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燕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21期73-74,共2页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进入该院产科分娩的11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59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观...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进入该院产科分娩的11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59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低分子肝素钙及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66%与观察组96.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各项指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下肢静脉软血栓实行低分子肝素钙及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效果良好,不止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更能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治疗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英芬 谢霖 刘启宏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5期605-607,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6例,对照组12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2次/d,共7~10 d;阿司匹...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6例,对照组12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2次/d,共7~10 d;阿司匹林片50 mg口服,1次/d,共30 d。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片50 mg口服,1次/d,共3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66.7%;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而在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0.05),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组出现1例(6.25%)腹部切口渗血,对照亦出现1例(8.33%)会阴切口皮下出血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配伍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的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下肢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钙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探究
3
作者 王爱英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7期89-90,共2页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8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共9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8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共9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所取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全血高、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阿司匹林 产后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石玉珍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10期55-56,共2页
目的分析对于产后下肢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 目的分析对于产后下肢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DVT患者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提升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钙 阿司匹林
下载PDF
抗凝药物治疗结肠癌合并房颤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也勒玛依克·巴合提拜 张文斌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房颤,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导致血栓形成,增加患者心脑血管卒中的发生风险;DVT是指血液...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房颤,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导致血栓形成,增加患者心脑血管卒中的发生风险;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对合并房颤继发DVT的结肠癌患者采取抗凝治疗,但因化疗会增加血栓风险,临床应谨慎选择用药方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具备出血风险低、疗效显著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对结肠癌合并房颤继发DVT抗凝治疗药学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结肠癌 房颤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循证理念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谖 胡丽萍 黄小云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7期1099-1100,1103,共3页
目的 探究循证理念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产妇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剖宫产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 目的 探究循证理念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产妇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剖宫产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采用循证理念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疾病了解程度、治疗依从性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于疾病了解程度以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和治疗依从性,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另外,该护理方式符合临床产妇护理需求,有利于提高对整体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疾病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理念下 预防性护理干预 产妇 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价值
下载PDF
定量运动干预对产后疲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庄赛 骆莎莎 +2 位作者 郑珮 赵诗仪 崔焱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运动干预对产后疲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7,采用常规干预)和定... 目的探讨定量运动干预对产后疲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7,采用常规干预)和定量运动组(n=56,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妇定量运动干预)。采用产后疲乏量表(PF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产妇产后疲乏状态和自我效能感,比较DVT发生情况及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变化情况。结果产后42 d,定量运动组产妇PFS评分低于对照组产妇,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干预后DVT发生率为3.51%(2/57),定量运动组产妇未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定量运动组产妇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产妇,PT、APTT、TT长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运动干预可有效缓解产妇产后疲乏,增强产妇自我效能感,改善机体凝血情况,降低DVT发生风险,促进产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运动 产后疲乏 下肢静脉血栓 产妇
下载PDF
产后综合性护理对策在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李华英 胡芬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目的分析对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产后综合性护理对策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7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比较两组干预后下肢... 目的分析对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产后综合性护理对策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7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比较两组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肿胀、疼痛发生率,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行产后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缩短住院和卧床所需时间,节约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综合性护理 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TEG参数、凝血功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病情程度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刘晓文 陈志方 李婵婷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4期2142-2144,共3页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pregnancy,HDCP)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产科定期产检及分...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pregnancy,HDCP)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产科定期产检及分娩的78例HDC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结果分为妊娠期高血压(GH)30例、子痫前期(PE)27例和重度子痫前期(sPE)21例。观察三组产前TEG参数与凝血指标水平。同时,根据产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与Non-DVT组,进一步对比两组产前TEG参数与凝血指标水平。结果sPE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均低于GH组、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高于GH组、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患者中顺产25例、剖宫产53例,术后8例(10.26%)发生DVT,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DVT组患者产前FIB、α高于Non-DVT组,其余指标均低于Non-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凝血四项指标、TEG参数与HDCP病情程度及产后DVT密切相关,建议临床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四项 妊娠期高血压 子痫前期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产后系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10
