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理研究的前沿:不完整和动态产权经济学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立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9-55,共7页
现存产权理论暗含的一些基本观点或假定(产权是完整的、可清晰界定的、稳定的以及经典产权类型可单纯存在)是不现实的,产权事实上经常是不完整、混合、模糊和动态的。因此,必须对产权问题和现存产权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相关研究发... 现存产权理论暗含的一些基本观点或假定(产权是完整的、可清晰界定的、稳定的以及经典产权类型可单纯存在)是不现实的,产权事实上经常是不完整、混合、模糊和动态的。因此,必须对产权问题和现存产权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相关研究发现:在将产权情况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前提下,相应有四种解决产权问题的基本策略,即维持提高型、默认改造型、支持提高型和清晰改造型;应将"产权有效"而非"产权清晰"作为产权安排和问题解决的核心;为了实现有效产权安排,还必须建立系统和分层的完整的产权制度体系。与建立在完整、单纯、清晰和静态产权基础上的传统产权经济学相对应,有必要建立和发展不完整、混合、模糊和动态的产权经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经济学 不完整产权 混合产权 模糊产权 动态产权 产权稀释
下载PDF
通往“权利束完整”之路: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罗浩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3,共8页
要判断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必须厘清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可被理解为组成农地权利束的各项权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化组合: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拥有了完整的农地权利束;农业集体化造成... 要判断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必须厘清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可被理解为组成农地权利束的各项权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化组合: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拥有了完整的农地权利束;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农民的农地产权不完整;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将完整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再次让渡给了农民;“三权分置”改革仍是以农民拥有完整的农地权利束为指向的。中国农地产权权能分化组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实践证明,国家或集体每次将某项权能赋予农民时,农业生产活力就会得到释放;每一次收回某项权能时,农业生产活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可被提炼为: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农民的农地产权向权利束完整状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制度变迁 理论逻辑 产权不完整 权利束 处置权
下载PDF
从不完整财产权到完整财产权的诠释:在归属和流转之间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伟 吕铖钢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14,共13页
财产权的嬗变既夹杂着“从身份到契约”的逐步过渡,又包含了“从契约到身份”的部分回归。在古今中外的财产治理命题中存在诸多形态的财产概念,由此产生了何谓完整财产权的学理追问。通过对不完整财产权规则演变的梳理,可以有效洞见不... 财产权的嬗变既夹杂着“从身份到契约”的逐步过渡,又包含了“从契约到身份”的部分回归。在古今中外的财产治理命题中存在诸多形态的财产概念,由此产生了何谓完整财产权的学理追问。通过对不完整财产权规则演变的梳理,可以有效洞见不完整财产权的基本样貌。总体而言,财产权规则的跃迁轨迹并未脱离利益保护的基本框架,也并未颠覆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利益关系。不完整财产权之间虽然内容有别、规则有异,但无论是权利归属的演变,抑或是公法义务的消长,都无法跳脱出完整财产权的三个维度,即静态归属、动态流转和利益衡平。静态归属之维包含着对归属利益格局的维护,体现着对应然利益的确认;动态流转之维呈现为对流转利益的保障,划定着现实交易的利益边界;利益衡平之维囊括了对未来利益的期许和限制,意味着对财产利益的索取当有据可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权 不完整产权 数字财产权 关键性联系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4
作者 胡四民 郑志军 《中国证券期货》 2010年第6X期92-93,共2页
土地制度是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本文研究发现,不完整的产权制度不仅更容易产生"败德行为"并加深"二元经济"的对立,而且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多中心主体"的利益格局,出现"弱化一方,增强另一方"的... 土地制度是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本文研究发现,不完整的产权制度不仅更容易产生"败德行为"并加深"二元经济"的对立,而且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多中心主体"的利益格局,出现"弱化一方,增强另一方"的经济权利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面对中国社会大转型,土地问题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不完整产权 多中心主体 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