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交往观的哲学认识基础转向: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
1
作者 樊迪 谭玮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5-127,共3页
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交往,其哲学认识的基础不断嬗变。从主客二分法的主客体视角,到主体间性的对话、平等式理想,都对教学交往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释,而他者哲学的引入,从伦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交往视为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为教学交往观的理解... 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交往,其哲学认识的基础不断嬗变。从主客二分法的主客体视角,到主体间性的对话、平等式理想,都对教学交往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释,而他者哲学的引入,从伦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交往视为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为教学交往观的理解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教学交往观 列维纳斯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契合与超越:全球文明倡议与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关系之辩
2
作者 王富军 韩潇 《学术交流》 2024年第7期31-42,共12页
基于对世界历史一般趋势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时代跨文明交往的悖论与限度,提出在普遍交往中实现共产主义文明、重塑文明交往关系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的跨文明交往观是全面、深入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理论环节。全球文明倡议不... 基于对世界历史一般趋势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时代跨文明交往的悖论与限度,提出在普遍交往中实现共产主义文明、重塑文明交往关系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的跨文明交往观是全面、深入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理论环节。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在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正确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文明内生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交往促推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与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而且实现了叙事时空的转换,在基本态度、发展动力与实现路径等维度超越了马克思的跨文明交往观,实现了对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的超越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跨文明交往观 马克思 文明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功能、现实挑战与拓展路径--基于马克思精神交往观
3
作者 胡德庆 《理论建设》 2024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显著的“对内”和“对外”双重价值。在马克思精神交往观视域下,其双重价值主要包括:对内刻入中国基因,发展国人的“本质性存在”;渗透中国精神,激发现代“生产动能”;融进中国理论,共建民族“自由王国”;以及对外...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显著的“对内”和“对外”双重价值。在马克思精神交往观视域下,其双重价值主要包括:对内刻入中国基因,发展国人的“本质性存在”;渗透中国精神,激发现代“生产动能”;融进中国理论,共建民族“自由王国”;以及对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建设世界“现实共同体”。时下“讲好中故事”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敌对势力正有意扭曲中国故事、多元思潮正持续消解中国故事、数智空间正无声解构中国故事,以及少数“新一代”正被动误解中国故事。应从全面把握中国故事意识形态属性、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中国故事话语叙事、用数智技术全时空赋能中国故事高质传播、分众化观照重点群体对中国故事接受度等方面,持续推进和拓展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使其内外双重功能得以更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精神交往观 精神生活 主体交往 形象传播
下载PDF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4
作者 王洁洁 仝羽婵 仝东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1期145-149,共5页
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观是其理论观念。文章从仁、礼、义、和4方面对儒家交往观做了简要诠释,表明其丰富合理的内核仍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交往理念出现的偏差及交往过程遇到的困难进行梳理,进一步挖... 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观是其理论观念。文章从仁、礼、义、和4方面对儒家交往观做了简要诠释,表明其丰富合理的内核仍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交往理念出现的偏差及交往过程遇到的困难进行梳理,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成因。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论证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高校思政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3条路径将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将儒家交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相符的、科学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更好地解决交往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交往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平台 路径探析
下载PDF
共生交往观的阐扬——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 被引量:21
5
作者 谢清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3,共9页
近年来,"中国"日益成为学界热议的关键词,如何理解"中国"的内涵,成为中国崛起迫切需要理解和传播的问题。传播学界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呢?一个可行的方案便是将"中国"阐释为一种传播观念,即具有中国特色... 近年来,"中国"日益成为学界热议的关键词,如何理解"中国"的内涵,成为中国崛起迫切需要理解和传播的问题。传播学界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呢?一个可行的方案便是将"中国"阐释为一种传播观念,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共生交往观"。因为"中国"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内含着沟通、合适、中和等传播观念,从而确保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年。当今世界,"中国"是一种元传播符号,它集中代表着一种新的交往气象:以"文明中国"的姿态坚守"中道"传统;在世界交往中阐扬"共生"精神。总之,"中国"是一种负责任,敢担当的宏大传播叙事主题与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学 中国 传播 共生交往观 元传播符号
下载PDF
教学共生——基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楠 姜正国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3期79-83,共5页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师知,学知"、"学知,师不知"以及"学不知,师不知"四种教学认知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教学共生是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观之于现实教学的启示。其中,师生人格平等是教学共生的前提,教育爱是教学共生的纽带,师生学术对话则是教学共生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共生 雅斯贝尔斯 教育交往观
下载PDF
