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蛇葡萄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曾铁鑫 许利嘉 +3 位作者 宋颜君 马培 陈之端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6期978-988,共11页
蛇葡萄属(Ampelopsis Michaux)植物为多年生木本藤蔓植物,全世界有30余种,中国有17种,大部分为中国特有,多具有传统药用价值,可作茶饮。基于系统进化关系和形态学相似性,近期蛇葡萄属中具羽状复叶的种从该属中分出,成立牛果藤属(Nekemia... 蛇葡萄属(Ampelopsis Michaux)植物为多年生木本藤蔓植物,全世界有30余种,中国有17种,大部分为中国特有,多具有传统药用价值,可作茶饮。基于系统进化关系和形态学相似性,近期蛇葡萄属中具羽状复叶的种从该属中分出,成立牛果藤属(Nekemias Raf),但这需要更多证据,特别是植物化学方面的证据支持。对蛇葡萄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药用亲缘学进行探讨。蛇葡萄属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但其主要种类存在差异,具羽状复叶的蛇葡萄种富含二氢杨梅素、杨梅素等类黄酮物质,而其余蛇葡萄属植物则检测到了白藜芦醇、儿茶素等酚酸类物质。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菌等活性,可与传统功效相关联。对蛇葡萄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可为该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葡萄属 成分 传统功效 药理活性 药用植物亲缘学
下载PDF
中国乌头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 被引量:119
2
作者 肖培根 王锋鹏 +3 位作者 高峰 闫路平 陈东林 刘勇 《植物分类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共46页
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中国。本文在总结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化学分类及其分布、特征性二萜生物碱及其分类价值以及二萜生物碱... 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中国。本文在总结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化学分类及其分布、特征性二萜生物碱及其分类价值以及二萜生物碱的生源关系及其分类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毒性和疗效讨论了国产乌头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及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亦即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发现牛扁亚属subgen.Lycoctonum是以牛扁碱和C18-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由于其毒性中等,因而是寻找镇痛、抗炎等新药的一个对象。从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来看,露蕊乌头亚属subgen.Gymnaconitum并不显得最为进化,对其分类位置尚难作出最后的结论。乌头亚属subgen.Aconitum亚属下系之间的化学分类表现出如下特征:(1)唐古特乌头系ser.Tangutica和圆叶乌头系ser.Rotundifolia是以内酯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毒性较小,是新药寻找的重点研究类群。保山乌头系ser.Bullatifolia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以及C19-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滇乌碱和尼奥灵等为主。短柄乌头系ser.Brachypoda显示以3-乙酰乌头碱、乌头碱、伏乌碱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胺醇类如尼奥灵次之,有时共存其他纳哌啉型C20-二萜生物碱的特征。准噶尔乌头系ser.Grandituberosa的化学特征是以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如乌头碱等和比较原始的胺醇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以及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均有较大毒性。褐紫乌头系ser.Brunnea则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为主,杂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等成分。化学分类上不支持其独立成为一个分支。以上各系组成乌头亚属的原始和中间过渡类群。其中唐古特乌头系和圆叶乌头系最为相近,褐紫乌头系可能是连接保山乌头系和短柄乌头系的“桥梁”,而准噶尔乌头系更靠近保山乌头系。(2)显柱乌头系ser.Stylos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以及塔拉萨敏和查斯曼宁胺醇类为主的类群,是块根较大的“大乌头”的主要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兴安乌头系ser.Ambigua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原始胺醇类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二萜生物碱为主。蔓乌头系ser.Volubili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苯甲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塔拉萨敏胺醇类以及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中间过渡类群。乌头系ser.Inflata以含15-羟基的单酯、双酯或多酯以及胺醇类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且酯基中无大茴香酸酯基,此系是草乌的主要植物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应十分慎用。这些系可能代表乌头亚属进化的类群。其中显柱乌头系与兴安乌头系可能较近缘。蔓乌头系可能是连接显柱乌头系/兴安乌头系与乌头系的中间类群。另外,保山乌头系、短柄乌头系和准噶尔乌头系可能是直接向显柱乌头系、蔓乌头系和乌头系过渡的较为原始的类群。(3)岩乌头系ser.Racemulosa从化学分类角度来看是一个特殊的类群,支持其独立成一个分支。其化学特征以牛扁碱型和乌头碱型的胺醇二萜生物碱如牛扁碱、异塔拉萨亭定和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如果单纯从化学成分来看,它与牛扁亚属植物似乎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属 分类 传统药物 毛茛科 药用亲缘学
下载PDF
中药贝母的基原植物和药用亲缘学的研究 被引量:79
3
作者 肖培根 姜艳 +2 位作者 李萍 罗毅波 刘勇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87,共15页
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有十分悠久的药用历史。百合科Liliaceae中的贝母属Fritillaria是中药贝母的主要来源,此属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由于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新变种,使国产贝母属的种名达到80个,变种名称52个,变型名称6个。大量新... 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有十分悠久的药用历史。百合科Liliaceae中的贝母属Fritillaria是中药贝母的主要来源,此属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由于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新变种,使国产贝母属的种名达到80个,变种名称52个,变型名称6个。大量新分类名称的出现对中药贝母的质量控制和应用方面造成一定困难。通过对中药贝母的历史沿革、植物分类、地理分布、化学成分、现今生产及应用等的综合研究整理,将中药贝母划分为6个类型:浙贝母、川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和安徽贝母。这样的划分除安徽贝母尚未收载于药典外,其他均与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所收载的内容一致。通过此项研究,作者建议,凡是主要经济植物的新名称的出现必须更加慎重,而且从实际应用的观点出发,分类群的划分不宜过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属 基原植物 药用植物亲缘学 中药贝母
