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民警侦破交通逃逸案件的思路
1
作者 王勇 杨璐昊 《刑事技术》 2019年第4期374-376,共3页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屡有发生。本文结合案例详细阐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中转变办案思维方式和提高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和效果,以此增强基层办案民警对现场各类痕迹物证的认知度,同时加强对痕迹物证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屡有发生。本文结合案例详细阐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中转变办案思维方式和提高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和效果,以此增强基层办案民警对现场各类痕迹物证的认知度,同时加强对痕迹物证的运用效果,达到提高案件侦破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逃逸 思维方式 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路
下载PDF
理化检验技术在交通逃逸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2
作者 崔英爱 任璐萍 崔红日 《科技风》 2014年第24期97-97,共1页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理化检验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途径,它可以有效的、科学的对事故现场的人证物证做处理,那么如何将理化检验技术应用在交通逃逸事故中,是这篇文章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 理化检验技术 交通逃逸事故 痕迹鉴定 DNA 应用
下载PDF
交通事故痕迹在交通逃逸案件中的应用
3
作者 单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1年第1期144-144,146,共2页
在交通强国新时代的背景下,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效率随着自动化电子监控设备布局的日益完善而逐渐提升,交通事故痕迹做为重要定损依据之一,是在肇事者逃逸事故现场后,根据事发地留下的证据初步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 在交通强国新时代的背景下,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效率随着自动化电子监控设备布局的日益完善而逐渐提升,交通事故痕迹做为重要定损依据之一,是在肇事者逃逸事故现场后,根据事发地留下的证据初步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交通事故痕迹在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以阐明事故现场证据对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事故痕迹 交通逃逸 交通案件
下载PDF
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实质与认定
4
作者 路晶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5期89-92,共4页
"交通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复杂,正确认识逃逸的实质对于解决其认定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的理论学说,包括逃避法律追究说和不履行救助义务说,但两种学说也存在着... "交通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复杂,正确认识逃逸的实质对于解决其认定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的理论学说,包括逃避法律追究说和不履行救助义务说,但两种学说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要正确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首先应立足于其不作为的实质。其次,结合刑法对行为人逃逸加重处罚的实质依据,以及司法解释中的相关内容,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目的即"逃避法律追究"应当进行广义理解,"逃避法律追究"应当解释为事故发生之后,行为人不履行抢救伤者、保护现场、报警等相关法定义务,逃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最后,结合以上理论分析与司法实践,将以事故后行为人是否离开现场为区分,对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否进行归纳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后逃逸 逃避法律追究说 不履行救助义务说 本质不作为
下载PDF
如何根据损伤痕迹检验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淳浩 石向东 +1 位作者 张龙 陈谦 《刑事技术》 2013年第5期46-48,共3页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包括人-车碰撞事故和车-车碰撞事故。对于此类事故,通常需要借助对车体痕迹检验、人体衣物痕迹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法医人体损伤检验、现场散落物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等法...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包括人-车碰撞事故和车-车碰撞事故。对于此类事故,通常需要借助对车体痕迹检验、人体衣物痕迹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法医人体损伤检验、现场散落物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等法庭科学技术以及运动学、动力学等物理学相关知识认定肇事车辆,判定车与车、车与人是否接触,推断接触部位及接触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损伤 法医学检验 痕迹检验 交通肇事逃逸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初炳东 黄春燕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交通肇事后肇事者逃逸现场的现象有增无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我国刑法典目前将逃逸行为依附于交通肇事罪,只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情节,不利于对这种行为的抑制和打击。逃逸行为与肇事行为相比,有自己独立的罪质,具... 交通肇事后肇事者逃逸现场的现象有增无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我国刑法典目前将逃逸行为依附于交通肇事罪,只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情节,不利于对这种行为的抑制和打击。逃逸行为与肇事行为相比,有自己独立的罪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独立犯罪的本质特征,理应对其进行独立的刑法评价。我国刑法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使逃逸行为脱离交通肇事罪,实现独立犯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犯罪化 立法借鉴 立法设计 交通肇事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塑料熔球检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振文 王琥 +3 位作者 乔婷 刘占芳 陶克明 朱军 《刑事技术》 2016年第3期251-253,共3页