儒、释、道的人际交往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树卿 徐星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87-90,共4页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集中的统一体,社会生产关系是决定人际交往关系的决定因素。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发生某种关系,可统称为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儒家、佛教、道教均有其各自的人际交往理论和实践,认真总结儒、释、道三家...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集中的统一体,社会生产关系是决定人际交往关系的决定因素。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发生某种关系,可统称为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儒家、佛教、道教均有其各自的人际交往理论和实践,认真总结儒、释、道三家人际交往的经验教训,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佛教 道教 人际交往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广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1,共7页
围绕教学本体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框架、一般表征、基本职能、发生机制、演化过程、基本属性、本质和规律等教学本体论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命题或假设,勾画出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或交往本体论的基本... 围绕教学本体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框架、一般表征、基本职能、发生机制、演化过程、基本属性、本质和规律等教学本体论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命题或假设,勾画出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或交往本体论的基本的和初步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集中表现出诸如一贯的本体论立场、反思性思维方式和历史性概念,合目的合规律的逻辑路线,根植于人的文化本质的终极关怀,独特的教学本体论范畴架构以及一元多维整体规定的本质结构观等理论特征。这一具体形态的教学本体论的初步形成,昭示出世纪之初教学论长足发展和教学实践改革与提高的新的历史可能性,其本身的发展与成熟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存在 建构交往观 交往本体论 方法论 教学本体论 内涵
下载PDF
网络时代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 被引量:3
9
作者 褚政 赵元立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67-69,共3页
网络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新手段和新方式,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在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规范并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强现实生活中师生... 网络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新手段和新方式,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在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规范并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强现实生活中师生和学生之间交往四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对大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际交往 网络时代 网络交往 对策分析 人际关系 交往观 现实生活 消极影响 合理利用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童恒萍 李幸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2-85,共4页
交往作为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分析马克思交往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现代化思想,并阐述其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观 交往形式 现代化
下载PDF
儒家交往观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这华 葛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5期99-101,共3页
挖掘儒家交往观的内涵并做好现代转化,对于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启示。其中",仁者爱人"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大爱精神"和尊师重教;"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尊重差异... 挖掘儒家交往观的内涵并做好现代转化,对于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启示。其中",仁者爱人"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大爱精神"和尊师重教;"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尊重差异和独立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换位思考和宽以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交往观 和谐师生关系 启示
下载PDF
从交往观看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翠香 张翼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85-89,共5页
全球化是不同国家、民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间不断交往、交融的过程和趋势。不同的交往观必然会有不同的全球化理路。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为核心 ,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规律 ,延伸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逻辑 ;哈贝马斯... 全球化是不同国家、民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间不断交往、交融的过程和趋势。不同的交往观必然会有不同的全球化理路。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为核心 ,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规律 ,延伸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逻辑 ;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核心 ,认为交往行为中的相互作用起着比劳动更为重要的作用 ,并建构了一个没有强迫 ,但又能保持民族国家主权独立的“世界共同体”方案。两个方案各有利弊 ,但都没逃脱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观 马克思 全球化 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 生产关系 语言互动 “世界历史” “世界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交往观新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栋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1,共8页
上世纪90年代迄今,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探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日渐成为热潮。许多论者纷纷撰文立说,围绕交往理论的实质、历史视角、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交往的主体性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果的多维度研究与探讨。其中,马克思交往概... 上世纪90年代迄今,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探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日渐成为热潮。许多论者纷纷撰文立说,围绕交往理论的实质、历史视角、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交往的主体性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果的多维度研究与探讨。其中,马克思交往概念的边界清理,交往的社会功能科学定位,特别是马克思交往观的世界历史性特质等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深入的挖掘与明晰准确的理论阐释。随着世界历史的全面展开,这些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交往观研究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理论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 交往观 唯物史
下载PDF
