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6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忘形之交:洪昇与王泽弘交游考论——兼及清初诗坛朝野的离合态势
1
作者 周秀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7,共8页
洪昇与鄂东文人王泽弘穷达殊途、命运迥异。洪昇一生境遇坎坷凄凉,以布衣终生;王泽弘的人生经历及仕途则较顺利、显达,是一位典型的显贵之士。洪昇在旅食京华期间与王泽弘保持了长达十六年“情好如一日”的忘形之谊,洪昇南归后,二人的... 洪昇与鄂东文人王泽弘穷达殊途、命运迥异。洪昇一生境遇坎坷凄凉,以布衣终生;王泽弘的人生经历及仕途则较顺利、显达,是一位典型的显贵之士。洪昇在旅食京华期间与王泽弘保持了长达十六年“情好如一日”的忘形之谊,洪昇南归后,二人的联系亦未曾阻断。洪昇、王泽弘二人能长期保持深挚情谊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王泽弘对洪昇的赏识与洪昇的主动投靠;其二,文学观念相近,志趣投合;其三,王泽弘对洪昇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洪昇与王泽弘之间的忘形之交,是清初诗坛朝野文士间双向良性互动的一个典型范例,从中亦能察知清初朝野诗坛从离心逆向走向交流融合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昇 王泽弘 清初诗坛 文人交游
下载PDF
自由自适:论孟浩然的交游诗
2
作者 陈燕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7,共8页
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生来去城市与山水之间,虽未显达,但声名大振。他受到同时代人追捧的部分原因在于他自由的个性,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又在他的诗歌书写中展露无遗。“交游诗”是孟浩然诗集中重要的题材内容,可以从他“交... 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生来去城市与山水之间,虽未显达,但声名大振。他受到同时代人追捧的部分原因在于他自由的个性,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又在他的诗歌书写中展露无遗。“交游诗”是孟浩然诗集中重要的题材内容,可以从他“交游诗”呈现的“自由之惑”、“自由之问”与“自由之适”,来探求他这种个性的显现。要之,孟浩然的诗歌书写时刻关注自身当下的感受,不假矫饰,更不在意奔走京城和隐居襄阳前后期的行为与意图是否一致。实际上,他的交游书写一直有着“自由之惑”和“自由之问”,但最终在心理上臻于“自由之适”的境界。同时,他的这种个性与诗风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交游 自由自适 个性
下载PDF
王树楠新疆文化交游及其学术意义初考
3
作者 成湘丽 何虞雯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8-116,共9页
1906年王树楠由河北入新疆,1911年再从新疆返京畿,他曾以新疆布政使的身份,聚集起一批调任流放的官员共同推进新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大业,为20世纪初的新疆文坛带来了振兴国粹的文化气象,并通过主持编纂《新疆图志》等促进了中华文脉在... 1906年王树楠由河北入新疆,1911年再从新疆返京畿,他曾以新疆布政使的身份,聚集起一批调任流放的官员共同推进新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大业,为20世纪初的新疆文坛带来了振兴国粹的文化气象,并通过主持编纂《新疆图志》等促进了中华文脉在新疆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寓居迪化时期,王树楠与不同身份赴新疆人员有过交往唱和、书信题跋与文物交流活动。在返回京城之后,他与新疆旧友保持了稳定长久的文化联系,其对近代新疆文化事业的重要功绩已为时人所重视。不仅如此,王树楠还与不同国家各类身份赴新疆人员多有诗文交往与文物交流活动,这也为西域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树楠 新疆交游 《新疆图志》 文物收藏 西域学
下载PDF
袁枚、曾燠交游考论——兼论《随园诗话补遗》的刊刻过程
4
作者 李瑞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49-156,共8页
