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耀辉 张延斌 肖斌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6期379-382,共4页
随着脊柱矫形理念与技术的更新迭代,脊柱矢状面平衡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早在1989年,Bernhart等[1]就提出了在正常情况下,脊柱矢状面上单个节段的后凸角度不应大于5°。近年来,在矢状面参数的相关研究中,矫形术后近端交... 随着脊柱矫形理念与技术的更新迭代,脊柱矢状面平衡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早在1989年,Bernhart等[1]就提出了在正常情况下,脊柱矢状面上单个节段的后凸角度不应大于5°。近年来,在矢状面参数的相关研究中,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引起了广泛关注。PJK的定义最早由Glattes等[2]提出,近端交界区域位于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下终板与其头端第二个椎体(UIV+2)的上终板之间,二者间在矢状面上的成角为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同时满足PJA≥10°且与术前相比进展至少10°即可诊断为PJK。PJK在成人脊柱侧凸术后的发生率可高达61.7%,而目前发生率集中在17%~46%之间,严重的PJK可导致患者出现脊柱骨性、韧带等软组织或内固定结构失效和机械不稳定,导致局部疼痛或下肢神经症状,甚至需接受手术治疗[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脊柱外科医生 脊柱矢状面 下肢神经 脊柱矫形 instrument 终板 局部疼痛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手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泰龙 汤忠鑫 周南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9-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后路长节段椎体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98例ADS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影像资料。根据PJK定义,将其...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9-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后路长节段椎体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98例ADS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影像资料。根据PJK定义,将其分为PJK组与非PJK组。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数据之间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融合节段数、术前骶骨倾斜角、术前矢状面垂直轴、矢状面垂直轴减少值、术后近端交界角,为ADS患者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侧弯后路融合手术前,应仔细评估患者影像资料,在保证手术疗效与减少术后并发症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脊柱后凸 成人退行脊柱侧 独立危险因素 并发症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袁磊 陈萧霖 +7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张心灵 买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43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0例)及无PJK(non-PJK)组(42例)。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椎旁肌肌量(肌肉与椎体/椎间盘横截面积比值)以及肌肉-脂肪指数(肌肉与皮下脂肪的平均信号强度之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随访时腰痛VA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RS-22)。结果:本组患者PJK发生率为19.23%。患者手术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患病时长、糖尿病、截骨及椎间融合、固定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骨密度T值在PJK组及无PJK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骨矿盐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低、术前胸腰段后凸角(TLK)较大、术中胸椎后凸角(TK)矫正过大、最上端固定椎(UIV)位于T12-L1、术后即刻交界性后凸角(PJA)过大、术前骶骨倾斜角(SS)较小、术后PJA变化值较大、腰背伸肌群脂肪退变明显可能与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SS<25°(OR=12.902,P=0.046)、术后即刻PJA增大≥3.6°(OR=21.940,P=0.015)、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OR=11.749,P=0.01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JK患者的随访腰痛VAS及SRS-22功能状态评分较non-PJK组差。结论:DLS术后发生PJK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肌量较低、脂肪退变明显。术前SS<25°、术后即刻PJA增大≥3.6°、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腰椎侧 椎旁肌退变 近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亮 孙旭 +7 位作者 史本龙 陈忠辉 陈曦 李松 秦晓东 朱泽章 邱勇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4-531,共8页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行后路主胸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e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临床资料。SSV定义为骶骨后上角垂线接触的最远端下终板所在的椎体。根据术后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与SSV的关系分为两组:LIV位于SSV近端椎体为LIV<SSV组,LIV位于SSV或其远端椎体为LIV≥SSV组。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以及发生DJK与未发生DJK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SRS-22评分。结果:LIV<SSV组31例,LIV≥SSV组1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Risser征、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24~69个月,共有13例患者发生DJK,发生率为8.4%,LIV<SSV组患者DJK发生率(25.8%)高于LIV≥SSV组(4.1%)(χ~2=12.320,P<0.001)。发生DJK患者与未发生DJK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发生DJK患者的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轴向距离、远端交界角均高于未发生DJK患者,且SRS-22疼痛评分低于未发生DJK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显著影响Lenke 1A型AIS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远端融合至SSV或其远端椎体可以显著降低术后DJK的发生率,更好地维持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脊柱侧 矢状面稳定椎 远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固定椎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萧霖 曾岩 +6 位作者 陈仲强 于淼 袁磊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2-621,共10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PJ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最上端固定椎(UIV)位置、最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1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_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_2≥5°例数(100.0%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例数(90.9%vs 46.