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表面活性剂菌在稠油乳化降粘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易绍金 邓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1,85,共4页
产表面活性剂菌在微生物采油特别是稠油微生物开采领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稠油微生物乳化降粘试验,筛选培养出高效、广谱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WS-SPB);分析了影响WS-SPB生长的因素,初步得出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WS-SPB稠油乳化降粘试验... 产表面活性剂菌在微生物采油特别是稠油微生物开采领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稠油微生物乳化降粘试验,筛选培养出高效、广谱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WS-SPB);分析了影响WS-SPB生长的因素,初步得出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WS-SPB稠油乳化降粘试验研究,评价其稠油降粘效果;对其现场应用潜力进行分析,对进一步优化培养优良产表面活性剂菌菌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表面活性剂菌 微生物采油技术 稠油 乳化 降粘
下载PDF
细菌瓶法用于产表面活性剂菌菌数测定 被引量:9
2
作者 易绍金 邓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研制了测量产表面活性剂菌(SPB)菌数用的测试瓶。该瓶为容量12 mL的标准玻璃瓶,装有9.0 mL含原油(唯一碳源,最好为目的油藏原油)、氮源、磷源等的培养液。培养温度30℃或模拟油藏温度,培养时间7天,培养液轻摇变黑,其中的原油分散乳化,... 研制了测量产表面活性剂菌(SPB)菌数用的测试瓶。该瓶为容量12 mL的标准玻璃瓶,装有9.0 mL含原油(唯一碳源,最好为目的油藏原油)、氮源、磷源等的培养液。培养温度30℃或模拟油藏温度,培养时间7天,培养液轻摇变黑,其中的原油分散乳化,表示有SPB菌生长。用常规方法进行测试和细菌计数。使用长江大学制造的SPB-JH型SPB测试瓶测定某油田采油菌剂、采出液、含油污水中SPB菌数,分别为6.0×107个/mL(二次平行)、6.0×103个/mL(二次平行)、1.5×101个/mL(三次平行),与MPN法测值一致或基本一致(分别为6.0×107、6.0×103、1.65×101个/L),略低于平板法测值(分别为7.0×107、6.2×103、1.8×101个/L)。表4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瓶 产表面活性剂菌(sPB) 数测定 瓶法 采油 油田采出水
下载PDF
产表面活性剂菌的筛选和验证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夙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4967-4968,共2页
[目的]探究废弃钻井液中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性能。[方法]以废弃的钻井液为原材料,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进行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培养和筛选,并且将筛选出来的产表面活性剂菌进行排油活性和乳化性能的测定。[结果]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 [目的]探究废弃钻井液中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性能。[方法]以废弃的钻井液为原材料,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进行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培养和筛选,并且将筛选出来的产表面活性剂菌进行排油活性和乳化性能的测定。[结果]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剂菌排油圈的直径约为4 cm,乳化层初始较厚,1 d后变薄。[结论]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剂菌排油活性较好,但乳化性能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表面活性剂菌 培养 筛选 验证
下载PDF
一株糖脂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干酪根降解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德雨 商奥 +2 位作者 张迪 江海龙 王文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06-2614,共9页
【目的】从油页岩环境中筛选可降解油页岩干酪根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方法】从抚顺油页岩矿废水样品中用血平板法初筛,排油圈法、乳化法和表面张力法复筛,获得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 【目的】从油页岩环境中筛选可降解油页岩干酪根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方法】从抚顺油页岩矿废水样品中用血平板法初筛,排油圈法、乳化法和表面张力法复筛,获得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用薄层色谱鉴定其发酵液表面活性成分,优化产表面活性剂的培养条件,初步考察其对油页岩干酪根的降解能力。【结果】筛选到一株产糖脂表面活性剂菌株B-1,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 sp.,该菌株有良好的排油和乳化能力以及较低的表面张力,可利用烷烃、不饱和脂肪酸和糖类作为碳源。在30-34°C范围内添加0.3%Na Cl的葡萄糖培养基(p H 7.0)中该菌生长旺盛,发酵液表面张力最低为27 m N/m。菌株B-1在添加一定量葡萄糖的无机盐培养基中作用30 d后对干酪根的降解率为2.85%,高于不添加葡萄糖无机盐培养基对照组的降解率(1.04%)。【结论】菌株B-1是一株性能良好的产糖脂表面活性剂细菌,有降解干酪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脂表面活性 筛选 油页岩 干酪根 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耐盐烃降解菌培养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斌 张祥胜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4年第2期7-8,11,共3页
海洋溢油污染对海洋和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筛选耐盐烃降解菌株和优化烃降解茵培养条件至关重要。以实验室筛选的一株烃降解菌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烃降解菌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酵母... 海洋溢油污染对海洋和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筛选耐盐烃降解菌株和优化烃降解茵培养条件至关重要。以实验室筛选的一株烃降解菌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烃降解菌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酵母粉质量浓度为2.74 g/L,NH1NO_3质量浓度为1.47 g/L,磷酸盐质量浓度为1.22 g/L时,烃降解率为65.81%,比单因素优化试验最优水平下的烃降解率增加14.5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烃降解 响应面法 培养基优化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马继业 郭省学 +1 位作者 雷光伦 汪卫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9-373,共5页
