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替构式的语篇特点
1
作者 李艳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1,共7页
交替构式是现代汉语中固定表达"交替"义的一类框架结构,属于超句法的语言单位。"交替"的构式义和超句法性使得这类结构的语篇特点比较突出,对其语篇特点的考察既有助于交替构式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交替构式的对外... 交替构式是现代汉语中固定表达"交替"义的一类框架结构,属于超句法的语言单位。"交替"的构式义和超句法性使得这类结构的语篇特点比较突出,对其语篇特点的考察既有助于交替构式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交替构式的对外汉语教学。考察得知,交替构式多用于叙事类语篇,多作背景信息,多用于"概括-具体"语篇模式,多与表示过去的组合性时段共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构式 语篇类型 语篇角色 语篇模
下载PDF
从基于样例的概念空间看构式交替——以“对”和“对于”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宫雪 《现代语文》 2021年第9期40-47,共8页
表对待关系的近义构式“对于”和“对”存在交替使用的现象,基于两者的语言使用实例,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可以构建“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进而考察两者的使用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和“对”具有多个使用特征,但两者用法的差... 表对待关系的近义构式“对于”和“对”存在交替使用的现象,基于两者的语言使用实例,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可以构建“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进而考察两者的使用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和“对”具有多个使用特征,但两者用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征上,分别是句法功能(F)、介宾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G)、句法位置(L)。“对于”和“对”具有共享的语义范畴,也有各自独有的语义范畴。“对于”和“对”的原型范畴不重合,“对于”的原型范畴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话题,“对”的原型范畴是在状语位置介引谓语的修饰成分。相较于小说和新闻,“对于”更倾向于出现在学术期刊论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于” “对” 概念语义空间 交替 多重对应分析
下载PDF
变异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情态构式多元定量研究
3
作者 李思雨 戴雅宁 孟庆楠 《语料库语言学》 2022年第2期14-24,166,共12页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变异语言学视角,借助COHA语料库,对影响must、have to、have got to三种构式变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美式英语中的历时演化路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810—2009年,美式英语在表达“必须”这一含义时,出现了...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变异语言学视角,借助COHA语料库,对影响must、have to、have got to三种构式变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美式英语中的历时演化路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810—2009年,美式英语在表达“必须”这一含义时,出现了must逐渐被have to取代的趋势;影响must、have to、have got to三种变体选择的主要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时态”“体裁”以及“年代”。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种变体的演化规律,本研究认为英语中存在主要情态动词逐渐被半情态动词1取代的趋势。情态动词must的部分含义正逐渐由半情态动词have to表达,而半情态动词have got to的使用频率却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情态动词 半情态动词 多元定量研究 交替
下载PDF
构式交替:基于“基线/加工”模式的解释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翼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38,共6页
结构交替是生成语法引领的语言学研究重点问题,但遭到了以构式语法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的批判。构式语法重视构式本身的主体地位,但是,语言使用和习得的证据表明,构式交替也是语言知识的一部分,需要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描写和... 结构交替是生成语法引领的语言学研究重点问题,但遭到了以构式语法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的批判。构式语法重视构式本身的主体地位,但是,语言使用和习得的证据表明,构式交替也是语言知识的一部分,需要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描写和解释。认知语法的最近理论进展("基线/加工"模式)通过调配认知主体的注意力,改变语法组构的凸显度,解释了构式交替的途径,提升了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 语法 认知语法 基线/加工 凸显度
原文传递
从基于样例的概念空间看构式交替——以“让”和“给”的被动用法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炜炜 王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33,共12页