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_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_1>9°、术前SS<25°和术后即刻PJA2增大≥3°是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BMD<0.850g/cm^2、UIV位于T11-L1、术前TLK≥15°和术后即刻PJA_2≥5°是发生PJK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发生率 退变腰椎侧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脊柱侧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超 崔赓 +4 位作者 宋凯 苏晓静 张恒 齐鹏 王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48-553,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2月本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33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目的分析影响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2月本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33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末次随访时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较术前增加>10°的患者纳入近端交界性后凸组(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其他患者纳人非近端交界性后凸组(non-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Non-PJK)。分析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参数的差异性,及PJA与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中PJK组12人,男性3人,女性9人,平均年龄为13.58±3.2岁;Non-PJK组21人,男性5人,女性16人,平均年龄15.19±6.4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K组TK、PJA、LL、LIF、PI-LL、TL/LC、TC,Non-PJK组TK、TLK、LIF、TL/LC、TC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PJK组与Nmi-PJK组TK、PJA、LL、PI-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PJA与TK(r=0.805,P=0.000)、TLK(r=0.397,P=0.022)、LUF(r=-0.357,P=0.042)、PI-LL(r=-0.528,P=0.002)、LL(r=-0.364,P=0.037)相关。结论术后TK、PI-LL过大可能是发生PJK的因素;可以通过术中减少TLK、根据PI将LL调整在合适的范围内防止术后PJK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KE 5分型 青少年特发脊柱侧弯 近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志钢 宋建东 +3 位作者 李海东 李长文 李停 吴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31-2534,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同时对全部患者术后采用SRS-22问卷进行调查。其中PUMCⅠc型4例,PUMCⅡc1型7例,PUMCⅡd1型10例。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结果:所有21例患者中,6例(28.6%)出现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JK)作为PJK组,而未发生者归为非PJK组。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发生PJK的6例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非PJK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和非PJK组手术前后骶骨倾斜角和骨盆投射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与非PJK组手术前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JK组平均(9.42±3.53)°,其中3例术前交界区后凸角大于10°,非PJK组平均(3.27±1.66)°;两组患者术后SRS-22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生理前凸改变及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较大可能是导致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原因,而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大小不是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 后路矫形 近端 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波 王飞 +3 位作者 张志成 赵晓峰 黄道余 李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资料的患者66例,平均随访3.2年,其中12例发生PJK(PJK组),其余为非PJK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4,P<0.05)。两组患者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63,P<0.05)。PJK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JK角显著大于非PJK组(t>3.862,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OR=5.328,95%CI:1.110~25.581)、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OR=6.239,95%CI:1.157~33.648)、术前PJK角>10°(OR=5.789,95%CI:1.075~31.183)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K角大于10°,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及骨质疏松是腰椎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疾病 近端交界性后凸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发生交界性后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易红蕾 韦葛堇 +3 位作者 魏显招 王飞 蓝思彬 段明阳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 目的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钉钩混合手术,翻修手术,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共有88例纳入,分为三组,PJK(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DJK(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对照组。PJK定义为融合节段最上端的椎体(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的下终板和其近端相邻第二个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改变大于10°。DJK定义为远端融合椎(LIV,lowest intrumented vertebrae)上终板到远端融合椎相邻一个椎体的下终板之间的角度改变大于5°。选择没有其他任何并发症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年龄、Risser征、上胸弯、主胸弯、矢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远端融合椎和矢状面骶骨铅垂线(SSVL,sagittal Sacral Vertical Line)的距离。结果其中15例在随访中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列为PJK组。8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列为DJK组。将3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的随访超过2年的病人作为对照组。PJK组、DJK组和对照组三组在术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术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矢状面矫正度数的差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PJK组年龄及Risser征均较对照组小,冠状面主胸弯及近胸弯角度均较对照组小,而且术前矢状面近端后凸角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和SSVL在术后和末次随访之间的距离PJK,DJK和C组之间是明显不同的。当LIV的中点落于SSVL线腹侧容易出现PJK,而LIV位于SSVL线的背侧时,则容易出现DJK。结论如果下端椎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腹侧,可能增加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相反,如果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背侧,容易继发远端交界性后凸。所以,术后下端椎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可能预测近端或远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脊柱侧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 远端融合椎 近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交 性后
下载PDF
