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金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317-1323,共7页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 协调性 非均衡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浙江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沈孝强 吴次芳 方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34,共6页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全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得到持续提高,由0.54上升至0.76,从中协调耦合等级发展为较协调耦合等级,各市协调耦合度及其等级都获得相应提高,但"北高南低,南北分化"的空间差异特征依然显著;2以2005年为界,前半期全省及省内各市协调耦合度增速较快,但2005年之后显著放缓,说明促进各要素协调非农化的难度在上升;3地区不平衡未得到有效控制,西北部人口非农化速度领先、东北部产业非农化较快、中南部土地非农化超前,阻碍了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4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公共服务水平,就业结构和土地资源禀赋等是影响产业、人口与土地协调非农化的重要因素。今后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性的提高将依赖于各要素非农化相互作用和地区平衡性的改善。东北部地区需着重推进产业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西北部地区提高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中南部巩固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非农就业,改善公共服务,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管理,控制城市低效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非农化 人口城镇化 土地非农化 协调性 浙江
下载PDF
中部六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及特征分析
3
作者 杜孟鸿 师皓容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5期74-79,共6页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存在的问题和显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中部六省的“人口-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土地-人口”“产业-土地”转型的协同演化基本同步,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度有待提高;应以经济发展和优化城乡之间的土地分配关系为主要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不同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地发展经济和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定位,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发展合适的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促进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产业 土地 人口 非农化转型
下载PDF
“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肖丽群 姚娉婷 刘宇湉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311-315,共5页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受“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人口非农化转型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非农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有序转型;以人为本,优化人口非农化路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土地 产业 非农化转型 农民收入 灰色关度模型
下载PDF
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胡伟艳 张安录 渠丽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110,共7页
在Carlino-Mills区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农地非农化变量,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截面数据,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 在Carlino-Mills区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农地非农化变量,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截面数据,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人口与非农就业相互影响,非农就业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要大于城市人口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三产业就业呈负相关关系;②城市人口和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城市人口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要大于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农地非农化与第二产业就业正相关,与第三产就业负相关;③就业非农化高的地区,农地非农化将有所减缓,人口城市化高的区域,农地非农化则加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关系 人口城市化 就业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
下载PDF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
6
作者 朱要龙 谭鑫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文章基于协调的含义,把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解读为两者的同趋性、互动性、协调性,并通过聚类分析、VAR模型、协调度C模型和协调发展系数D模型,在实证层面对这三个特性进行解读,我们得出: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 文章基于协调的含义,把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解读为两者的同趋性、互动性、协调性,并通过聚类分析、VAR模型、协调度C模型和协调发展系数D模型,在实证层面对这三个特性进行解读,我们得出: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虽然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但是两者在空间维度上并未实现同趋分布;再次二者的互动作用不明显,尤其表现在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非农化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最后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观测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度问题:16州市中除昆明外,其余15州市均表现出不协调的特性。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云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产业非农化 协调关系 云南
下载PDF
传统平原农区人口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也将是我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农户家庭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农区发展演化三阶段的理论,并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河南省吴庄村和山东省东店村...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也将是我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农户家庭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农区发展演化三阶段的理论,并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河南省吴庄村和山东省东店村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微观层面的人口非农化特征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存在相关性,宏观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是农户兼业行为特征的重要外因;兼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优化了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结构,并推动农区进一步的发展演变。通过分析传统平原农区人口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机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该类型区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平原农区 人口非农化 耕地利用 方式 土地流转 种植结构
下载PDF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同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蔡瑞林 唐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37-341,共5页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地非农化进程分析基础上,构建两者协同推进的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测算发现,农民工规模虽然持续扩大,但出现增幅收窄的趋势;政府主导着农地征地、拆迁安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造成不均衡的农地非农...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地非农化进程分析基础上,构建两者协同推进的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测算发现,农民工规模虽然持续扩大,但出现增幅收窄的趋势;政府主导着农地征地、拆迁安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造成不均衡的农地非农化开发利用;农地非农化没有与市民化形成高效协同,这种不协同性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协同度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相关性,而且纵向演变过程同样不存在稳定的协同趋势。进而提出以下5点对策建议:界定征地的公共利益,明确征地的范围;适度、可持续提高农民征地补偿;完善征地程序和征地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收益征收管理;缩短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地非农化 土地征用 土地有偿使用 协同度
下载PDF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思考
9
作者 谭鑫 朱要龙 《创造》 2014年第5期60-61,共2页
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是未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两大抓手;我们要始终坚持二者同步协调、良性互动、二力并举。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达的是人口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非农化 云南省 协调 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发展
下载PDF
海南自贸港流动人口与土地产业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雪 李长春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15期40-42,共3页
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流动人口大规模涌入改变了城市建设用地供需水平,土地产业结构随之变化。因此,为构建合理的土地产业结构,海南省应增加住房用地和商服用地供给,减少工业用地供给,形成规模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促进海南省自... 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流动人口大规模涌入改变了城市建设用地供需水平,土地产业结构随之变化。因此,为构建合理的土地产业结构,海南省应增加住房用地和商服用地供给,减少工业用地供给,形成规模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促进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土地流转 土地产业结构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关注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国祥 《党政论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农业人口 非农化 城镇化 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 劳动力结构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利娜 王璐瑶 叶欣 《开发研究》 2023年第1期40-51,共12页