下载PDF
毛茛科植物药用亲缘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5
4
作者 彭勇 陈四保 +1 位作者 陈士林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探索毛茛科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存在的联系性,即毛茛科药用亲缘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关本草的植物化学、疗效等信息数据与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本科的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苄基异喹啉类... 目的:探索毛茛科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存在的联系性,即毛茛科药用亲缘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关本草的植物化学、疗效等信息数据与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本科的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毛茛苷类,三萜皂苷,二萜生物碱等。毛茛苷和木兰碱同时存在于铁线连属Clematis,铁筷子属Helleborus,驴蹄草属Caltha。结论:结合其疗效,从药用亲缘学的角度来观察,赞同Tamu-ra的主张,将毛茛科划分为6个亚科,即金莲花亚科Helleboroideae、毛茛亚科Ranunculoideae、升麻亚科Cimicifu-goideae、扁果草亚科Isopyroideae、唐松草亚科Thalictroideae和黄连亚科Coptidoideae,支持成立升麻亚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茛科 药用植物亲缘学 分类 系统关系
下载PDF
广义小檗科植物药用亲缘学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彭勇 陈四保 +2 位作者 刘勇 陈士林 肖培根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1-257,共17页
为探讨广义小檗科Berberidaceaes.l.植物的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存在的联系性,即药用亲缘学的研究,将有关本科的植物化学、疗效等信息数据与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的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苄基... 为探讨广义小檗科Berberidaceaes.l.植物的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存在的联系性,即药用亲缘学的研究,将有关本科的植物化学、疗效等信息数据与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的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鬼臼毒素类木脂素、三萜皂苷、喹喏里西啶生物碱和淫羊霍苷类黄酮等,结合其疗效,发现广义小檗科从药用亲缘学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划分为4个独立的小科,即南天竹科Nandin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狭义)、狮足草科Leonticaceae和鬼臼科Podophyllac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科 药用植物亲缘学 分类 系统关系
下载PDF
毛茛科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 被引量:28
6
作者 高璟春 彭勇 +1 位作者 杨梦苏 肖培根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6-536,共21页
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在北美、欧洲以及亚洲广泛应用的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族Cimicifugeae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传统药用价值、现代药理以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关系。升麻族药用植物主要含有9... 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在北美、欧洲以及亚洲广泛应用的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族Cimicifugeae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传统药用价值、现代药理以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关系。升麻族药用植物主要含有9,19-阿尔廷烷三萜皂苷以及肉桂酸衍生物两大类化合物。升麻族植物在传统药用中被用来镇痛、解毒、抗炎,在北美很早就被印第安人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升麻族植物还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类雌激素样作用等。通过对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类叶升麻属Actaea和升麻属Cimicifuga的疗效和化学成分相近,因此两属的亲缘关系也近。考虑它们果实的形态差异,以及细胞学特征不同,认为这两属为升麻族植物的一个分支,且以类叶升麻属较升麻属更为进化。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来看,铁破锣属Beesia含有特殊铁破锣皂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而黄三七属Souliea既和铁破锣属一样含有五环三萜和铁破锣型环阿尔廷烷三萜类化合物,又和升麻属、类叶升麻属一样含有吲哚生物碱,因此可以认为它是铁破锣属和升麻属、类叶升麻属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升麻族植物特有的清热解毒功效与其特殊的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可以作为抗肿瘤、抗病毒的新药源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升麻族 传统药物 药用亲缘学 毛茛科
下载PDF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被引量:25
7