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中言未曾与曾燠谋面,但考之二人的诗文集,两者多有交往,不但相互唱和赠答,且在诗中明确注明袁枚多次到过曾燠扬州的题襟馆,曾燠也曾去随园拜访袁枚,袁枚扶病相见,二人谈论诗学。现存曾燠所刻《邗上题襟集》... 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中言未曾与曾燠谋面,但考之二人的诗文集,两者多有交往,不但相互唱和赠答,且在诗中明确注明袁枚多次到过曾燠扬州的题襟馆,曾燠也曾去随园拜访袁枚,袁枚扶病相见,二人谈论诗学。现存曾燠所刻《邗上题襟集》中存有袁枚佚诗《题宾谷先生西溪渔隐图》一首。根据曾燠与袁枚交游的诗歌可以推定曾燠的生卒年,纠正包世臣《曾抚部别传》的错误。《随园诗话补遗》的刊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得随刻,用原版刻录,只补入,却不修改,于嘉庆二年后定稿,成《随园诗话补遗》十卷。《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刊刻时,袁枚未曾见到曾燠,故言“素未识面”。因袁枚有求于曾燠,有了一段名士与官员的密切交往,因为诗歌的媒介,带有了风雅的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邗上题襟集》 《随园诗话补遗》 袁枚 曾燠 交游
下载PDF
明清之际大儒孙奇逢迁居豫北交游述略
5
作者 申红星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7-20,共4页
清朝建立之初推行圈地政策,大儒孙奇逢所居之地尽被圈占,他在六十六岁高龄之际被迫南迁。孙奇峰一路历尽艰辛,最后在豫北地区的辉县夏峰村定居。在夏峰村居住期间,孙奇逢一方面与当地士人交游论道,探讨义理,创立了苏门会等会社组织,另... 清朝建立之初推行圈地政策,大儒孙奇逢所居之地尽被圈占,他在六十六岁高龄之际被迫南迁。孙奇峰一路历尽艰辛,最后在豫北地区的辉县夏峰村定居。在夏峰村居住期间,孙奇逢一方面与当地士人交游论道,探讨义理,创立了苏门会等会社组织,另一方面频繁与地方民众交往互动,扶危济困。孙奇逢迁居豫北后的交游活动,是清朝初年豫北地区士绅、民众日常互动交流的生动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孙奇逢 迁居 豫北地区 交游
下载PDF
王鹏运与龙继栋交游考论——以王鹏运致龙继栋信札四通为中心
6
作者 朱存红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0,57,共9页
王鹏运和龙继栋是临桂同乡兼好友。学界对龙继栋是晚清词坛领袖王鹏运的学词导师已有定论,而对王、龙二人后来的交游少有论及。以《甲寅(东京)》1915年第1卷第8期载王鹏运《致龙松岑书四首》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考察可知,二人... 王鹏运和龙继栋是临桂同乡兼好友。学界对龙继栋是晚清词坛领袖王鹏运的学词导师已有定论,而对王、龙二人后来的交游少有论及。以《甲寅(东京)》1915年第1卷第8期载王鹏运《致龙松岑书四首》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考察可知,二人在觅句堂数年唱和之后,分隔两地,主要以书信联系,也曾见面。后来二人在文学上的唱酬甚少,而增加了对朝廷政治的共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鹏运 龙继栋 信札 交游
下载PDF
禄利、价值与政局:朱彝尊与徐乾学交游论
7
作者 崔晓新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1,共7页
清初权臣徐乾学与一代文儒朱彝尊志趣投合、互有短长,两人缔结文士之交后又因仕宦际遇而续增同僚之谊。便二人往来颇有断续,禄利与价值系徐、朱交谊中断与赓续之根本,而作为影响二人交谊走势重要因素的仕宦擢罢,实皆取决于康熙皇帝于政... 清初权臣徐乾学与一代文儒朱彝尊志趣投合、互有短长,两人缔结文士之交后又因仕宦际遇而续增同僚之谊。便二人往来颇有断续,禄利与价值系徐、朱交谊中断与赓续之根本,而作为影响二人交谊走势重要因素的仕宦擢罢,实皆取决于康熙皇帝于政治时局之布控。徐乾学与朱彝尊交谊案例既体现徐、朱二氏品性胸襟的差异,又映射出当时利益为先,充满暗算、倾轧与妥协的士人众生面相与复杂官场生态,而二人的仕宦遭际又从更深层面反映出清初政局的变化与政策的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乾学 朱彝尊 交游 禄利 价值 政局
下载PDF
李白在齐鲁的寓居交游新考
8
作者 黄帅晴 程得中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5,共5页
