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3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审小麦新品种平麦16的选育及产量结构分析
1
作者 王二伟 耿若飞 +2 位作者 常鸿杰 贾真真 张慧敏 《作物研究》 2024年第3期218-221,229,共5页
平麦16是以平麦189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连续15年系统选育而成,于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30102)。于2017—2018年度参加新世纪黄淮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903.0 kg/hm^(2);2018—201... 平麦16是以平麦189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连续15年系统选育而成,于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30102)。于2017—2018年度参加新世纪黄淮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903.0 kg/hm^(2);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产量8723.2 kg/hm^(2);2020—2021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409.0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3.32%、5.44%和8.00%。对该品种进行的产量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均与产量正相关,且其直接正相关系数依次降低。综合分析,平麦16为高产稳产、抗倒伏性强、抗寒性强、产量三要素协调的中筋优良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产量结构 相关分析 平麦16
下载PDF
不同促花肥与保花肥配方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张跃 顾松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为了探讨在湿润渗透施肥法下,水稻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N与P2O5的不同配方组合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选用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粳稻品种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将磷酸二铵、过磷酸钙与普通尿素在水稻促花肥中进行配施,设置1个不施促花... 为了探讨在湿润渗透施肥法下,水稻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N与P2O5的不同配方组合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选用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粳稻品种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将磷酸二铵、过磷酸钙与普通尿素在水稻促花肥中进行配施,设置1个不施促花肥与保花肥对照和3种促花肥施肥模式(处理1—3)。结果显示:施促花肥与保花肥的3个处理间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无统计学意义,其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24.5%;促花肥中增施P2O5的2个处理(处理1、2)平均较对照增产26.5%,比促花肥只施尿素的处理3增产5.2%;促花肥中增施磷酸二铵的处理1比增施过磷酸钙的处理2增产2.3%。因此,粳稻一定要施促花肥与保花肥。建议在粳稻施促花肥时,增施磷酸二铵(8 kg/667 m^(2))或过磷酸钙(20 kg/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肥 促花肥 保花肥 粳稻 产量结构 产量
下载PDF
基于大气环流特征量和海温的水稻产量结构因素预报模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3
作者 郝玲 杨莹 +2 位作者 张佩 邱航 钱沈旸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27-36,共10页
根据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量能表征天气形势和控制天气条件的这一特性及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线性及单调曲线相关和最优化因子相关2种技术对环流和海温因子进行普查和对比分析。挑选一批与江苏省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结构因素(有... 根据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量能表征天气形势和控制天气条件的这一特性及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线性及单调曲线相关和最优化因子相关2种技术对环流和海温因子进行普查和对比分析。挑选一批与江苏省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结构因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极显著的大气环流特征量及海温因子;然后依次采用滑动相关检验法对普查得到的因子进行稳定性检验,采用主成分识别法对普查得到的因子进行独立性检验,确定与水稻产量结构因素相关显著、稳定并且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特征量及海温因子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江苏省水稻产量结构因素动态预报的环流及海温模型,模型拟合效果好,可以投入业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大气环流特征量 海温 产量结构因素 动态预报 江苏省
下载PDF
超高产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甬优1540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兰英 《福建稻麦科技》 2023年第2期11-14,共4页
为明确超高产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甬优1540的产量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超高产全程机械化再生稻头季与再生季均以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变异最大,对产量影响显著、贡献率最大;每穗粒数次之,而结实率和千... 为明确超高产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甬优1540的产量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超高产全程机械化再生稻头季与再生季均以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变异最大,对产量影响显著、贡献率最大;每穗粒数次之,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贡献率较小。甬优1540全程机械化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上应主攻多穗,培育大穗,以获得超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甬优1540 超高产 全程机械化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被引量:65
5
作者 孙亚辉 李瑞奇 +3 位作者 党红凯 张馨文 李慧玲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超高产 个体 群体 产量结构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司纪升 王法宏 +2 位作者 李升东 冯波 孔令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6-139,共4页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垄作小麦的群体和旗叶光合速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也大于平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显著改善了群体质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调查表明,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茎秆基部充实度,因而垄作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较强。垄作小麦较平作小麦增产1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方式 群体质量 产量结构
下载PDF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59
7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1 位作者 吴兆苏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对陕西关中地区 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 1倍 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 3.1%和 58.4 %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 对陕西关中地区 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 1倍 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 3.1%和 58.4 %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千粒重增加 ,在 90年代则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单位面积穗数相对稳定 .现代矮秆品种产量结构的分析表明 ,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应在注意群体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关系上着重提高穗粒数 .还对 62 5~ 650 kg/ 667m2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改良 产量 产量结构 关中地区
下载PDF