作者 许利嘉 刘海涛 +1 位作者 彭勇 肖培根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2-723,共32页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全球分布约60种,包括两个属: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本文归纳了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两大类活性成分—...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全球分布约60种,包括两个属: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本文归纳了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两大类活性成分——木脂素和三萜的分布规律、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并对中国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探。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集中分布于五味子科植物,可以被认为是五味子科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除了传统的保肝作用外,这类化合物中很多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活性,一些联苯环辛烯类的木脂素,尤其是在八元环C-6、C-9位上具有羟基或者酯化取代具有更好的抗HIV和抗肿瘤活性;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I)绝大多数存在于南五味子属,其特殊的螺苯骈呋喃环及其钙拮抗、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不仅初步说明了民间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藤茎具有较强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也提示在对南五味子属的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可以考虑以此类成分作为定性定量指标。五味子科植物中木脂素成分的分布规律提示,在演化程度上五味子属植物较南五味子属植物更原始。环菠萝蜜烷类三萜在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均有分布,尤其是A环开环的环菠萝蜜烷类三萜(II)在抗HIV和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而结构更进化的7/7/5/6型三萜内酯(IV)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目前只在南五味子属的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中发现。从五味子属的小花五味子S.micrantha和狭叶五味子S.lancifolia中分离得到的多个成环复杂且高度氧化的类三萜内酯中也发现具有抗肿瘤和抗HIV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传统药物 药用植物亲缘学 五味子科
下载PDF
毛茛科扁果草亚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彭勇 陈四保 +2 位作者 刘勇 王立为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研究毛茛科Ranunculaceae扁果草亚科Isopyroideae药用植物亲缘学。方法:对扁果草亚科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疗效研究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综合研究该亚科各属的形态、化学成分,并结合以往的系统分类结果,对该亚科内各属的... 目的:研究毛茛科Ranunculaceae扁果草亚科Isopyroideae药用植物亲缘学。方法:对扁果草亚科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疗效研究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综合研究该亚科各属的形态、化学成分,并结合以往的系统分类结果,对该亚科内各属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耧斗菜属Aquilegia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扁果草属Isopyrum主要含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类,分析了该类群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化学分类证据支持扁果草亚科从唐松草亚科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亚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茛科 扁果草亚科 药用植物亲缘学 系统 系统关系 耧斗菜属 扁果草属
下载PDF
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 被引量:13
9
作者 肖培根 李旻辉 +2 位作者 郝大程 何春年 许利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9期1499-1505,F0002,共8页
通过回顾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寻找进口药的国产替代资源、药用植物新分类群的发现、新药源寻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民族药)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内容及实践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其将不断融合新知识、新技术... 通过回顾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寻找进口药的国产替代资源、药用植物新分类群的发现、新药源寻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民族药)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内容及实践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其将不断融合新知识、新技术,整理、总结药用植物研究开发经验技术,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亲缘学 成分 药理活性 传统疗效 应用实践
下载PDF
药用植物亲缘学 被引量:64
10
作者 陈四保 彭勇 +1 位作者 陈士林 肖培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年第6期97-103,共7页
药用植物亲缘学(Pharmaphylogeny)是研究药用植物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的相关性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特点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研究对象涉及多学科领域。该学科的建立对于开发药用植物资... 药用植物亲缘学(Pharmaphylogeny)是研究药用植物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的相关性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特点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研究对象涉及多学科领域。该学科的建立对于开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围绕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概念、形成背景、研究范围和关键技术以及对中药资源利用的意义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亲缘学 中药资源 植物亲缘关系 成分 疗效
下载PDF
人字果属植物药用亲缘学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春年 李珮 +1 位作者 郝大程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9期1512-1517,共6页
