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通过AMPK/PGC-1α信号通路缓解三硝基丙酸诱导的亨廷顿病模型小鼠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吕立峰 朱立华 朱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以三硝基丙酸诱导亨廷顿病模型为切入点,从记忆功能、平衡协调能力、脑组织的生化指标以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表达等多角度探讨白藜芦醇缓解亨廷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5... 目的以三硝基丙酸诱导亨廷顿病模型为切入点,从记忆功能、平衡协调能力、脑组织的生化指标以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表达等多角度探讨白藜芦醇缓解亨廷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3月龄无特定病原体级ICR小鼠,体重18~22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三硝基丙酸诱导亨廷顿病模型,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0、100、200mg/kg白藜芦醇灌胃,1次/d。连续灌胃14d后检测各组小鼠记忆功能、平衡协调能力、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ase酶表达水平、AMPK和PGC-1α阳性表达情况及脑组织中AMPK和PGC-1α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随白藜芦醇剂量的增加,白藜芦醇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搜索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在第一象限与第三象限的出现频率基本相同(P>0.05),而正常对照组、白藜芦醇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第三象限显著低于第一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掉落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掉落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中GPx、SOD和Na^(+)-K^(+)-ATP酶的活力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脑组织中GPx、SOD和Na^(+)-K^(+)-ATPase酶的活力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AMPK和PGC-1α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各剂量组中AMPK和PGC-1α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改变AMPK/PGC-1α信号通路蛋白,进而调节小鼠脑组织中SOD、GPx和Na^(+)-K^(+)-ATPase酶活性,有效地改善亨廷顿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病模型小鼠 白藜芦醇 三硝基丙酸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
下载PDF
多轨迹神经微移植策略在亨廷顿病大鼠模型移植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舒凯 朱遂强 +5 位作者 黄涛 康慧聪 陈旭 蒋伟 雷霆 李龄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1期2-8,共7页
目的:探讨单轨迹和多轨迹神经微移植技术在亨廷顿病(HD)大鼠毁损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9只,分为对照组(n=15)、毁损组(n=14)、多轨迹(MT)移植组(n=15)和单轨迹(ST)移植组(n=15)。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实施单侧纹状体... 目的:探讨单轨迹和多轨迹神经微移植技术在亨廷顿病(HD)大鼠毁损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9只,分为对照组(n=15)、毁损组(n=14)、多轨迹(MT)移植组(n=15)和单轨迹(ST)移植组(n=15)。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实施单侧纹状体毁损手术,其中MT或ST移植组分别由MT或ST注射移植相同数量的胎龄15d的鼠胎神经节隆起处细胞。移植4个月后行组织学评估及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RP-32)阳性细胞计数。结果:MT移植组计数的DARRP-32阳性神经元约为ST移植组的2倍。移植物体积、DARPP-32碎片体积和新生多巴胺能神经支配体积在2组中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MT神经微移植方式可以增加新生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其机制可能是移植物-宿主接触面积的增大使得移植物更强地暴露于宿主环境诱导因素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轨迹神经微移植 胚胎纹状体神经元 亨廷顿病模型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微移植内侧神经节隆起细胞治疗亨廷顿病大鼠模型的效果
3
作者 刘杰 刘驰 +5 位作者 皮水平 陈绪刚 黄前樟 黎成 朱明欣 蒋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 探究采用神经微移植技术和传统移植技术将内侧神经节隆起细胞移植至亨廷顿病大鼠模型的疗效异同.方法 75只雌性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ctrl,n=15)、假移植组(ST,n=20)、传统移植组(TT,n=20)和微移植组... 目的 探究采用神经微移植技术和传统移植技术将内侧神经节隆起细胞移植至亨廷顿病大鼠模型的疗效异同.方法 75只雌性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ctrl,n=15)、假移植组(ST,n=20)、传统移植组(TT,n=20)和微移植组(MT,n=20),应用神经微移植技术(针头直径为50μm)和传统的移植技术(针头直径为470 μm)将神经节隆起细胞或磷酸缓冲盐溶液移植入单侧奎宁酸(Quinic acid,QA)损毁的大鼠纹状内,奎宁酸诱导损伤后及移植后第2,4,6,8,10,12周进行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试验和步移试验,移植12周后分析神经元核抗原(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多巴胺、cAMP调节的磷蛋白(dopamine and adenosine 3′5′-monophosphate-regulated phospho-protein,Mr 32 kD,DARPP-3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 在移植12周后,与TT组相比,MT组大鼠步移实验表现较好,TT组和MT组DARPP-32阳性细胞数目分别为(9 690±651)个和(13 194±97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TT组和MT组单侧移植物周围GFAP阳性细胞数目分别为(11 352±1 421)个和(6 558±694)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TT组和MT组移植后存活率分别为55%和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微移植技术能提高内侧神经节隆起细胞移植治疗HD大鼠模型的效果,这些发现为HD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神经节隆起细胞 神经微移植 大鼠模型 细胞存活率 功能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