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念的潜流——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大先 《满族研究》 2009年第2期79-87,共9页
在既有的老舍文化背景与思想资源的研究中,清末民初京旗文学这一直接连接到老舍创作的层面,尚未被研究者太多涉及到,本文拟在对以往研究的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着手考察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的关系的群体、道德、白话三个层面... 在既有的老舍文化背景与思想资源的研究中,清末民初京旗文学这一直接连接到老舍创作的层面,尚未被研究者太多涉及到,本文拟在对以往研究的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着手考察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的关系的群体、道德、白话三个层面,透视其与老舍创作的关联,以小观人,对于今日我们重新省思晚清以来直至当下的文化文学观念转型也不无裨益。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群体观念从京旗作家的自为的制度性体验和心理回避机制,到老舍那里融合了现代民族危机意识,升格为国家主义;京旗小说的平民道德极端主义包含着时代的断裂性感受以及回归传统的欲望,老舍接受了道德关注的视角,佐之以公民道德的内涵;在新旧文学的交战和递嬗之中,白话作为民间的言说方式,有着巨人而坚韧的生命力,老舍的文学从域外文化的视角径自铆接本土京旗小说的风绪,弥补了新文学革命在白话上天然的缺陷。京旗小说作为时代转型中方生速朽的文学现象,今日看来,不唯可做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佐证,同样在近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中也有其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旗小说 老舍 群体 道德 白话
下载PDF
清末民初北京报纸与京旗小说的格局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大先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清末民初在北京有一批平民旗人,在时代与社会的"飞地"中创办了一批小报,并且撰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可以发现他们及其作品的数量、题材、思想观念的种种态势。他们既没有前卫先锋的革命姿态,也并非全然... 清末民初在北京有一批平民旗人,在时代与社会的"飞地"中创办了一批小报,并且撰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可以发现他们及其作品的数量、题材、思想观念的种种态势。他们既没有前卫先锋的革命姿态,也并非全然以保守遗民自居,而是体现了底层普通民众的一般知识、思想和生存状况。这一个案,不仅显示了满族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融合互动过程,也体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民整体的状况。京旗小说处于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交通碰撞的风口浪尖,它们在语言上所做的探索,它们在将北京地方性的民俗文化与特色语言融化入文学描写当中,其创作群体又是作为清朝统治民族后裔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微妙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思想似乎同"遗民文学"有着似有若无的精神联系,这更是个意味深长且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书写也不无现实意义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北京小报 京旗小说
下载PDF
被遗忘的清末民初京旗小说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大先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8年第1期21-25,共5页
截至目前,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清末民初京旗小说所处... 截至目前,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清末民初京旗小说所处的生存语境、表达的艺术方式、言说的话语空间、展现的思想状态、呈示的精神内涵都处于文学史的弱势地位,搜集、识别、考据、鉴定、评估、汇编这批被遗忘的京旗小说,有助于形成满族文学谱系的系统脉络,从而也对于重写中华文学通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京旗小说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京旗小说引论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大先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45-51,共7页
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从制度背景、口头传统、现实语境、题材主题、思想... 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从制度背景、口头传统、现实语境、题材主题、思想模式、写作笔法、美学风格各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京旗小说作一概说,宏观地把握其整体风貌,则会拾遗补阙,填补满族文学史上的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京旗小说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京旗报人蔡友梅小说创作观念论
5
作者 安忆涵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6,共8页
蔡友梅的小说以引人心趋向为创作宗旨,遵循善恶有报的情节模式,不涉秽笔,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一宗旨继承了古代小说的教化传统,更是受到小说界革命的影响。对材料真实的重视使其小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他也借虚构完成情节的... 蔡友梅的小说以引人心趋向为创作宗旨,遵循善恶有报的情节模式,不涉秽笔,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一宗旨继承了古代小说的教化传统,更是受到小说界革命的影响。对材料真实的重视使其小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他也借虚构完成情节的因果设计,增添阅读趣味。他要求小说叙事须引人兴味,北京方言等语言的运用使其小说达到了这一效果。这一观念既与古代重趣、旗人休闲传统有关,也是对清末民初追求兴味潮流的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友梅 京旗小说 创作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