作者 葛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3期472-474,共3页
目的研究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剖宫产产妇在产后接受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60例,根据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接受系统护理干... 目的研究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剖宫产产妇在产后接受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60例,根据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下肢功能复常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产后住院总时间、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复常、下床活动、产后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剖宫产产妇在产后接受系统护理干预,能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使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总时间,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剖宫产 术后 系统护理
下载PDF
全麻患者术后麻醉重症监护室中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飞 孙铭阳 张加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Ⅱ或Ⅲ级。收... 目的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全麻 麻醉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明 陈铮 +6 位作者 王晓彦 张佳琦 张娇 张晶 薛慧 李秀婷 邸禄芹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790-79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300例,按照住院时间将2021年1~6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7~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150...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300例,按照住院时间将2021年1~6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7~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比较2组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水平、基本预防措施依从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水平、对基本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00%低于对照组的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健康教育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依从性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麻朋艳 章丹丹 +3 位作者 孙学余 张钿钿 黄赛燕 王红霞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317-1319,132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器(NMES)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102例,其中2021年4至10月采用早期活动+药物抗凝+...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器(NMES)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102例,其中2021年4至10月采用早期活动+药物抗凝+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DVT形成的51例患者作为IPC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采用早期活动+药物抗凝+NMES预防DVT形成的51例患者作为NMES组。3 d后,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视觉模拟评分)、股静脉流速峰值及DVT发生情况。结果NMES组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1,2)分,IPC组平均2(2,5)分。NMES组舒适度优于I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ES组预防前后股静脉流速峰值分别为(8.69±1.62)、(16.20±2.48)cm/s(P<0.001),IPC组预防前后分别为(8.62±1.68)、(14.91±2.22)cm/s(P<0.001),预防后NMES组股静脉流速峰值大于IPC组(P<0.001);NMES组发生DVT 2例(3.92%),IPC组发生DVT 3例(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结论NMES可加快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下肢血流速度,患者舒适度高,能有效预防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神经肌肉电刺激器 血栓预防 下肢静脉曲张
下载PDF
骨科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增高的血流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敏 高兴莲 +3 位作者 王曾妍 柯稳 肖潇 梁元元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增高的血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术室护理干预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151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下肢血流改变特征,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增高的血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术室护理干预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151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下肢血流改变特征,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患者手术结束24 h内采血行D-二聚体凝血功能检测。结果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示,DVT高风险患者70例(46.36%),低风险81例(53.64%)。手术结束后DVT高风险患者下肢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显著低于或小于低风险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20 min、凝血酶原时间(PT)>13.1 s、术中发生低体温和术中失血量>100 mL是骨科患者术中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中DVT发生风险较高,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室护理人员需针对性地开展手术效率管理、术中低体温监测和预防、维持术中血容量稳定,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中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术中 下肢静脉血栓 血流动力学 低体温 术中失血量 风险管理 手术室护理
下载PDF
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中预防方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双 宋秋英 +2 位作者 姚媛媛 张立维 陈晓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改良组(n=13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配合度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前后股静脉血流指标(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及术后LDVT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配合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 min、术毕即刻,改良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组患者股静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良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D-D、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LDVT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人员于术中应用改良方案能够改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提高手术配合度,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减轻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术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术后L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乐英 许钦玲 +2 位作者 彭银英 阳静 黎慕佳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04-912,共9页
