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晓燕 高云飞 王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共6页
以来沙量占入黄总沙量90%的黄河主要产沙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实测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遥感调查、统计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等,分析了过去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情况。研究认为,产沙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持续恶化、70年代以后... 以来沙量占入黄总沙量90%的黄河主要产沙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实测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遥感调查、统计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等,分析了过去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情况。研究认为,产沙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持续恶化、70年代以后逐渐好转、1998年以后显著改善。目前,包括林草、梯田和坝地在内的综合覆盖率已经由70年代的20.6%提高到50.9%,其中黄河中游地区达到54.1%,综合覆盖率不足30%的面积占比由70年代的81.0%减少至3.5%。林草植被改善和梯田建设是研究区产沙环境改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区 植被 梯田 环境 黄河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下垫面变化减沙作用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玲玲 左仲国 +3 位作者 肖培青 董飞飞 王昌高 侯欣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6-150,共5页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来沙量明显减少。为了揭示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的减蚀和减沙作用,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产沙区2000-2013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并在多年平...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来沙量明显减少。为了揭示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的减蚀和减沙作用,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产沙区2000-2013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并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以1980年的下垫面为基准,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下垫面变化的减沙效果。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在降雨侵蚀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呈下降趋势,但遇到强降雨年份,仍然可能产生较为剧烈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坡长、降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强烈及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较低;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与1980年相比,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造成的减蚀量分别为1.22亿、1.95亿、3.29亿、3.45亿t,减蚀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下垫面变化 水土保持措施 作用 主要产沙区 黄河中游
下载PDF
发展沟道人工湿地 改善基岩产沙区生态 被引量:6
3
作者 毕慈芬 王富贵 赵光耀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共2页
随着沟道坝系工程建设的开展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出现了一些沟道湿地迹象。发展沟道人工湿地对于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生物群落、净化环境和水源等具有重要意义。鉴别和确认湿地的类属有利于湿地的研究、利用、保护和发展。依据... 随着沟道坝系工程建设的开展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出现了一些沟道湿地迹象。发展沟道人工湿地对于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生物群落、净化环境和水源等具有重要意义。鉴别和确认湿地的类属有利于湿地的研究、利用、保护和发展。依据我国湿地的定义、界定条件及类型等 ,对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沟道治理形成的湿地进行了确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基岩产沙区 人工湿地 沟道治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治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18
4
作者 毕慈芬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是黄河粗沙集中来源的核心 ,是我国沙暴扬尘两大策源地之一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下游河床粗沙淤积的危害 ,制止沙暴扬尘弥漫性扩散范围 ,实现该区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基岩产沙区的集中治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是黄河粗沙集中来源的核心 ,是我国沙暴扬尘两大策源地之一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下游河床粗沙淤积的危害 ,制止沙暴扬尘弥漫性扩散范围 ,实现该区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基岩产沙区的集中治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砒砂岩地区植物“柔性坝”拦截粗沙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治理模式 ,实施这一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基岩产沙区 生态恢复 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雅砻江流域产沙区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邓贤贵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3-106,118,共5页
本文根据雅砻江干流主要控制站泥沙和径流资料分析得出:泸宁~小得石区段为该流域重点产沙区;并且1982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该流域泥沙以34.4%的速度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关键词 雅砻江 流失 产沙区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产沙区和泥沙输移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邓贤贵 《四川水力发电》 1997年第1期23-25,45,共4页
本文根据金沙江流域干、支流主要控制站泥沙和径流资料,分析了该流域重点产沙区和泥沙输移特性后得出;该流域泥沙流失严重,特别是1982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致使泥沙以12.2%的速度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 江流域 产沙区 输移 运动
下载PDF
黄河主要产沙区雨沙关系及泥沙变化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万忠 焦菊英 魏艳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7,共7页
针对黄河中游雨沙关系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区选择、基准期判定和降雨因子优选等问题,以黄河主要产沙区(河龙区间+北洛河、泾河中上游)为研究区域,以1957-1969年为基准期,对21个降雨因子与来沙量的关系及其相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站网... 针对黄河中游雨沙关系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区选择、基准期判定和降雨因子优选等问题,以黄河主要产沙区(河龙区间+北洛河、泾河中上游)为研究区域,以1957-1969年为基准期,对21个降雨因子与来沙量的关系及其相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站网密度、面雨量计算方法、特异点处理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7-8月降雨量为降雨因子,建立了雨沙关系式并应用于分析泥沙变化原因。2000-2015年降雨量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由1957-1979年的85.3%减少到23.2%。人为活动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由1957-1979年的14.7%提高到76.8%,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退耕还林还草(GFG)为主体的大规模坡面治理工程和以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治理工程,大幅度提高了人为活动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变化 降雨因素 人为因素 主要产沙区
下载PDF
长江上游重点产沙区地表侵蚀及河流泥沙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毅 张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12,共7页
