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石窟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演变研究
1
作者 刘明虎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5期37-43,共7页
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可归为斜披络腋型、帔帛交叉型、璎珞交叉型和璎珞与帔帛复合型。梳理相关案例的营建次序,并与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的相似式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上四种服饰类型在北魏太和、景明年间并不是呈递进关系,而是... 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可归为斜披络腋型、帔帛交叉型、璎珞交叉型和璎珞与帔帛复合型。梳理相关案例的营建次序,并与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的相似式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上四种服饰类型在北魏太和、景明年间并不是呈递进关系,而是并行关系,这成为认知北魏石窟菩萨造像服饰等级秩序发展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阳洞 交脚弥勒菩萨像 服饰 等级
下载PDF
从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流行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林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5,共7页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并不是因为当时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或日月宝冠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们有关,弥勒成佛下生...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并不是因为当时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或日月宝冠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们有关,弥勒成佛下生的条件又与转轮王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动荡社会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为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形成了交脚弥勒造像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交脚弥勒菩萨 传统文化 帝王观念
下载PDF
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的考察——以北凉时期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庞跃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3期78-86,共9页
印度佛教经中亚传入敦煌,伴随着佛教东渐的过程,交脚样式的弥勒造像最早出现在敦煌地区的北凉石塔,随后也出现在莫高窟初期造像当中。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全部集中于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交脚造像吸收了印度、西域的造型特点,亦传承了汉... 印度佛教经中亚传入敦煌,伴随着佛教东渐的过程,交脚样式的弥勒造像最早出现在敦煌地区的北凉石塔,随后也出现在莫高窟初期造像当中。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全部集中于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交脚造像吸收了印度、西域的造型特点,亦传承了汉晋以来的造像风格。文章从图像特征和造型风格角度探讨交脚弥勒像在莫高窟的发展与演变,追溯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的源流,分析敦煌交脚弥勒的图像特点与造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北凉 交脚弥勒 阙形龛 狮子座
下载PDF
中国石窟寺艺术设计(续)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朋川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2-54,共3页
三、石窟寺形制和布局的设计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经由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在东汉时期佛教通常依附于道术而传播,佛教真正大规模地传入中国,是以西渐的石窟寺的兴建为标志.位于我国境内丝绸之路西段的新疆,... 三、石窟寺形制和布局的设计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经由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在东汉时期佛教通常依附于道术而传播,佛教真正大规模地传入中国,是以西渐的石窟寺的兴建为标志.位于我国境内丝绸之路西段的新疆,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石窟寺的地区,这也和石窟寺的形制原创于印度有关.印度的支提窟兴起于公元前一、二世纪,普遍认为与中国早期石窟寺的形制有着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佛像 中心柱窟 交脚弥勒 克孜尔石窟 敦煌莫高窟 佛造像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云岗石窟
5
作者 陈祥书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7年第16期29-30,共2页
云岗石窟,在山西大同市的西部,在武周山北崖的云岗上。它东西绵延1000多米,现存洞窟53个,窟龛252个,雕像5万余尊,石雕面积高达18000平方米。它既是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它既是我国佛雕艺术的"博物馆&qu... 云岗石窟,在山西大同市的西部,在武周山北崖的云岗上。它东西绵延1000多米,现存洞窟53个,窟龛252个,雕像5万余尊,石雕面积高达18000平方米。它既是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它既是我国佛雕艺术的"博物馆",又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丰碑。因此,它既是我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岗石窟 交脚弥勒
下载PDF
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造像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庞跃雷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北凉石塔造像是新疆以东地区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佛教造像艺术,亦是佛教艺术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之初的宝贵历史见证。北凉时期佛教造像极为兴盛,此时期末法思想流行,弥勒信仰广为传播。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的造像组合形式,是研究内地同... 北凉石塔造像是新疆以东地区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佛教造像艺术,亦是佛教艺术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之初的宝贵历史见证。北凉时期佛教造像极为兴盛,此时期末法思想流行,弥勒信仰广为传播。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的造像组合形式,是研究内地同类佛教艺术形式、风格、演变过程的重要参照标本。北凉石塔的弥勒交脚样式是莫高窟北朝时期同类造像的源头,七佛一弥勒更是北凉佛教艺术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石塔 七佛 交脚弥勒 双领下垂袈裟
原文传递
迦毕试“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造像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庞跃雷 《雕塑》 2020年第2期78-79,共2页
