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 te ria monocytoge ne s,LM)感染新型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对...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 te ria monocytoge ne s,LM)感染新型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对照组。腹腔注射LM菌液后,再分别灌胃给予卡博替尼20μg/g、腹腔注射氨苄青霉素20μg/g、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以及腹腔注射等量PBS,比较4组小鼠的生存曲线、血液和脑组织细菌载量、血清IL-10和脑脊液中NF-κB p65含量、脑组织中依文思蓝(EB)含量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卡博替尼组比对照组小鼠生存率增高、血液和脑组织的细菌载量明显减少(P<0.05,P<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脑组织EB量降低(P<0.001),脑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联合用药组比卡博替尼单独用药组小鼠血液和脑细菌载量(P均<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P<0.01,P<0.001)、脑组织EB量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对LM感染具有阻断作用,为研发新型抗胞内感染药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mg/L vs 89.08(12.4~272.7)mg/L,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ng/L vs 12.35(0.19~38.56)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展开更多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因右肺癌于2014年7月16—23日在我院行紫杉醇联合顺铂(T P )方案化疗,出院第2天出现恶心伴呕吐,症状明显,伴右胸痛加重,于7月26日再次收入院,并给予对症止吐、止痛治疗。7月27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1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因右肺癌于2014年7月16—23日在我院行紫杉醇联合顺铂(T P )方案化疗,出院第2天出现恶心伴呕吐,症状明显,伴右胸痛加重,于7月26日再次收入院,并给予对症止吐、止痛治疗。7月27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2℃,仍伴恶心呕吐,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比例0.895,余正常。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 te ria monocytoge ne s,LM)感染新型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对照组。腹腔注射LM菌液后,再分别灌胃给予卡博替尼20μg/g、腹腔注射氨苄青霉素20μg/g、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以及腹腔注射等量PBS,比较4组小鼠的生存曲线、血液和脑组织细菌载量、血清IL-10和脑脊液中NF-κB p65含量、脑组织中依文思蓝(EB)含量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卡博替尼组比对照组小鼠生存率增高、血液和脑组织的细菌载量明显减少(P<0.05,P<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脑组织EB量降低(P<0.001),脑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联合用药组比卡博替尼单独用药组小鼠血液和脑细菌载量(P均<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P<0.01,P<0.001)、脑组织EB量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对LM感染具有阻断作用,为研发新型抗胞内感染药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文摘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mg/L vs 89.08(12.4~272.7)mg/L,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ng/L vs 12.35(0.19~38.56)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
文摘1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因右肺癌于2014年7月16—23日在我院行紫杉醇联合顺铂(T P )方案化疗,出院第2天出现恶心伴呕吐,症状明显,伴右胸痛加重,于7月26日再次收入院,并给予对症止吐、止痛治疗。7月27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2℃,仍伴恶心呕吐,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比例0.895,余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