以资源衰退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土地、人口对产业的影响及其阶段差异性,采用土地基尼系数方法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角度定量分析城市用地效率,进一步构建评价“人口-土... 以资源衰退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土地、人口对产业的影响及其阶段差异性,采用土地基尼系数方法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角度定量分析城市用地效率,进一步构建评价“人口-土地-产业”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探究资源型城市整体及各区(县)在发展进程中人口、土地与产业三者之间协调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转型效果。结果表明,双鸭山市“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推进关系表现为产业发展影响土地布局,土地布局影响从业人员结构。就人口、产业单指标而言,研究区的城市用地效率在空间与质量结构层面整体趋于均匀状态,仍处于较低利用效率状态。“人口-土地-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三产之间及不同区(县)也迥然有异。第一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协调-失调-协调变化规律,其中市区和友谊县协调状态提升明显;第二产业受资源限制与煤炭行业市场的影响,经历了由协调到失调的状态变化,2010年后集贤县呈断崖式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整体处于失调状态,后期城市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耦合协调程度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人口-土地-产业系统 耦合协调度 城市转型 双鸭山
下载PDF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政策的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瑞林 庄国波 唐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1,共9页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根据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形成环节、增值收益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分析,构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概念模型,测算了主要利益相关主体的收益分配,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开发...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根据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形成环节、增值收益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分析,构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概念模型,测算了主要利益相关主体的收益分配,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开发商、地方政府、被征地农民、中央政府、支农惠农和其他主体,比例依次为62%、15%、12%、7%、2%和2%。收益分配政策的优化,需要跳出单纯的"涨价归公"和"私权保护"之争,只有通过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平衡进城农民福利保障和地方财权之间的关系。当前应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可持续市民化,确保地方政府土地增值收益获利份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地非农化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福利陷阱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吉林省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变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秀霞 郑岩岩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43,共6页
本文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运用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演变和土地利用互动的作用机理,对四平市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三率”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2)用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对比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的... 本文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运用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演变和土地利用互动的作用机理,对四平市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三率”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2)用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对比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的职业转移相对落后于空间转移;(3)通过多因素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非经济拉动,而是建制镇数量增加和其规模扩大所致;(4)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建设与农村住宅“双重”蚕食耕地,加剧了人地矛盾;(5)今后四平应以农村产业化拉动人口职业转移,挖掘土地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动 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 城市化进程 四平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农人口转化与产业转化的均衡调整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9-54,共6页
本文从农村人口向非农城镇转化的视角研究中国城镇非农产业的调整,指出非农产业和人口的调整是生态福利和经济收益两方面均衡的结果。本研究建立在一个差分模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调整达到均衡的条件,印证了中国非农转化渐进式改革的... 本文从农村人口向非农城镇转化的视角研究中国城镇非农产业的调整,指出非农产业和人口的调整是生态福利和经济收益两方面均衡的结果。本研究建立在一个差分模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调整达到均衡的条件,印证了中国非农转化渐进式改革的正确性,并说明在这种渐进的灵活调整过程中暂住证制度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次,文章认为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应充分考虑非农产业调整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基础,并对现行各种入户政策和暂住证政策从生态资源角度作出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非农化 非农产业调整 生态福利 经济收益 均衡
下载PDF
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测度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15
16
作者 方方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9,共9页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耦合协调格局,揭示了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京津及其周边县域具有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与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强,是人口、土地、产业指数的高值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坝上高原与太行山山脉地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低;中值区与次低值区覆盖县域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地区。随着人口要素的流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交替演化特征,其中,京津及环京津地区部分县域为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次高值区以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为中心,呈现出多个团块状集聚分布格局,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冀中南次高值区周围,冀北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最低。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五种耦合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未来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土地-产业要素 耦合 空间分异 县域单元 京津冀
下载PDF
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学礼 王雪 《河北企业》 2021年第10期11-16,共6页
本文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2008—2017年全国省际层面上人口、土地和产业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市场化指数区分高、低市场化地区,以此研究不同市场化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通过实证分析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结论... 本文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2008—2017年全国省际层面上人口、土地和产业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市场化指数区分高、低市场化地区,以此研究不同市场化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通过实证分析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结论:产业城镇化依自身惯性发展的态势要明显强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大于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
18
作者 罗艳 孙群力 《税收经济研究》 2017年第6期80-89,共10页
文章通过构建"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2005—2015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序上看,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从低水... 文章通过构建"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2005—2015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序上看,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从低水平耦合协调上升为中度耦合协调。不同阶段三者所处的地位不相同,其中:2005—2008年、2014—2015年这两个阶段产业城镇化居于主导地位,2009—2013年人口城镇化居于主导地位。从空间上看,云南省的城镇化和协调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三者均呈现出以昆明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非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滇中地区及周围区域产业城镇化化水平较高,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超前,仅有德宏州土地城镇化水平相对超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 云南省
下载PDF
人口-土地-产业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毛里村为例
19
作者 李林芝 巫昊燕 《低碳世界》 2020年第5期223-224,共2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口、土地、产业的支持,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毛里村为案例,研究"人口-产业-土地"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探索以人口为主体、产业发展动力、土地为支撑的乡村振兴策略,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口、土地、产业的支持,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毛里村为案例,研究"人口-产业-土地"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探索以人口为主体、产业发展动力、土地为支撑的乡村振兴策略,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口 产业 土地
下载PDF
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剖析
20
作者 尚启君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共3页
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剖析尚启君一、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理论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发韧于传统农业生产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向非农产业流动;换言之,农业生产要素在非农业的新兴产业中重新配置和定位。这是... 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剖析尚启君一、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理论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发韧于传统农业生产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向非农产业流动;换言之,农业生产要素在非农业的新兴产业中重新配置和定位。这是任何国家在告别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农业劳动力 三要素 农业资本 我国农业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发展 要素协调 农业土地 农村非农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