体育教学中师生双向交往观的建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楚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8年第5期109-110,共2页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往观,是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能动作用),二者在体育教学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思想观点、情感和需要的平等交流,以及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体育教学就...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往观,是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能动作用),二者在体育教学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思想观点、情感和需要的平等交流,以及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体育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主体性双向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由于双方处在特殊的环境中,具有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不同的独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交往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交往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双向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过程 双向建构 交往观 中师生 主体能动作用 体育教学情境 共享信息 教学活动
下载PDF
青少年廉洁交往观及其培育
15
作者 高来举 邱远航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73-75,共3页
青少年廉洁教育是阻断社会腐败的重要路径,其目的在于培育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良好廉洁价值素养的新时代国家公民。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廉洁教育体系和打造风清气正的廉洁社会生态,让青少年... 青少年廉洁教育是阻断社会腐败的重要路径,其目的在于培育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良好廉洁价值素养的新时代国家公民。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廉洁教育体系和打造风清气正的廉洁社会生态,让青少年形成以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为主要内容的廉洁交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廉洁交往观 培育
下载PDF
身体交往观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新探
16
作者 谢清果 赵晟 《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04-319,共16页
老子思想蕴含丰富的身体思想。在身体交往观的视域下,老子的身体交往观分为身体内部的交往,所谓贵身养生、修身体用的工夫,也就是社会化的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属于内向传播的范畴;身体外部的交往,是以修身体用得来的整... 老子思想蕴含丰富的身体思想。在身体交往观的视域下,老子的身体交往观分为身体内部的交往,所谓贵身养生、修身体用的工夫,也就是社会化的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属于内向传播的范畴;身体外部的交往,是以修身体用得来的整全身体来影响、反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是在与他人身体关联中展开的整体且系统的交往观念,并观照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以及天人传播等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交往观 老子思想 修身 体用 整全身体
下载PDF
大学教育应有之义——基于雅斯贝尔斯的精神交往观
17
作者 李安琪 《湘南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92-97,共6页
通过考察雅斯贝尔斯精神交往视角下的大学教育观,认为在目前大学人才培养商业化、功利化现象日趋严重,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精神成长受到威胁,有必要重树大学教育应有之义,这对我国的大学教育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教育 雅斯贝尔斯 精神交往观
下载PDF
论网络虚拟对大学生交往观的影响
18
作者 景君学 《卫生职业教育》 2007年第11期7-8,共2页
网络虚拟为科技进步拓展更广阔领域的同时,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困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人际交往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钥匙,网络虚拟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交往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虚拟带来的创... 网络虚拟为科技进步拓展更广阔领域的同时,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困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人际交往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钥匙,网络虚拟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交往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虚拟带来的创新性、多重性、超越性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应在交往中树立诚信,强化传统道德观念,正确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人生观完善自己,形成当代伦理道德架构下的交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 虚拟交往 交往观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志兵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6期15-17,共3页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观 交互主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观之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芬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4-18,共5页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都从主客体和主体间的双重关系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交往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马克思从研究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这一宏观角度入手,而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等人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都从主客体和主体间的双重关系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交往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但马克思从研究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这一宏观角度入手,而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等人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考察个体儿童心理世界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在马克思的交往观中,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人在进行物质交往时,不仅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产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哈贝马斯力图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他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五“理解”和“一致”为核心心,以确立统一、有效的社会规范为归宿。哈贝马斯注重的精神沟通等交往关系最终都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马克思 交往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经济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交往 认知心理学 关系角度 角度 生产关系 自然能力 道德意识 心理世界 社会关系 一般理论 交往行为 “理解” 社会规范 交往关系 生产力 人与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