在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一辆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被同向行驶的大货车撞倒,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肇事大货车逃逸,后办案人员根据证人证言和视频监控查获一嫌疑车辆。嫌疑车右侧车门上有一道约3.5 cm×1.0 cm的黑色划痕,根据痕迹... 在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一辆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被同向行驶的大货车撞倒,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肇事大货车逃逸,后办案人员根据证人证言和视频监控查获一嫌疑车辆。嫌疑车右侧车门上有一道约3.5 cm×1.0 cm的黑色划痕,根据痕迹高度、形成方向判断该划痕可能来源于被撞摩托车把套,而摩托车把套也有相应的擦划痕迹。从摩托车把套擦划痕迹周围提取的黑色塑料与嫌疑车划痕处的黑色附着物均为聚氯乙烯(PVC),但红外谱图有明显差异。提取摩托车把套擦划痕迹处的黑色塑料熔球进行检验,其红外谱图与嫌疑车划痕处的黑色附着物完全相同,有力支持了大货车与摩托车发生接触的事实。摩托车把套不同部位提取塑料的红外谱图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是由于摩托车与大货车碰撞过程中摩擦产生高温导致塑料中的部分组分发生变化所致。本案提醒实验室检验人员在提取比对样本时应充分考虑高温作用的影响,避免因提取部位不当得出错误的检验结论。在不破坏痕迹特征或痕迹检验已完成的情况下,可直接在擦划痕迹处取样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塑料物证 比对检验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以作为义务的位阶性为视角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波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5-125,共11页
交通肇事"逃逸"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作为意义上的"逃跑"和不作为意义上"对作为义务的逃避";后者是评价"逃逸"概念的重点。作为义务具有强弱程度之分,交通肇事逃逸者所逃避的作为义务包括"... 交通肇事"逃逸"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作为意义上的"逃跑"和不作为意义上"对作为义务的逃避";后者是评价"逃逸"概念的重点。作为义务具有强弱程度之分,交通肇事逃逸者所逃避的作为义务包括"救助被害人的义务"、"为肇事现场设置警示标志或报警的义务"以及"消极不逃跑的义务";三者具有位阶性。肇事者一般不需要履行上述全部作为义务,而需根据风险关系确定应履行的具体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作为义务 位阶性 风险关系
下载PDF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刍议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朝晖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5-99,共5页
刑法和司法解释关于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中"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缺乏科学性,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诸多不便。为弥补这种缺陷,应当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 刑法和司法解释关于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中"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缺乏科学性,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诸多不便。为弥补这种缺陷,应当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独立犯罪化,制定交通肇事逃逸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犯罪化 交通肇事逃逸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及其认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汤三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0-144,共5页
交通肇事逃逸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应具备认知、行为、目的三个构成要件。交通肇事逃逸不应限于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在交通事故当事人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前,无论当事人是否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均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对交通事故当事人当时... 交通肇事逃逸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应具备认知、行为、目的三个构成要件。交通肇事逃逸不应限于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在交通事故当事人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前,无论当事人是否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均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对交通事故当事人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驶离等疑难情形,应依据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和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析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构成要件 认定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红兵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93,共4页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为了加强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理解,有效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第二条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2009年9月,为了严肃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将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逃逸并造成重大伤亡的情况规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虽然说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的出台为正确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提供了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无论从实践中的运行情况,还是从理论上的论证,我们不得不承认,刑法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逃逸
下载PDF
刑法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结淼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9,共5页
近年来,交通肇事逃逸问题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对此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分歧,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极不统一。为了更好地打击交通肇事逃逸犯罪... 近年来,交通肇事逃逸问题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对此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分歧,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极不统一。为了更好地打击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消解学界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的纷争及相关司法解释存在的理论问题,统一司法实践,最佳的选择是修改刑法,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从交通肇事罪中分离出来单独定罪,在刑法中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 被引量:20
13
