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
被引量:6
- 1
-
-
作者
陈菁
-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
文摘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
关键词
汉代
河西地区
烽燧亭障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述西汉对河西的开发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翟宛华
-
出处
《兰州学刊》
1985年第6期66-72,共7页
-
文摘
开发河西,巩固边防,是西汉时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国策。特别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采用战争手段,打败匈奴,河西归汉,成为汉的西北边疆。并通过列亭障、建郡县和屯田、移民,来开发河西,巩固和加强西汉在河西的统治。本文仅就西汉时期河西的开发及其重大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
关键词
西北边疆
元狩
战争手段
居延城
郡县
亭障
张掖郡
大月氏
乌孙
河西地区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阴山——陶山——阳山
- 3
-
-
作者
周庄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历史地理》
1983年第1期37-37,共1页
-
文摘
旧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宅“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中华书局标点本认为上文陶山为阳山之误,遂改之。这一改是以错易错,更加远离事实。
-
关键词
秦始皇本纪
亭障
中华书局标点本
陶山
阳山
阴山
匈奴
-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长城上“长”出一座通信铁塔
- 4
-
-
作者
刘亚
-
机构
方圆
-
出处
《方圆》
2022年第5期16-19,共4页
-
文摘
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心出发,驱车一小时便能到达位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黄安铺村的鸡冠子山。但想要从鸡冠子山脚到达山顶战国燕北长城遗址,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徒步甚至手脚并用攀爬。“这处遗址名为‘战国燕北长城遗址朝阳沟遗址’,位于鸡冠子山的制高点上。”赤峰市元宝山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陈晓雷向《方圆》记者介绍,作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遗址虽历经2300多年风吹雨打,仍然蜿蜒于高岭低谷间,城堡及亭障遗址清晰可见,向世人诉说着岁月沧桑。
-
关键词
燕北长城
岁月沧桑
亭障
元宝山区
手脚并用
通信铁塔
赤峰市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居延遗址学术研讨会”述要
- 5
-
-
作者
陈玲
-
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20年第1期65-66,共2页
-
文摘
2019年10月14—16日,由内蒙古额济纳旗政府主办,阿拉善盟文物局等单位协办的“居延遗址学术研讨会”在该旗召开。全国各地与会的60多位学者,发表论文40余篇,以下略作梳理。1.居延考古及居延遗址保护。裴海霞《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与额济纳考古》、刘春子《论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沙漠丝绸之路上的科学活动》等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考察团在额济纳旗的考古收获。傅兴业《汉代居延边塞烽燧亭障排列分布初探》全面梳理了额济纳河流域烽燧亭障分布的基本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十多处新发现的烽燧和天田。
-
关键词
西北科学考察团
内蒙古额济纳旗
居延遗址
亭障
额济纳河
丝绸之路
天田
烽燧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长城的新话题——第一届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 6
-
-
作者
吴军
-
机构
本刊实习生
-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8期45-46,共2页
-
文摘
在广袤万里的北疆,人为地筑起一道御敌边墙,这种构想和举动是否明智?先民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否值得?这历来是个毁誉参半争论不已的话题。 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90余名中外学者达成共识:古代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用作军事防御,凭靠这种军事效应,进而在保卫中原地区封建文明、推动边疆经济开发、调节民族关系、促进国家统一方面,以至于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均具深远影响。后来长城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是植根于以上诸种效应交互作用的总和,并从中积淀、凝聚、升华而来。
-
关键词
军事防御
多民族国家
经济开发
民族关系
历史进程
西汉武帝
哈德良
亭障
新经济区
考古发掘
-
分类号
K928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西汉对丝绸之路的经营存在缺陷
- 7
-
-
作者
薛海波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2期152-152,共1页
-
文摘
西汉经营西域中亚丝路,主要是出于维护北边军事安全的地缘政治考量,与经济内在需要关系不大。经营西域中亚丝路,不会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是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西域中亚距离西汉内地过于遥远,军资后勤补给线过长而无法保障。西汉虽能出兵讨伐西域中亚诸国,但不具备一一消灭、驻军固守、移民实边、广筑亭障等能力,无法将军事和政治势力深入西域中亚基层社会中。
-
关键词
亭障
移民实边
丝绸之路
西域中亚
政治势力
西汉
内在需要
政治考量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汉代居延的边防设施
- 8
-
-
作者
王鸿国
-
出处
《北方作家》
2006年第4期71-71,共1页
-
文摘
汉王朝控制河西后,汉武帝为保障边郡的安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在西北边郡设烽燧、置亭障、屯戌卒,构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据考证,汉代居延边塞设有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天田。所谓“天田”,就是“以沙布其表,但视其迹,知匈奴来人。”根据居延地区实地考察,在塞墙的外侧,有一道沿塞墙走向伸延,宽3至5米的平坦地带,用细沙填充。它就是天田。除布沙以外,也可利用边塞自然沙地来修制天田。天田有时亦可设置在河边,称“水中天田”,它是利用河岸沙地,侦察过往踪迹。所以,天田是用来侦察敌人袭击和士兵外逃的有效设施,是防卫敌方入侵最外沿的一道防线。
-
关键词
居延
边防设施
边郡
汉王朝
水中天
防御体系
第一道防线
亭障
布沙
修制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