李白与齐鲁大地渊源颇深,学术界对李白自安陆迁入齐鲁的缘由、时间、地点众说纷纭。李白移家齐鲁的直接原因是妻子许氏辞世,开元二十七年、二十八年间极大可能是李白携儿女移居鲁地的时间,入鲁后寓居地位于古任城县内。李白在鲁期间屡... 李白与齐鲁大地渊源颇深,学术界对李白自安陆迁入齐鲁的缘由、时间、地点众说纷纭。李白移家齐鲁的直接原因是妻子许氏辞世,开元二十七年、二十八年间极大可能是李白携儿女移居鲁地的时间,入鲁后寓居地位于古任城县内。李白在鲁期间屡次干谒地方官吏、探寻仙山道场,如今,齐鲁地区众多珍贵历史文物古迹已成为传承李白文化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齐鲁 寓居地 交游地
下载PDF
《民众文艺周刊》与鲁迅、胡也频的早期交游
9
作者 施晓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9,40,共9页
1924年12月到翌年5月,《民众文艺周刊》的创刊促成了鲁迅与周刊创办者胡也频的交往,两人在一些议题上互相应和,但编刊理念的不同又体现了两人早期文艺理念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当时的期刊、鲁迅书信、日记、文章及他人回忆录等各方面线索... 1924年12月到翌年5月,《民众文艺周刊》的创刊促成了鲁迅与周刊创办者胡也频的交往,两人在一些议题上互相应和,但编刊理念的不同又体现了两人早期文艺理念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当时的期刊、鲁迅书信、日记、文章及他人回忆录等各方面线索,试图还原《民众文艺周刊》的产生并梳理鲁迅与胡也频这段时期的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文艺周刊》 鲁迅 胡也频 交游
下载PDF
王时敏与乡邦理学人物交游考析
10
作者 耿晶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整理王时敏父子与太仓理学家陆世仪、陈瑚的交游材料,发现他们之间关系密切,行谊深厚,是典型的“道义之交”。文章析出三个层次:一、厘清交游行实;二、以明末清初儒释会通的思想氛围与学术取向为背景,对此交游个案试作文化学的阐释;三... 整理王时敏父子与太仓理学家陆世仪、陈瑚的交游材料,发现他们之间关系密切,行谊深厚,是典型的“道义之交”。文章析出三个层次:一、厘清交游行实;二、以明末清初儒释会通的思想氛围与学术取向为背景,对此交游个案试作文化学的阐释;三、对陈瑚形塑王时敏“善人”身份的动机与实质稍作索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时敏 陈瑚 陆世仪 交游互动 文化阐释
下载PDF
沈周与文徵明的交游——以诗文书画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冯沁宇 张克锋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8-53,共6页
沈周与文徵明皆为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巨擘与文坛领袖,对“吴派”书画的崛起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文两人情谊绵长,过从甚密,二人之间的交游并不局限于由师生关系所主导的诗文与书画往来,也有以朋友关系形成的日常生活化文艺... 沈周与文徵明皆为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巨擘与文坛领袖,对“吴派”书画的崛起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文两人情谊绵长,过从甚密,二人之间的交游并不局限于由师生关系所主导的诗文与书画往来,也有以朋友关系形成的日常生活化文艺交游。沈周谢世几十年里,文徵明仍时常感念沈周,不断追和、摹临、题识或为他人补画恩师旧作,借以抒发对恩师的思念与敬重之情。沈、文之间交游影响深远,既体现为沈周对于文徵明画艺和品行方面的培养,也表现为文徵明及其后人门生对沈周的推崇与敬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周 文徵明 交游
下载PDF
晚清学者李慈铭与缪荃孙书籍交游研究
12
作者 岳爱华 刘孝文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4-128,共5页
李慈铭与缪荃孙皆为晚清著名的藏书家、文史大家,两人往来密切,交谊深厚,书籍往来是两人日常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李慈铭与缪荃孙书籍往来的形式有互借、互赠、转借等,其书籍往还具有互动性、持续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点,通过书籍往来... 李慈铭与缪荃孙皆为晚清著名的藏书家、文史大家,两人往来密切,交谊深厚,书籍往来是两人日常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李慈铭与缪荃孙书籍往来的形式有互借、互赠、转借等,其书籍往还具有互动性、持续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点,通过书籍往来,两人丰富了各自藏书规模,增进了彼此的学问见识,对社会知识和文化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慈铭 缪荃孙 书籍交游 晚清 藏书家