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文 李博 +5 位作者 周潇逸 杨明园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成人脊柱侧 脊柱矢状位参数 骨盆参数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其预防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天昊 赵永飞 +1 位作者 王征 王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8-1182,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腰段截骨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腰段截骨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观察其矢状面参数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观察时间点包括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结果所有5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其中4例(7.4%)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其余大部分病例在随访期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均有增大趋势。在末次随访中,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23.7°±4.3°),非PJK组为(10.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胸椎后凸角度、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及截骨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7.4%,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TK较大,术前PJA大于10°以及矫形手术需较大的截骨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 脊柱后凸 矫形外科手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脊柱矫形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健 王小健 +4 位作者 秦德安 赵中涛 梁庆元 安奇君 宋洁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0-468,共9页
背景:对于实施脊柱畸形矫形的患者,近端交界性后凸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成年人和青少年脊柱畸形患者多种不良临床预后。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矫形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扩大对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认识并... 背景:对于实施脊柱畸形矫形的患者,近端交界性后凸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成年人和青少年脊柱畸形患者多种不良临床预后。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矫形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扩大对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认识并为预防其发生提供指导。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价影响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发表的公开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收集相关数据,使用Rev Man5.3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评估荟萃分析结果。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6篇文献,总计4498例患者,其中921例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经分析后显示脊柱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为25%;②年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椎体数量,最上端固定椎体至胸腰段(T10-L1),最下端固定椎体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变化、腰椎前凸角变化和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以上指标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而性别、截骨、前后联合手术、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该荟萃分析显示,非手术因素中高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因素中固定节段> 5个椎体,最上端固定内固定至胸腰段,最下端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较大是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干预高危人群及手术方案的制定,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由于多种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共同作用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仍需进行更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减少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提供可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矫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畸形 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阳 张兵 +2 位作者 焦龙兵 林浩 邹海波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673-675,共3页
目的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05例腰椎退... 目的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0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访18个月,将PJK患者设为观察组,非PJK患者设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术后发生PJK 20例,发生率1 9.05%。两组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于胸腰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angle,PJKA)、合并骨质疏松、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JKA>10°(OR=2.435)、UIV位于胸腰段(OR=1.764)、合并骨质疏松(OR=2.215)、SS<25°(OR=1.976),均是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JK发生率较高,UIV位于胸腰段、PJKA>10°、合并骨质疏松、SS<25°,均会增加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LDD术后PJK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腰椎退行疾病 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及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峥嵘 赵耀 +1 位作者 许洋洋 李淳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793-798,共6页
背景: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有时需要进行长节段固定融合,在获得稳定的同时,可能带来固定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目的:回顾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病例,对PJK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后的处理、预防方法等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 背景: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有时需要进行长节段固定融合,在获得稳定的同时,可能带来固定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目的:回顾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病例,对PJK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后的处理、预防方法等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行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患者117例,最终82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0%),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随访时间、骨密度、体重指数、固定节段等。手术前后及随访时行X线检查,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脊柱矢状轴(SVA)、近端交界角(PJA)、脊柱整体力线(GS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发生PJK的患者记录Hart-ISSG PJKSS量表得分。结果:远端固定到S1的患者以及近端固定到胸腰段的患者PJK发生比例更高。PJK组术前LL、SS较非PJK组更小,术前SVA、PI-LL、GSA较非PJK组更大。末次随访时,27例患者发生PJK(32.9%,27/82),其中9例患者行翻修手术。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时远端固定椎应尽量选择L5及L5近端,而近端固定椎尽可能避开胸腰段。对于术前矢状位失衡明显的患者应重视矢状位平衡的恢复,Hart-ISSG PJKSS量表对PJK患者翻修手术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长节段 翻修手术