采用微观透明可视仿真刻蚀储层模型,研究了3株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好氧菌W18、DM-2和SH-1,2株产生物气较多的厌氧菌L1、4F,在高温高压条件下(65℃,10 MPa)驱油时形成的残余油状态,结合大量微观照相图讨论了驱油机理。5株菌在高温高压油... 采用微观透明可视仿真刻蚀储层模型,研究了3株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好氧菌W18、DM-2和SH-1,2株产生物气较多的厌氧菌L1、4F,在高温高压条件下(65℃,10 MPa)驱油时形成的残余油状态,结合大量微观照相图讨论了驱油机理。5株菌在高温高压油藏中均能存活,驱油性能较好。生物气驱机理包括:气驱,气液界面滑动,原油膨胀降黏,气泡贾敏效应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及气体进入盲端驱油。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包括:乳化分散剩余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剥离油膜。微生物降解原油也是驱油机理之一。图28表1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生物气 产表面活性剂菌 驱油 机理研究 剩余油形态 微观仿真模型 高温高压 胜利孤岛油藏
下载PDF
含油泥砂生物法处理室内研究
7
作者 耿雪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5-267,共3页
从孤东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培养出3株烃氧化菌,代号为GD-1、GD-2和GD-3,在20℃下测定的BOD5值分别为165、145和175(对照样为100),在油泥砂培养基中于35℃培养48 h后,发酵液变褐色,含菌>6.0×107个/mL,发酵液滤液... 从孤东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培养出3株烃氧化菌,代号为GD-1、GD-2和GD-3,在20℃下测定的BOD5值分别为165、145和175(对照样为100),在油泥砂培养基中于35℃培养48 h后,发酵液变褐色,含菌>6.0×107个/mL,发酵液滤液的表面张力比对照样(65.0 mN/m)分别降低47.2%,45.4%,51.1%。GD-1和GD-2产出的表面活性剂经鉴定属于脂肽类,GD-3产出的属于脂多糖类。3种菌混合液与油泥砂按5∶1混合,按85mg/L和15 mg/L加入氮源和磷源,在35℃通气培养过程中,油泥砂含油量(12.3%)下降,10天后下降趋缓,30天后降至2.9%;菌数迅速上升,4天达最高,10天后趋于下降,显示氮源和磷源不足;加入0.01%某表面活性剂后,在相同条件下菌数达最高的时间缩短为3天,其余变化相同。讨论了该降解烃、产表面活性剂混合菌的除油机理及菌产和外加表面活性剂在除油中的增效作用。该混合菌可用于油田含油污泥砂的除油处理。图2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砂 污泥除油 生物处理 烃降解 产表面活性剂菌 混合
下载PDF
稠油微生物多轮次吞吐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恩金 李牧 +5 位作者 张浩 赵贲 杨红 齐献宝 张玉增 田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268,共6页
将菌种与无机培养基、稠油混合.在37℃培养3天,根据稠油乳化分散情况,对大量菌种进行筛选、复筛、驯化、复壮、富集.得到了传代性能优良、能适应辽河锦45块、千12块稠油油藏的几株菌并进行了性能评价。这些菌均由数个菌落组成,可... 将菌种与无机培养基、稠油混合.在37℃培养3天,根据稠油乳化分散情况,对大量菌种进行筛选、复筛、驯化、复壮、富集.得到了传代性能优良、能适应辽河锦45块、千12块稠油油藏的几株菌并进行了性能评价。这些菌均由数个菌落组成,可以液蜡、原油为碳源、无机和有机氮为氮源、磷酸根为磷源生长.产表面活性剂和酸(由发酵液表面张力和pH判定),可降解稠油.使其黏度降低20%左右,好氧培养条件的降黏效果优于厌氧培养条件。优选菌种11、Lj1和21在培养液中菌数〉10^4个/mL时对稠油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能力。在两区块13口高含水、低产量、低蒸汽效能、高轮次蒸汽吞吐井上.进行了首轮次微生物吞吐试验,处理半径3m。混合菌发酵液注入量2.0~9.8m^3.关井时间不少于7~9天。与末轮次蒸汽吞吐相比,6口井产油量增加,6口井产油量减少,但产出远大于投入,这12口井为有效井,其中又有6口井产出液中菌数降到10^4个/mL后实施了二轮次微生物吞吐。介绍了2口井微生物吞吐情况和效果,其中1口井已实施二轮次吞吐。以微生物和蒸汽单价比代替注蒸汽量计算油汽比,称之为拟油汽比。图4表7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微生物吞吐 种选育 采油 表面活性/酸/解烃 注微生物工艺 辽河锦45块/千12块
下载PDF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of Rhamnolipids Using Sugar Cane Molasses as Carbon Source
9
作者 Ana Carmen Santos Marcio Silva Bezerra Heloize dos Santos Pereira Everaldo Silvino dos Santos GoreteRibeiro de Macedo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0年第11期27-33,共7页
Biosurfactants were synthesiz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using sugar cane molasses as carbon source. Assays were conducted in a shaker with agitation speed of 200 rpm, temperature of 38 ℃ and aeration rat... Biosurfactants were synthesiz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using sugar cane molasses as carbon source. Assays were conducted in a shaker with agitation speed of 200 rpm, temperature of 38 ℃ and aeration ratio (Vm/Vf) of 0.4 and 0.6. A concentration of 3.0% was used for the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molasses) and of 0.3% for the nitrogen source (NaNO3). Samples were removed at regular times until 96 hours of cultivation. The reduction in surface tension was measured using the ring method; cell concentration was obtained by the dry mass and substrate consumption by the DNS method. The metabolite produced was extracted and quantified by the thioglycol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a maximum surface tension reduction of 46.57% after 60 h, 3.63 g/L of biomass after 8 h (μXmax =0.15 h^-1), 79.60% of substrate consumption (μs= 0.67 h-1) and 4.47 g/L of rhamnolipid (μp=0.029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urfactants MOLASSES RHAMNOLIPI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