下载PDF
姚文燮与钱澄之交游考述
13
作者 朱素芬 江小角 《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3-36,共4页
姚文燮是清初官员、学者,出生于桐城望族麻溪姚氏,诗文书画皆闻名当世;钱澄之为明遗民、里中宿儒,二人相差15岁,属忘年交。姚文燮自幼与钱澄之交流诗文,中年建宁为官时又与钱澄之在他乡相遇,晚年时二人同居里门,因此,与钱澄之的交游贯... 姚文燮是清初官员、学者,出生于桐城望族麻溪姚氏,诗文书画皆闻名当世;钱澄之为明遗民、里中宿儒,二人相差15岁,属忘年交。姚文燮自幼与钱澄之交流诗文,中年建宁为官时又与钱澄之在他乡相遇,晚年时二人同居里门,因此,与钱澄之的交游贯穿着姚文燮的一生。明清易代之际,清廷汉臣的姚文燮与不仕清廷的钱澄之之间的交游,既体现了桐城地区以文会友的文化生态,又体现了清初士人入世、隐逸的异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文燮 钱澄之 交游
下载PDF
地域联结与身份互动——晚明徽商吴廷的书画交游之路
14
作者 董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I0011,共8页
晚明徽商吴廷富于书画名迹收藏,与松江董其昌、麻城刘承禧互有往来,三人形成了一种跨越地域的“三角交游”格局,体现出晚明时期书画鉴藏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流通性。徽商吴廷、文官董其昌、武将刘承禧,亦通过书画这一媒介建构起了不俗的... 晚明徽商吴廷富于书画名迹收藏,与松江董其昌、麻城刘承禧互有往来,三人形成了一种跨越地域的“三角交游”格局,体现出晚明时期书画鉴藏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流通性。徽商吴廷、文官董其昌、武将刘承禧,亦通过书画这一媒介建构起了不俗的人情关系,凸显出晚明区域竞争背景下的一种地域联结与身份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廷 董其昌 刘承禧 地域 交游
下载PDF
在交游视角中打捞个人历史——论贾植芳的回忆录写作
15
作者 赵诗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39,共9页
贾植芳既是七月派作家、所谓“胡风集团”“骨干分子”,又是复旦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回忆录。贾植芳回忆录写作的特殊之处是将其怀人文章和自传整合在一起,不仅包含贾植芳本人的经历,也涵盖了他与友人... 贾植芳既是七月派作家、所谓“胡风集团”“骨干分子”,又是复旦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回忆录。贾植芳回忆录写作的特殊之处是将其怀人文章和自传整合在一起,不仅包含贾植芳本人的经历,也涵盖了他与友人们的交游史以及友人们的故事。这一特殊写法既与客观上的历史情境及个人经历有关,也是其自身有意为之的结果。贾植芳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编纂工作中的思路,重建了个人生活史。考察贾植芳的回忆录写作,可以看出现代文学亲历者和学科建设者这两个身份在贾植芳身上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回忆录 交游 胡风
下载PDF
盐商子弟查礼的绘画交游研究——结合查礼与水西庄诗人群体的视角
16
作者 张益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2,I0002,共9页
盐商查氏家族是清代天津风雅文化的重要赞助人和推动人,查礼是家族艺文活动的核心人物。本文引入地方诗人社群的概念,结合查礼与水西庄诗人群体的视角,研究查礼早年闲居天津时期与离津为官初期的绘画交游活动,着重分析其中的运行机制,... 盐商查氏家族是清代天津风雅文化的重要赞助人和推动人,查礼是家族艺文活动的核心人物。本文引入地方诗人社群的概念,结合查礼与水西庄诗人群体的视角,研究查礼早年闲居天津时期与离津为官初期的绘画交游活动,着重分析其中的运行机制,最后总结水西庄诗人群体在查礼绘画交游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礼 盐商子弟 绘画交游 地方诗人社群 形象塑造
下载PDF
晚明吴江叶氏家族闺秀词人的交游唱和与“群体书写”
17
作者 甘松 黄星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1-47,61,共8页