下载PDF
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PLIF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刚 曹德军 +1 位作者 张有树 鲁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4251-4254,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情况,并针对性分析PJK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LIF术治疗,且术后完成2年随访的80例老年ADS患者资料,患者主要基线资料、影... 目的观察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情况,并针对性分析PJK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LIF术治疗,且术后完成2年随访的80例老年ADS患者资料,患者主要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随访资料均完整,统计患者PLIF术后2年内PJK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患者的基线资料,纳入全部可能因素,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PJK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随访2年内PJK发生19例,发生率为23.75%(19/80);发生与未发生PJK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近端固定椎位置、远端固定椎位置、术前胸椎后凸角(TK)、骨盆投射角(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T11~L1固定、S1固定、术前TK大、术前PI大均是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发生PJK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发生PJK风险较高,伴有BMI≥24 kg/m^(2)、T11~L1固定、S1固定、术前TK、PI大等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引起重视,尽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脊柱侧 长节段后路腰椎体检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老年腰椎长节段融合术患者继发近端交界性后凸危险因素
17
作者 刘晓潭 董玉珍 +1 位作者 王宏伟 田林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43-2244,共2页
脊柱融合术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椎管狭窄不伴有脊椎滑脱性脊柱退变、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相关病变治疗术式,该手术在恢复患者脊柱解剖结构,恢复脊柱功能上具有显著疗效。但受限于技术水平,脊柱融合术存在感染、神经根损伤、近端交界性后凸(P... 脊柱融合术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椎管狭窄不伴有脊椎滑脱性脊柱退变、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相关病变治疗术式,该手术在恢复患者脊柱解剖结构,恢复脊柱功能上具有显著疗效。但受限于技术水平,脊柱融合术存在感染、神经根损伤、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等不良反应〔1〕。PJK是一种应力作用诱发的脊柱融合术后并发症,已有研究显示,成人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PJK发病率达30%~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PJK)
下载PDF
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盾 史本龙 +4 位作者 朱泽章 李洋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手术时年龄23.1±19.7岁。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置及置钉密度等。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局部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主弯Cobb角(main curve,MC)、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非PJK组和PJK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24~63个月(36.9±13.4个月),其中11例(23.9%)发生PJK,以Ⅰ型PJK(8/11)最为常见,8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和非PJK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融合节段、骨密度、置钉密度、UIV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JK组患者术前TK>40°(6/11)和SK矫正>30°(7/11)的比例均高于非PJK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PJA、LL、MC、PI、SVA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TK、LL、MC、SK、PI、SVA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K矫正>30°(OR=7.000,95%CI=1.591-30.800,P=0.01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组术前PJA为7.5°±3.0°,术后3个月为20.8°±4.1°,末次随访时为22.0°±4.5°,交界性后凸未见明显加重。结论: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PJK发生率为23.9%,其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脊柱后凸畸形过度矫正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后凸 SRS-Schwab四级截骨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Smith-Petersen截骨术
下载PDF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晓明 于海洋 +4 位作者 郑国辉 张伟 张旭 柴子豪 管俞君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7期577-583,共7页
目的探讨分析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 目的探讨分析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经MRI证实为陈旧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3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2±9.5)岁。随访记录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位置,使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投射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PJK组与非PJK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8.2±13.3)个月,其中9例(22.0%)发生PJK,5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术前PJA为(3.7±4.0)°,术后6个月为(12.3±5.9)°,末次随访时为(18.9±6.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BMI、融合节段、UIV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JA、末次随访时TK及术前LK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影像学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KCA矫正过大(>35°)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SRS-22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22.0%(9/41),局部后凸角矫正过大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PJK患者在生活质量上与非PJK患者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胸腰椎骨折 脊柱后凸 近端交界性后凸 生活质量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