作者 欧居尚 《公安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7-38,共2页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 ,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属于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行为 ,因此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我国《刑法》第 1 33条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 ,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属于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行为 ,因此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我国《刑法》第 1 33条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种加重情节来对待 ,但文章认为 ,应对交通肇事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逃逸 犯罪性质 故意犯罪 过失行为 法律责任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入罪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春燕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9-110,共2页
我国刑法典将逃逸行为依附于交通肇事罪,只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情节,这一规定违反了我国基本的刑法理论。我国刑法应借鉴外国的做法,使逃逸行为脱离交通肇事罪,对其进行独立犯罪化。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犯罪化 立法借鉴 立法设计
下载PDF
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分——以交通肇事逃逸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洪兵 《法治研究》 2017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成立不作为犯需要具有保证人地位和作为可能性,作为犯的着手认定时间往往早于不作为犯,不作为犯的处罚通常应轻于作为犯,因而区分不作为犯与作为犯具有现实意义。区分两者,应根据法益状态说、风险说与介入说,同时考量罪刑法定、责任主... 成立不作为犯需要具有保证人地位和作为可能性,作为犯的着手认定时间往往早于不作为犯,不作为犯的处罚通常应轻于作为犯,因而区分不作为犯与作为犯具有现实意义。区分两者,应根据法益状态说、风险说与介入说,同时考量罪刑法定、责任主义、人权保障、法益保护等要求进行综合判断。虽然原则上不作为可以符合所有由作为实现的构成要件,但处罚不作为是对国民自由的限制,故应将不真正不作为犯限定于杀人、放火、诈骗等侵害重大法益、发案率较高、一般预防必要性较大的犯罪。非法侵入住宅罪不包括"经要求退出而不退出"的情形。犯人探亲逾期不归的不成立脱逃罪。如果没有证据表明将交通事故被害人留在现场有被救助的可能性,则"移置逃逸"实质上等同于不作为的单纯逃逸,至多成立"因逃逸致人死亡",而非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作为犯 作为犯 区分 交通肇事逃逸
下载PDF
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车体修复痕迹的检验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小玲 宦小答 刘伟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12年第4期128-131,共4页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错综复杂,侦查线索少,对国内外的交通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肇事逃逸后经过修复的肇事车体,如何正确发现、分析和检验车体的修复痕迹,也就成了认定肇事车辆,追究肇事责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车体修复痕迹 应用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案法医学检验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巍 刘威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37-237,共1页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法医学检验 致伤物 交通事故
下载PDF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姚瑶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8-165,共8页
水上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一旦肇事船舶事后逃逸,便意味着对落水生命的放弃,具有极大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依据现行的交通肇事罪规制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量刑畸轻之嫌。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涉嫌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 水上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一旦肇事船舶事后逃逸,便意味着对落水生命的放弃,具有极大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依据现行的交通肇事罪规制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量刑畸轻之嫌。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涉嫌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此外,船员之间共同隐瞒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船长指使肇事驾驶员逃逸等相关行为也涉嫌构成犯罪。设立水上航行责任事故罪惩治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并加强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相关行为的刑法规制,是维护水上人身安全、创建水域法治环境的必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 水上航行责任事故罪 刑法规制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刍议 被引量:9
19
作者 潘永建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在对现有立法框架下内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进行检讨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关于逃逸行为的处理方式 ,提出设立新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的设想 ,并对本罪的相关问题做出解释。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 检讨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何洪源 王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7-20,共4页
近年来,带有智能型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如伪造现场、销毁证据,甚至移尸灭迹的案件明显增多,加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橡... 近年来,带有智能型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如伪造现场、销毁证据,甚至移尸灭迹的案件明显增多,加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橡胶和轮胎物证、油斑物证、玻璃物证、人体微量物证等。明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的存在与分布,准确勘查、提取现场微量物证,正确运用检验技术,能准确分析交通肇事案件的始发过程,确定事故责任;能识破案件真伪,为准确定案、及时破案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材料;能为法庭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微量物证 综合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