目的 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此类患者DVT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3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 目的 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此类患者DVT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3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用列线图展示,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431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35%,建模组301例患者有2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64%,验证组130例患者有10例发生DVT,发生率为7.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I积分、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总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肌酐(Cr)、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是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78、1.186、0.662、0.979、1.043、1.766,均P<0.1)。以该6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列线图,建模组AUC为0.84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25,诊断值为0.115,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69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458,P=0.589。验证组AUC为0.72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25,诊断值为0.072,敏感度为0.675,特异度为0.7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1.414,P=0.248。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DVT发生率较高,MBI积分、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总分、MPV、Cr、TT、D-Dimer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个性化预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DVT发生风险,有助于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基于诺莫图构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银平 杜雪莲 +4 位作者 王亮云 黄瑞珍 罗乙舒 熊俊琴 何丽连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n=159)和验证组(n=68)。收集...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n=159)和验证组(n=68)。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和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59例髋部骨折中发生DVT 33例,发生率为20.89%。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5 d、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0.5是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将上述5个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区分度良好(C-index=0.93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的拟合优度良好(χ^(2)=57.625,P=0.732)。建模组和验证组发生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2、0.821,模型准确度高。结论年龄≥70岁、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5 d、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0.5是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芳 赵配配 +2 位作者 徐美娜 付燕荣 王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究组增加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血流流速及干预7 d后下肢肿胀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86%),对照组6例(17.14%),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肢各血管静脉流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2组股静脉、髂外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流速较干预前均明显提升,研究组流速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轻度+无肿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可能在于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改善下肢血管静脉流速,建议重度TBI患者围术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 重度颅脑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 血管静脉流速 下肢肿胀
下载PDF
体位干预、产后康复按摩护理联合预防剖宫产术后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9
作者 吕少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54-0157,共4页
分析剖宫产女性术后产褥的预防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南安市医院妇产科内收治的剖宫产女性共5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所观察的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完成分组(主... 分析剖宫产女性术后产褥的预防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南安市医院妇产科内收治的剖宫产女性共5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所观察的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完成分组(主要分为两组包括两种护理模式联合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25例)比较分析不同管理方式下剖宫产女性在手术完成后的各项身体指标改变,尤其是与凝血相关的指标。结果 护理完成后需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血栓与满意度的影响,就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比较可见观察组满意度更高,血栓发生率更低(P<0.05);为保证护理资料的准确性需在护理前完成与血栓相关的指标与量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护理前各项量表与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完成后对各项数据完成统计、分析后确定护理效果可见观察组护理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 在剖宫产后给予体位、按摩等的护理方式联合管理有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并且还能改善与凝血相关的指标,预防手术治疗后血栓的形成,较常规护理措施更能预防血栓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干预 产后康复 护理 按摩 剖宫产 产褥期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Hcy水平与合并肺栓塞风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文宣 刘国娟 乔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合并肺栓塞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DVT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肺栓塞分...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合并肺栓塞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DVT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肺栓塞分为对照组(单纯DVT)68例,观察组(DVT合并肺栓塞)40例。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史、高血脂史、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骨折、吸烟史、饮酒史、血栓受累肢体、受累静脉、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wells评分、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cTnI及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DVT合并肺栓塞的影响因素。根据肺栓塞危险程度将DVT合并肺栓塞患者划分为高危组(n=10)、中危组(n=17)、低危组(n=13);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肺栓塞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Hcy水平及wells评分间差异。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及Hcy水平与wells评分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骨折、吸烟史、饮酒史、血栓受累肢体及受累静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wells评分、PLT、NEUT、CRP、D-D、cTnI及Hcy水平分别为(52.37±12.19)%、(5.16±1.07)分、(284.63±90.72)×10^(9)/L、(71.22±10.16)%、(15.29±2.39)mg/L、(1051.27±271.19)ng/mL、(0.33±0.13)ng/mL、(21.27±2.16)μmol/L,均高于对照组[41.67±10.28)%、(3.28±0.94)分、(206.27±86.15)×10^(9)/L、(64.31±8.75)%、(10.33±1.71)mg/L、(739.52±206.34)ng/mL、(0.21±0.06)ng/mL、(10.19±1.7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wells评分、cTnI及Hcy为DVT合并肺栓塞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肺栓塞低危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cTnI、Hcy水平及wells评分均低于中危组、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cTnI、Hcy水平与well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DV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Hcy可有效预测合并肺栓塞,同时可判断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密度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同型半胱氨酸 肺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