测土推荐施锌对水稻产量结构及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魏义长 白由路 +5 位作者 杨俐苹 林昌华 姚政 罗国安 宋炜 朱春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202,共6页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在海丰农场的海涂滩地上通过小区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测土推荐施锌量对水稻产量结构、土壤有效锌及其他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施锌处理的水稻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比对照极显著地增加(P&...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在海丰农场的海涂滩地上通过小区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测土推荐施锌量对水稻产量结构、土壤有效锌及其他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施锌处理的水稻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比对照极显著地增加(P<0.01),并且都是在推荐施锌量(15kg/hm2)条件下最高,其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6.9%,但当锌施用量超过推荐施用量,即22.5kg/hm2时,水稻产量结构性能均降低,且与推荐的施锌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施锌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和籽粒的含锌量均增加,成熟期提前,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Zn和NH4+的残留量也是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有效P、K、Ca、Mg却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土壤其他有效养分(S、B、Cu、Fe、Mn)及土壤有机质、pH不受锌施用量影响。推荐的施锌量处理土壤残留有效锌含量为1.83mg/L,没有发现对水稻产生毒害现象。可以认为,利用ASI法进行测土推荐施锌,不仅能够改善水稻产量结构,而且对土壤环境不会产生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测土推荐施肥 产量结构 土壤有效养分
下载PDF
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骆宗强 石春林 +3 位作者 江敏 刘杨 宣守丽 金之庆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6-334,共9页
为探讨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南粳45与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于孕穗期设置不同高温强度和不同持续天数处理,分析水稻光合速率、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等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 为探讨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南粳45与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于孕穗期设置不同高温强度和不同持续天数处理,分析水稻光合速率、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等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处理后,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与CK相比,41℃高温处理7d时,两优培九、南粳45光合速率降幅分别为44.6%、28.8%;减产率分别为81.6%、87.7%。高温导致颖花结实率降低、颖花量减少,光合物质向穗部运移不畅,进而导致水稻经济系数降低。41℃高温处理6d时,两优培九和南粳45茎秆占植株生物量的比重均超过70%。高温处理后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少趋势,其降低幅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在41℃高温处理7d时,两优培九穗粒数减少41.9%,结实率降低93.5%,千粒重降低25.3%;南粳45穗粒数减少50.1%,结实率降低79.6%,千粒重降低23.7%。由此可见,孕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中结实率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受其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孕穗期 高温 物质分配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及产量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9
10
作者 张文忠 韩亚东 +2 位作者 杜宏绢 黄瑞东 陈温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开花期对水稻进行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状况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一般低于气温,但土壤含水量对冠层温度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越低,水稻冠层温度越高,冠气温差绝对值越小,并... 在开花期对水稻进行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状况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一般低于气温,但土壤含水量对冠层温度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越低,水稻冠层温度越高,冠气温差绝对值越小,并且在1300时冠气温差与对照差别最大,认为1300可以作为测定冠气温差的最适时间。通过对开花时间进行观察,发现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处理,植株开花高峰提前,开花时间集中在花期的最初3d,其平均穗长较小,穗重较轻;而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处理与对照一致,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花期中间时段,平均穗长较大,穗重较重。土壤含水量越低,每穗饱粒数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温度 土壤水分 产量结构
下载PDF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被引量:32
11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1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第 1代下降了 8.5 2 %和 16 5 3%。第 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87 93t·hm- 2 ,第2代为 76 0 2t·hm- 2 ,比第 1代低 13 5 4 %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1代小 ,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1代的 2倍。第 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 ,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分化不明显。第 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2代的 1 2倍 ,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 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说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结构 杉木人工林 生产力 代际效应 速生阶段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 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 被引量:25
12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3 位作者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何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选择3个典型超高产品种和7个一般高产品种(对照)在4个环境(年份×地点)下考察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点,以揭示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超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选择3个典型超高产品种和7个一般高产品种(对照)在4个环境(年份×地点)下考察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点,以揭示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超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超高产品种在4个环境下的平均产量达9338 kg hm 2,比对照品种高24.2%;其穗数(449×104hm–2)、穗粒数(42.3)、粒数(18 825 m–2)、千粒重(47.8 g)分别比对照高8.2%、10.7%、18.3%和0.6%。超高产品种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对照品种,尤其是生育前期,如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1.1%和18.2%;同时,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也高于对照品种,成熟时非籽粒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较对照品种低1.2~3.5个百分点。小麦籽粒产量与各个生育阶段的群体干重和分蘖、拔节期的个体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品种具有分蘖力强,前期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分配到籽粒的干物质比例较高等特点,这是高产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高产小麦 产量结构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