本文在丰富的野外考察、调查及实测资料基础上,将地表侵蚀与河流输沙作为完整系统,综合分析长江上游重点产沙区泥沙侵蚀~堆积~归槽~移运过程及影响因素,指出特定的下垫面条件是形成重点产沙区的决定因素,而降雨及其径流则影响该区河... 本文在丰富的野外考察、调查及实测资料基础上,将地表侵蚀与河流输沙作为完整系统,综合分析长江上游重点产沙区泥沙侵蚀~堆积~归槽~移运过程及影响因素,指出特定的下垫面条件是形成重点产沙区的决定因素,而降雨及其径流则影响该区河流输沙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上游 产沙区 地表侵蚀
下载PDF
上游重点产沙区对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毅 《中国三峡建设》 1995年第5期24-25,47,共3页
在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中,重点产沙区输出的沙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长江上游来沙量的多寡,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重点产沙区主要在金沙江下游和嘉陵江上游,两区年平均输沙量21800万t,多年平均径流量540亿m3,分别占三峡进库站寸滩... 在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中,重点产沙区输出的沙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长江上游来沙量的多寡,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重点产沙区主要在金沙江下游和嘉陵江上游,两区年平均输沙量21800万t,多年平均径流量540亿m3,分别占三峡进库站寸滩来沙量和来水量的47.2%和15.4%。占三峡出库站宜昌来沙量和来水量的41.4%和12.3%。但除去某些典型年份外,非重点产沙区面积广大而输沙量往往占三峡水库米沙量的一半以上。所以,非重点产沙区输沙量在三峡水库来沙条件中的地位也不可轻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三峡水库 重点产沙区
下载PDF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年降雨及下垫面变化对入黄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晓宇 刘晓燕 李焯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53-1259,1268,共8页
近几年,黄河来沙量锐减原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然产沙量约占流域入黄沙量90%的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为研究范围,优选了降雨因子和模型的函数型式,改进或构建了各支流在天然时期的降雨-产沙相关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 近几年,黄河来沙量锐减原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然产沙量约占流域入黄沙量90%的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为研究范围,优选了降雨因子和模型的函数型式,改进或构建了各支流在天然时期的降雨-产沙相关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近35年不同时段的降雨和下垫面因素的减沙作用。研究表明,若以各支流1956—1975年前后的降雨-产沙响应关系为基准,1980年以来下垫面减沙作用越来越大,近十多年最为突出。近10年研究区降雨总体偏丰、其中近5年明显偏丰,因此降雨变化不是黄河该时段来沙锐减的原因;2005—2014年和2010—2014年,下垫面因素的实际总减沙量分别为13.87-15.45亿t/a和15.70-18.70亿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主要产沙区 降雨 下垫面 作用
原文传递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年降水变化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晓燕 李晓宇 党素珍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采集整理了1966—2014年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604个雨量站的逐年逐日降水,并基于GIS制作了1966—2014年不同时期的年降水量和日降水大于10、25、50、100 mm的年降水总量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了该区不同雨强量级的年降水总量和大暴雨发... 采集整理了1966—2014年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604个雨量站的逐年逐日降水,并基于GIS制作了1966—2014年不同时期的年降水量和日降水大于10、25、50、100 mm的年降水总量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了该区不同雨强量级的年降水总量和大暴雨发生频次等降水因子的变化。研究认为,该区日降水大于50 mm的降水总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为2.3%~7.8%,其产洪产沙量占年水沙量的比例分别为20%和44%;在潼关来沙较天然时期减少约88%的2005—2014年,河龙间大部、泾河上中游和汾河上游等日降水大于10、25、50 mm的年降水总量总体偏丰;2010—2014年,日降水大于25 mm和50 mm的年降水总量偏丰程度更高,其偏丰程度大于5%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6.9%和69.6%;近年降水偏枯区主要分布在祖厉河和渭河上游西北部。2012—2013年几乎是1966年以来研究区降水最丰的时段。2001年以来,河龙间大部和泾河上中游地区大暴雨发生频次偏高,其它区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主要产沙区 降水 大暴雨 变化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通过鉴定验收
12
作者 秦鸿儒 《治黄科技信息》 2000年第4期15-16,共2页
为了查清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探索多沙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和治理开发方略。黄委会1995年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列为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协作研究。经过黄委会水文... 为了查清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探索多沙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和治理开发方略。黄委会1995年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列为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协作研究。经过黄委会水文局、水科院、陕西师大、中科院地理所、内蒙古水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多域界定及规律研究》 黄河 来源 水土保持
全文增补中
未来极端降雨情景下黄河可能来沙量预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晓燕 党素珍 张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17,共5页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强度暴雨,那么在循化以下水库和淤地坝不拦沙且不水毁情况下,潼关年来沙量有可能达到13.1亿t,龙门达到9.0亿t、张家山达到2.6亿t;如果该降雨情景发生在"泾河流域连续干旱11 a"之后,那么潼关来沙量甚至可能达到16亿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可能来 预测 主要产沙区 黄河
下载PDF
淤地坝淤粗排细作用研究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莉 孙维营 黄静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37,共2页
通过对韭园沟小流域不同工程结构的淤地坝进行泥沙淤积规律研究,揭示了淤地坝内部泥沙颗粒级配的空间变化及淤地坝淤粗排细的机理。针对淤地坝的淤粗排细作用,对现行淤地坝工程设计提出了改进设想,进而为淤地坝的可持续性利用以及工程... 通过对韭园沟小流域不同工程结构的淤地坝进行泥沙淤积规律研究,揭示了淤地坝内部泥沙颗粒级配的空间变化及淤地坝淤粗排细的机理。针对淤地坝的淤粗排细作用,对现行淤地坝工程设计提出了改进设想,进而为淤地坝的可持续性利用以及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区 淤地坝 淤粗排细 工程设计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淤地坝淤粗排细作用研究初探
15
作者 李莉 孙维营 黄静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年第9期689-690,共2页
通过对韭园沟小流域不同工程结构的淤地坝进行泥沙淤积规律研究,从而揭示了淤地坝内部泥沙颗粒级配的空间变化,明晰了淤地坝淤粗排细的机理。针对淤地坝的淤粗排细作用,对现行淤地坝工程设计提出改进设想,进而为淤地坝的可持续性利用以... 通过对韭园沟小流域不同工程结构的淤地坝进行泥沙淤积规律研究,从而揭示了淤地坝内部泥沙颗粒级配的空间变化,明晰了淤地坝淤粗排细的机理。针对淤地坝的淤粗排细作用,对现行淤地坝工程设计提出改进设想,进而为淤地坝的可持续性利用以及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区 淤地坝 淤粗排细 工程设计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Effect of Microclimatic Modification on Growth and Yield of Sesame (Sesamum indicum L.) in a Semi-Desert Region of Northern Sudan
16