本研究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从基于样例的概念空间考察汉语中"让"和"给"被动用法的交替现象。研究发现:1)影响二者选择使用的主要因素为结构上的长短被动和语体因素;2)"让"和"给"的被动原型... 本研究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从基于样例的概念空间考察汉语中"让"和"给"被动用法的交替现象。研究发现:1)影响二者选择使用的主要因素为结构上的长短被动和语体因素;2)"让"和"给"的被动原型截然不同:"让"的原型为书面语语体中NP2为有生名词的被动用法,"给"的原型为口语语体中的短被动用法;3)二者被动范畴的概念空间有重合,说明二者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在个案分析之上,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在语言的近义形式、多功能形式分析中的适用性,同时也对该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空间 样例 交替 被动 多重对应分析
原文传递
变异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边缘情态动词构式多元定量研究——以情态need和实义need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孟庆楠 罗卫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8-700,799,共14页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变异语言学视角,借助COHA语料库和R统计软件,对影响英语边缘情态动词构式"need(to)V"变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美式英语中的历时演化路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810-2009年间,该边缘情态动词逐渐...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变异语言学视角,借助COHA语料库和R统计软件,对影响英语边缘情态动词构式"need(to)V"变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美式英语中的历时演化路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810-2009年间,该边缘情态动词逐渐倾向于与全称不定式连用;影响其不定式补语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小句的取向"、"年代"以及"动词的语法及物性"。此外,对于一些情态need与实义need相融合的情况,本研究认为这主要是受到了一些含有need(s)的固化习语的影响,这些习语中作为名词或副词使用的need(s)经过重新分析机制,逐渐演变为作为动词使用的融合need,后又被规范为实义need,从而充当由情态need向实义need用法过渡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边缘情态动词 NEED 交替 多元定量研究
原文传递
汉语变体中分析型致使构式变异研究——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建模 被引量:3
7
作者 田笑语 张炜炜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33,146,147,共14页
以往对于汉语分析型致使构式的研究较少关注其在语言变体维度上的变异。本研究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基于跨变体语料库,使用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考察了影响致使词“使”、“令”、“让”选择的句法、语义、语言变体等因素。研究发现... 以往对于汉语分析型致使构式的研究较少关注其在语言变体维度上的变异。本研究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基于跨变体语料库,使用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考察了影响致使词“使”、“令”、“让”选择的句法、语义、语言变体等因素。研究发现:1)“令”构式用于关系从句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小句类型,其结果谓词倾向于使用形容词,被使者常充当感事。2)相较于“令”,“使”和“让”都更偏好及物动词作为结果谓词、排斥充当感事的被使者。3)当被使者为定指或充当受事时“使”的概率显著提高;而“让”更倾向于充当施事的被使者,当被使者为客体时“让”的概率显著降低。4)“语言变体”与“小句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中国大陆地区汉语中“使”和“让”在不同小句类型中的概率差异更大;中国台湾地区汉语和新加坡汉语中“小句类型”对“使”和“让”概率的影响较小,且“让”的概率总是高于“使”;而三个变体在“令”的用法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本文展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整合在同一框架内进行考察的优势,并在更多数据和参项的基础上丰富了汉语分析型致使构式与汉语变体变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型致使 交替 变体变异 认知社会语言学 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
原文传递
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的引进 被引量:4
8
作者 熊仲儒 杨舟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1-465,共15页
轻动词是论元层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选择外部论元的轻动词可以为名词性内部论元核查格特征。引进轻动词可以使格的指派方向达成一致,也能使动词的非核心论元不再强制性地归结为动词选择。在汉语语法中,主语与宾语位置的论元可以跟动词... 轻动词是论元层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选择外部论元的轻动词可以为名词性内部论元核查格特征。引进轻动词可以使格的指派方向达成一致,也能使动词的非核心论元不再强制性地归结为动词选择。在汉语语法中,主语与宾语位置的论元可以跟动词之间没有选择性,构式中的成分在语义角色和语义指向上可以有歧义,构式可以有较为抽象的“特异性”意义,动词不能机会均等地进入相关构式。诸如此类的句法语义现象都表明轻动词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引进句法。引入轻动词的语法可以更多地说明形式与意义间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动词 论元 意义 歧义 交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