下载PDF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7
13
作者 郑克武 邹江石 +3 位作者 吕川根 王才林 宗寿余 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产量 产量结构 两优培九
下载PDF
滇型杂交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贵勇 袁平荣 +5 位作者 杨天梅 邱崇力 李铮友 卢义宣 李本逊 杨从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84-1789,共6页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产量及其产量结构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穗总...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产量及其产量结构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穗总粒数、有效穗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实粒数、结实率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千粒重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穗总粒数、结实率受不育系影响较大,而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高配合力的亲本是选育强优势组合的重要基础,高产量的杂交组合的选育和不育系的选择至关重要。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结实率、实粒数、千粒重、总粒数、有效穗、单株产量,变幅在51.34%~13.10%之间。不育系以滇粳优2号A、合系41A、滇粳优5-1A、大理香谷A较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恢复系以南34、香糯选、南29选和南34选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 产量产量结构性状 配合力 遗传力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被引量:52
15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1 位作者 闻捷 王俊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品种 品种选育 产量结构模式 黄淮冬麦区
下载PDF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47
16
作者 雷振生 林作楫 +1 位作者 杨会民 陈钦高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0-75,共6页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结构 生理基础 黄淮地区
下载PDF
冬小麦产量结构要素预报方法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佩 陈郑盟 +3 位作者 刘春伟 王福政 江海东 高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87,共10页
为优选出最佳的冬小麦产量结构要素预报方法,该研究选择冬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为预报目标,综合考虑种植品种、密度及地区因子,并对气象因子进行膨化统计,得到126个自变量因子,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因子分析-线性回归及BP(Bac... 为优选出最佳的冬小麦产量结构要素预报方法,该研究选择冬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为预报目标,综合考虑种植品种、密度及地区因子,并对气象因子进行膨化统计,得到126个自变量因子,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因子分析-线性回归及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等3种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直接采用各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无法解决不同自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而因子分析虽然消除了不同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但采用因子优化后的10个综合因子分别对3个产量结构要素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预报模型决定系数(R^2)均不足0.500。运用BP神经网络对冬小麦3个产量结构要素进行预报,结果发现,当输入层为126、隐含层为16、输出层为3时,BP神经网络结构最佳,在此结构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644,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及因子分析-线性回归法。同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冬小麦产量结构要素的预报精度平均达85.3%。因此,推荐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冬小麦产量结构要素进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冬小麦 产量结构要素 多元线性回归 因子分析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杂种小麦产量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为钢 周阳 +6 位作者 胡琳 达龙珠 王根松 徐向阳 黄惠 康明辉 赵献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7,共7页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应在一定群体...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应在一定群体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特别是注意穗粒数的提高。文中建立的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产量结构的最优模式既有一定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产量结构 优化模式 小麦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产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苏振喜 袁平荣 +4 位作者 赵国珍 蒋聪 世荣 廖新华 朱振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08,共5页
利用2001—2008年云南省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粳稻新品系产量及其结构与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差异变化。分析显示,云南省新育成品系产量总的趋势是增加,但与对照比,产量增加幅度不大,产量差异中部在359.25—850.95kg/... 利用2001—2008年云南省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粳稻新品系产量及其结构与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差异变化。分析显示,云南省新育成品系产量总的趋势是增加,但与对照比,产量增加幅度不大,产量差异中部在359.25—850.95kg/hm2,中北部在141.7~927.5kg/hm2,影响其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是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次是群体结构。千粒重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比较稳定,变异小,遗传性强,提高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产量与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确定后,穗粒数成了产量构成中的决定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单产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粳稻品种 产量结构
下载PDF
不同产量结构小麦品种对缺磷反应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兰珍 米国华 +1 位作者 陈范骏 张福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67-870,共4页
有关作物对缺磷反应的研究很多 ,但较少涉及到不同产量结构品种的反应差异 ,而这一点对于磷高效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分析了缺磷对产量结构不同的两个品种的影响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 ,缺磷较轻的条件下(Olsen P 6 .6mg kg... 有关作物对缺磷反应的研究很多 ,但较少涉及到不同产量结构品种的反应差异 ,而这一点对于磷高效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分析了缺磷对产量结构不同的两个品种的影响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 ,缺磷较轻的条件下(Olsen P 6 .6mg kg,施磷P 30kg hm2 ) ,多穗型品种农大 32 91的产量显著减少 ,其原因是成穗数下降 ;中间型品种京 94 2 8的产量及产量因素无显著变化 ;严重缺磷的 (Olsen P 2 .4mg kg ,不施磷 )条件下两个品种对缺磷的反应相同 ,产量及产量因素都减少 ,穗粒数减少的幅度最大。其原因是磷营养的严重匮乏使小穗、小花的数目大幅度减少 ,进而使穗粒数也大幅度减少。对小麦籽粒淀粉累积过程的观察发现小麦籽粒中淀粉的累积基本不受缺磷的影响 ,因而缺磷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结构 小麦 品种 缺磷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