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模型设计与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贵林 周寄中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87-191,共5页
分析了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产业空间聚集度。定义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的概念。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计算模型。应用模型和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计算出53个国家高新区2002-2... 分析了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产业空间聚集度。定义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的概念。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计算模型。应用模型和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计算出53个国家高新区2002-2005年产业空间聚集度。根据53个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度计算结果,提出了对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发展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产业集群成长 产业空间聚集
下载PDF
产业空间聚集的企业行为模型分析
2
作者 黄栋 刘高峡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6-127,共2页
产业的空间聚集是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产业的空间聚集就是若干企业为了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而在一定空间彼此接近的行为过程。本文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考察了知识对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和影响,... 产业的空间聚集是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产业的空间聚集就是若干企业为了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而在一定空间彼此接近的行为过程。本文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考察了知识对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假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模型。模型说明,知识影响了企业学习曲线的下移,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约束下,企业会选择接近知识源所在的地区,从而形成空间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聚集 知识 接近性
下载PDF
人力资本流动、市场转移成本与产业空间聚集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静 《求索》 CSSCI 2014年第11期110-115,共6页
在新古典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上,在假设人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市场转移成本植入到产业空间聚集演化研究框架之中,研究了人力资本流动及企业市场转移成本对产业空间聚集演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产... 在新古典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上,在假设人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市场转移成本植入到产业空间聚集演化研究框架之中,研究了人力资本流动及企业市场转移成本对产业空间聚集演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空间演化受人力资本区域流动的影响,而决定人力资本是否流动的动因在于,人力资本迁入地是否能够为人力资本创造额外利润提供尽可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企业的区域转移不仅有利于迁入地的产业集聚,还将提高迁出地的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整个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由于市场转移成本的存在,区域经济贸易自由度将减小,进而弱化区域产业集聚能力。这些研究结论将于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流动 市场转移成本 产业空间聚集演化
原文传递
空间聚集型产业群成长模式
4
作者 王维刚 《经济与管理》 2004年第9期17-18,共2页
浙江的“小狗经济”模式实质就是一种空间聚集型产业群成长模式,本文分析了该模式的成长演进过程以及该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其他地区借鉴这一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空间聚集产业 “小狗经济”模式 成长模式 浙江 专业化协作 社会化分工 规模效益
下载PDF
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转型发展态势 被引量:22
5
作者 赵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7-396,共10页
基于城市层面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全面分析了2003—2016年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转型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3—2016年中国三次产业空间中心均向内陆方向移动,且第二产业空间移动距离最大;第一产业空间... 基于城市层面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全面分析了2003—2016年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转型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3—2016年中国三次产业空间中心均向内陆方向移动,且第二产业空间移动距离最大;第一产业空间离散化发展,空间聚集度减小;第二产业正在加快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空间聚集度增大且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正加快在沿海地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空间聚集度不断增大;目前第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东西方向上空间扩张、南北方向上空间收缩发展态势,共同影响着全国经济产业的空间发展与转型。面向新时代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战略要求,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渝地区等第二、第三产业均聚集发展的区域围绕已有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组织的枢纽作用大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网络化协同发展,加快创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格局 产业空间聚集 空间发展与转型 三次产业 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分析
6
作者 刘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共7页
外资分布在地理区域上的悬殊差距,加剧了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差距。实证研究表明1991年至今中国外商投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地理布局均匀程度都一直稳步提升,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逐年缩小。针对2000-2011年数... 外资分布在地理区域上的悬殊差距,加剧了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差距。实证研究表明1991年至今中国外商投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地理布局均匀程度都一直稳步提升,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逐年缩小。针对2000-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商资本金指标与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指标之间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聚集 外商直接投资 锡尔熵指数 格兰杰因果关系
下载PDF
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耿巍娜 张磊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9年第6期45-46,共2页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社会文化等特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实力较弱,空间发展不平衡,集群中旅游企业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尚未形成,集群中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社会文化等特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实力较弱,空间发展不平衡,集群中旅游企业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尚未形成,集群中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选择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群 河北 旅游企业 空间聚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下载PDF
河北省发展LED通用照明产业的区域优势分析
8
作者 马万里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年第12期138-138,共1页
伴随着环境和经济等多重压力,近几年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推进。该省原有优势产业及其传统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该省发展LED通用照明产业的优势则日益凸显。本研究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对河北省发展LED通用照明... 伴随着环境和经济等多重压力,近几年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推进。该省原有优势产业及其传统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该省发展LED通用照明产业的优势则日益凸显。本研究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对河北省发展LED通用照明产业的区域优势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发展该产业符合该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聚集 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省
下载PDF
Industri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Using Distance-based Approach in Beijing, China 被引量:7
9
作者 LI Jiaming ZHANG Wenzhong +1 位作者 YU Jianhui CHEN Hongxi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698-712,共15页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is to tes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cross industries and firm sizes at the city level. Our research bases on a unique plant-lev...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is to tes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cross industries and firm sizes at the city level. Our research bases on a unique plant-level data set of Beijing and employs a distance-based approach, which considers space as continuous.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we set two sets of references fo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spectively to adapt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intra-urban area. Comparing among eight types of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firm sizes, we find that: 1) producer service,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re more likely to cluster, whereas personal service and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tend to be randomly dispersed in Beijing; 2) the spillover of the co-location of finns is more important to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has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allocation than business-oriented services in the intra-urban area; 3)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are driven by larger establishments, whereas manufac- turing industries are mix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nce-based approach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tra-urban area BEIJING
下载PDF
Socio-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hanghai 被引量:1
10
作者 Jin-Liao Hea Hans Gebhardt 《Sociology Study》 2012年第8期605-614,共10页
Rapidly emerged creative industries receive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space feature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cal socio-cultural contexts have not been f... Rapidly emerged creative industries receive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space feature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cal socio-cultural contexts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at a micro-city level.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hanghai from the sociology perspective. For this study, this paper utilizes primaril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xplain the space feature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hanghai. The results indicate an extensive socio-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hanghai. First, strong emphasis on face-to-face contacts by creative professionals makes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necessary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Second, the reason why inner city of Shanghai is popular among creative professionals and enterprises lies in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special environment of the former colonial zones of Shanghai. Additionally, highly concentrated dining and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Shanghai offer creative workers social networking places and nightlife venues. Third, as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local citizens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e highly stressed by creative professionals, research and design specialized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more likely located near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ative industrie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ocio-cultural embeddedness SHANGHA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