作者 H. E. Shapo H. S. Adam O. H. Ibrahi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1年第1期115-120,共6页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emi- desert region of northern Sudan, during 2000,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icro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sesame under alley cropping system....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emi- desert region of northern Sudan, during 2000,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icro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sesame under alley cropping system. Sesame, cv. Kenana-2, was grown in 6-m wide alleys formed by 3 year old Acacia ampliceps and Acacia stenophylla.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wind speed, solar energy and shade behaviour were measured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Irrigation was measured by water meter and soil moisture by gravimetric sampling at depths of 15, 30, 45 and 60 cm, in alley cropping and control plots. Sesame was evaluated for growth and yield performance in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each alley. The results showed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wind runs, solar radi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while relative humidity was increased under alley conditions. Soil moisture content,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045 cm soil depth, was much higher in alley cropped plots than in the control plots. A. stenophylla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saving of irrigation water and considerably increased (40%) sesame seed yield. In contrast, sesame seed yield was reduced by 46% under A. ampliceps-alley cropping. Competition for light and water were highly responsible for variation in sesame seed yield in the different zones of the alley. A. stenophylla tree is, therefore, recommended in an alley cropping system in the semi-desert region of northern Sudan for its superiority in optimizing radiation and saving of irrigatio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radiance SEMI-ARID Acacia stenophylla water use sesame (Sesamum indicum L.) micro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下载PDF
Seasonal Dynamics of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hip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润奎 朱阿兴 +1 位作者 宋现锋 崔明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0年第4期345-352,共8页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利用依安站31年的日水沙观测资料,对流域水沙的季节性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沙关系的自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探讨。观测数据表明,7-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4.7%,对本区的...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利用依安站31年的日水沙观测资料,对流域水沙的季节性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沙关系的自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探讨。观测数据表明,7-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4.7%,对本区的产流起主导作用;径流平均含沙量在4月融雪期和6月底到7月中旬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径流的变化明显不同。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含沙量变化的贡献,本文通过将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关联,提出了一种从多因素联合影响中分离出单因素影响的思路,分析表明:冻融作用对裸地的径流含沙量影响剧烈,明显增加土壤侵蚀;在地表有无植被及耕作措施情况下,降雨侵蚀力的增加都将增加径流含沙量;植被的出现可以削弱降雨侵蚀力增大时的增沙效应,但7月降雨侵蚀力的增沙作用超过了作物覆盖的减沙作用。所提方法可方便地用于缺少对比观测实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水保效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oil region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hip seasonal dynamics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diment yield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sediment yield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t a large spatial scale i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2
18
作者 LIU XiaoYan YANG ShengTian +3 位作者 DANG SuZhen LUO Ya LI XiaoYu ZHOU Xu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1482-1489,共8页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n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but the research has been primarily 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slope runoff plots or secondary forest r...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n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but the research has been primarily 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slope runoff plots or secondary forest regions;the scaling method remains unresolved when it is applied at a large spatial scale,and it is difficult to apply to regions with severe soil and water loss given the predominance of herbs and shrubs.To date,there is little data on the quantitative impact of changes to vegetation o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a large spatial scale.This paper is based on vegetation inform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measured rainfall and sediment data over nearly 60 years,and results from previous runoff and sediment variation research on the Yellow River.We introduce the concepts of a sediment yield coefficient and the percentage of effective vegetation and erodible area,analyz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conditions on the floo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sediment yield,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ainfall intensity on sediment yield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nditions at the watershed scale.We propose model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on sediment yield in the loess gully hilly region,which ar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support an application at a large spatial scale.The models can be used to assess sediment reduction that results from the curren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veget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large spatial scale forest and grass vegetatio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ediment yie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