晚明时期江南地区女性词人以群体化方式涌现,出现了以家族为载体的闺秀词人群体。叶氏家族闺秀词人群以沈宜修及其三女为核心,与叶氏家族、沈氏家族成员酬唱不断,其词作有近似的题材、高频率使用的典型意象,兼具“林下风”和“闺秀气”... 晚明时期江南地区女性词人以群体化方式涌现,出现了以家族为载体的闺秀词人群体。叶氏家族闺秀词人群以沈宜修及其三女为核心,与叶氏家族、沈氏家族成员酬唱不断,其词作有近似的题材、高频率使用的典型意象,兼具“林下风”和“闺秀气”的艺术气质;叶氏家族闺秀词人在追忆与唱和中建构梦幻的艺术世界,典型地体现了晚明女性词人由“个体书写”到“群体书写”的转变。以交游唱和为视角,挖掘闺秀词人的心灵世界,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晚明女性词人群体书写的特点及其词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叶氏家族 闺秀词人 交游唱和 群体书写
下载PDF
恽寿平之交游与其山水画创作
18
作者 蒋方亭 《美术大观》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以没骨花卉享誉后世的清初画家恽寿平,终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山水画的创作。前辈学者多有论及,恽寿平本人对山水画的偏爱似乎甚于花卉画,其《南田画跋》所录绝大部分为山水画自题,仅寥寥十数则言及花卉。如果说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是其在竞... 以没骨花卉享誉后世的清初画家恽寿平,终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山水画的创作。前辈学者多有论及,恽寿平本人对山水画的偏爱似乎甚于花卉画,其《南田画跋》所录绝大部分为山水画自题,仅寥寥十数则言及花卉。如果说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是其在竞争激烈的画坛中谋求生计的产物,山水画则是其寄情、自娱、赠友,以至抒写胸中“萧寥不平之气”的精神寄托。恽寿平对前人画风广学博取,其空灵秀逸的山水画不带功利,亦无地域门户之见。无论是仿古之作,抑或是纪游之作,皆可见出画家对于纯粹艺术语言的执着追求,在“四王”画风占据统治地位的清初画坛显得别开生面。恽寿平生平各阶段的经历与交游,很大程度影响着他的绘画理念与创作实践。本文拟以恽寿平同恽向、王翚、唐宇昭与唐炗父子、笪重光、王时敏等人的交游为线索,考察其山水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成因与历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寿平 山水画 交游 王翚
下载PDF
钱琦与袁枚交游考述——兼论“性灵说”内涵的深化
19
作者 奚红雨 杨艳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4-80,88,共8页
钱琦是袁枚同乡,官至福建布政使,两人相知相交60余年。前半生同学同官的人生轨迹是钱、袁成为挚友的基础,相近的思想观念与共主“性灵”的诗学观念是两人最终成为知己的关键因素。袁枚在给钱琦诗集所作之序中首次将“性灵说”阐释为“... 钱琦是袁枚同乡,官至福建布政使,两人相知相交60余年。前半生同学同官的人生轨迹是钱、袁成为挚友的基础,相近的思想观念与共主“性灵”的诗学观念是两人最终成为知己的关键因素。袁枚在给钱琦诗集所作之序中首次将“性灵说”阐释为“性情”和“灵机”两方面,性情之重在“真”,灵机之核在“巧”,“真”“巧”相洽,合为“性灵”。此论深化了性灵说的内涵,同时也修正了袁枚以往论诗重于探讨“性情”的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琦 袁枚 交游 性情 灵机
下载PDF
钱曾与季振宜交游考略--兼论钱、季藏书之往来
20
作者 李夏青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5-108,160,共5页
钱曾与季振宜同为清代江浙地区的藏书大家,康熙五年季振宜归家省亲,二人得以相识。康熙六年季振宜出资刊刻钱谦益《钱注杜诗》一书,是年又从钱曾处购得多册宋板珍本,钱谦益唐诗整理手稿亦或掺入其中。康熙十二年季振宜以钱曾所赠牧斋残... 钱曾与季振宜同为清代江浙地区的藏书大家,康熙五年季振宜归家省亲,二人得以相识。康熙六年季振宜出资刊刻钱谦益《钱注杜诗》一书,是年又从钱曾处购得多册宋板珍本,钱谦益唐诗整理手稿亦或掺入其中。康熙十二年季振宜以钱曾所赠牧斋残稿为蓝本,完成《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后多为《御定全唐诗》采摭。季振宜卧病期间,钱曾借《寄怀季沧苇一百韵》给予慰问,虽作年时间暂不可考,但足以证明康熙十年至康熙十二年二人曾在虎丘一聚,也为季振宜卒年考证提供了相关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曾 季振宜 交游活动 藏书往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