栋材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4
|
体育教学中师生双向交往观的建构 |
林楚云
|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2008 |
7
|
|
15
|
青少年廉洁交往观及其培育 |
高来举
邱远航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6
|
身体交往观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新探 |
谢清果
赵晟
|
《文化研究》
CSSCI
|
2018 |
0 |
|
17
|
大学教育应有之义——基于雅斯贝尔斯的精神交往观 |
李安琪
|
《湘南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8
|
论网络虚拟对大学生交往观的影响 |
景君学
|
《卫生职业教育》
|
2007 |
0 |
|
19
|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 |
尹志兵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2015 |
1
|
|
20
|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观之比较 |
刘芬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