兜率天的弥勒造像起源于犍陀罗,后广泛流传于迦毕试以及中亚地区。上生信仰的弥勒的造像以兜率天的宫殿为背景,是西北印度禅观经典《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被形象化的产物。本稿以弥勒上生信仰为中心探讨,迦毕试地区兜率天弥勒的造... 兜率天的弥勒造像起源于犍陀罗,后广泛流传于迦毕试以及中亚地区。上生信仰的弥勒的造像以兜率天的宫殿为背景,是西北印度禅观经典《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被形象化的产物。本稿以弥勒上生信仰为中心探讨,迦毕试地区兜率天弥勒的造像样式及源流以及后期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迦毕试 兜率天 上生信仰 交脚弥勒
原文传递
弥勒图像的中国化演绎
8
作者 王忠林 《法音》 2019年第2期51-54,37,共5页
1912年德国学者M. Wegner在德国的《东方学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有关弥勒图像的论文,开启了国外学者研究弥勒图像之新河。而大陆最早关于弥勒图像研究的论文是1930年发表于《故宫》杂志上的《华严变相图弥勒佛像》[1]。遗憾的是弥勒图像... 1912年德国学者M. Wegner在德国的《东方学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有关弥勒图像的论文,开启了国外学者研究弥勒图像之新河。而大陆最早关于弥勒图像研究的论文是1930年发表于《故宫》杂志上的《华严变相图弥勒佛像》[1]。遗憾的是弥勒图像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真正展开,但'中国化'的概念在弥勒图像研究中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脚弥勒菩萨 中国化
原文传递
略谈中国佛教造像中弥勒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3
9
作者 赵超 《中国历史文物》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0,共7页
弥勒佛是中国佛教中地位很高的崇拜对象。晋代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弥勒信仰,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石窟中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造像原为佛装和菩萨装两种类型,后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了多种式样。宋代以布袋和尚形象代替的汉化弥勒造像产生,... 弥勒佛是中国佛教中地位很高的崇拜对象。晋代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弥勒信仰,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石窟中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造像原为佛装和菩萨装两种类型,后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了多种式样。宋代以布袋和尚形象代替的汉化弥勒造像产生,其后广泛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对大量弥勒造像的分析排比,探讨了中国古代弥勒造像的特征与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佛教 造像 弥勒形象 菩萨 太子思惟像 交脚弥勒 龙门石窟 立像 善跏座
原文传递
香坊石窟年代及题材考
10
作者 朱有仪 《收藏家》 2023年第5期68-77,共10页
香坊石窟1号窟的主尊为交脚弥勒,身着平行密集衣纹衣,据发愿文等可知,这是生活在附近的盖氏一族开凿于北魏晚期的石窟。1号窟右侧的摩崖大佛时代特征明显,有着典型的“长安样式”,是北周时期开凿。参考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石佛像可知,其题... 香坊石窟1号窟的主尊为交脚弥勒,身着平行密集衣纹衣,据发愿文等可知,这是生活在附近的盖氏一族开凿于北魏晚期的石窟。1号窟右侧的摩崖大佛时代特征明显,有着典型的“长安样式”,是北周时期开凿。参考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石佛像可知,其题材应是释迦牟尼佛像。文章对陕西地区早期北朝造像的时代分期与题材确认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坊石窟 交脚弥勒 鄜县样式 长安模式
原文传递
于无高处读北凉
11
作者 陈绿寿 《装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北凉 壁画 五胡十六国时代 苦难 交脚弥勒菩萨
原文传递
敦煌石窟壁画白衣佛像图像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忠 《法音》 2019年第8期53-59,5-6,共8页
白衣佛,因颜色而得名,其实在佛经中并无此名称,而是贺世哲[1]最先提出,后来一直沿用此称谓。敦煌莫高窟中现存五铺白衣佛图像,分别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第254、263、431、435窟,以及西魏时期开凿的第288窟。[2]其共同之处是白衣佛图像都造... 白衣佛,因颜色而得名,其实在佛经中并无此名称,而是贺世哲[1]最先提出,后来一直沿用此称谓。敦煌莫高窟中现存五铺白衣佛图像,分别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第254、263、431、435窟,以及西魏时期开凿的第288窟。[2]其共同之处是白衣佛图像都造于北朝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像图 末法思想 交脚弥勒 古印度 中心塔柱 佛教典籍 释迦牟尼佛 圆拱龛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敦煌石窟壁画
原文传递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门雕像再研究
13
作者 常青 白杨 《美成在久》 2017年第4期70-81,共12页
作为佛利尔美术馆龙门雕像溯源研究的延伸,常青考察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龙门雕像,以及据传出自龙门的雕像。通过对其图像、风格、来源地、真伪甚至周边环境等因素的探讨,为我们溯源流失文物—特别是流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一种... 作为佛利尔美术馆龙门雕像溯源研究的延伸,常青考察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龙门雕像,以及据传出自龙门的雕像。通过对其图像、风格、来源地、真伪甚至周边环境等因素的探讨,为我们溯源流失文物—特别是流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我们掌握的细化信息越多,接近石窟原貌的可能性就越大。溯源西方藏品中的龙门雕像,即为这项细化工作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药方 交脚弥勒菩萨 石灰岩 河南洛阳 菩萨头像 弥勒菩萨像 古阳洞 擂鼓台中洞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原文传递
北魏释迦多宝佛造像赏析
14
《大观(收藏)》 2018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北魏释迦多宝佛造像。砂岩材质,高44cm,宽42cm,厚9cm,长方体,残断。正面有一较大拱形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各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结趺跏坐于座上。两佛挥手论法论辩,两侧各站立一菩萨,一菩萨双手合十,另一菩萨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下... 北魏释迦多宝佛造像。砂岩材质,高44cm,宽42cm,厚9cm,长方体,残断。正面有一较大拱形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各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结趺跏坐于座上。两佛挥手论法论辩,两侧各站立一菩萨,一菩萨双手合十,另一菩萨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下垂,前各卧一雄狮。顶上一拱形龛内菩萨,一交脚弥勒佛,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手施无畏如愿印,交脚坐,两侧各站立一菩萨,前各有一雄狮。左边拱形龛内,高发髻,着交领窄袖衣,下着长裙,头转左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宝佛 交脚弥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