人字果属(Dichocarpum W.T.Wang&P.K.Hsiao)植物为毛茛科唐松草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东亚大陆特有,主要分布在中国,多具有传统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发掘其药用潜力,对该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药用... 人字果属(Dichocarpum W.T.Wang&P.K.Hsiao)植物为毛茛科唐松草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东亚大陆特有,主要分布在中国,多具有传统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发掘其药用潜力,对该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药用亲缘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化学和分子水平上,人字果属和扁果草属(Isopyrum L.)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该属仅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利用液质联用色谱方法鉴定出了120多个化合物,主要包括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类、黄酮类、三萜皂苷类、氰类、内酯等,其中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纵肋人字果系,提示该系是一个特殊的类群,在演化程度上比人字果系更高;人字果属中发现的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这与耳状人字果治疗癫痫的传统应用相关。对人字果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助于对该属植物药用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字果属 药用亲缘学 分类 亲缘关系 传统功效
下载PDF
沙棘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晓琴 徐僮 +5 位作者 刘悦 刘洋 刘佳琼 李旻辉 张艺 肖培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5期2217-2227,共11页
沙棘作为一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药食同源特色植物,素有“天然维生素宝库”“营养保健来源”等美称。早在公元8世纪已经发现沙棘有祛痰止咳,消食化滞,活血散瘀之效。研究表明沙棘属植物中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类以及甾体类... 沙棘作为一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药食同源特色植物,素有“天然维生素宝库”“营养保健来源”等美称。早在公元8世纪已经发现沙棘有祛痰止咳,消食化滞,活血散瘀之效。研究表明沙棘属植物中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类以及甾体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多糖、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有良好治疗作用。为了更深入的探讨沙棘属亲缘关系,现总结归纳了沙棘属植物的传统药用价值、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有效开发及合理利用本属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属 药用植物亲缘学 成分 药理作用 传统药用价值 地理分布 黄酮 萜和甾体
下载PDF
信息学与大数据--药用植物亲缘学发展的新阶段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海波 马培 +1 位作者 许利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9期1506-1511,共6页
药用植物亲缘学是一门集成了植物系统学、植物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在指导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类信息学研究方法兴起,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分析、中药... 药用植物亲缘学是一门集成了植物系统学、植物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在指导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类信息学研究方法兴起,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分析、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技术手段。科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学方法与传统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融合,拓展出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对近年来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梳理各类信息学方法在药用植物亲缘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对药用植物亲缘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学 信息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用植物
下载PDF
基于生药学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巴沙嘎”类蒙古族药品种整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保昌 刘一波 +4 位作者 高原 毕雅琼 晓花 李旻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9期1693-1700,共8页
“巴沙嘎”类蒙古族药(以下简称蒙药)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是蒙古族医学常用药之一。由于内蒙古各地区传承有异,“巴沙嘎”类蒙药同名异物现象严重,临床用药品种混乱。通过归纳整理“巴沙嘎”类蒙药的传统疗效、性味、化学成分、药理... “巴沙嘎”类蒙古族药(以下简称蒙药)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是蒙古族医学常用药之一。由于内蒙古各地区传承有异,“巴沙嘎”类蒙药同名异物现象严重,临床用药品种混乱。通过归纳整理“巴沙嘎”类蒙药的传统疗效、性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发现,“巴沙嘎”类蒙药的传统疗效主要为清热解毒,性味以苦、寒为主。其大部分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微生物的药理作用。将“巴沙嘎”类蒙药的复方制剂-传统疗效-性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创新性结合,多学科研究结果横向关联,并在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巴沙嘎”类蒙药的亲缘学关系,以期为“巴沙嘎”类蒙药的品种整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沙嘎” 传统药物 生药 药用植物亲缘学 品种整理
下载PDF
药用植物亲缘学在我国化妆品植物原料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毕武 吴欣艳 +2 位作者 杨凯琳 何春年 肖培根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从我国化妆品产业及原料开发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尤其是原料的开发创新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和潜在优势。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在中药及传统药物资源开发中的成功应用实践,提出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 从我国化妆品产业及原料开发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尤其是原料的开发创新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和潜在优势。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在中药及传统药物资源开发中的成功应用实践,提出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传统医药优势,积极开发化妆品植物新原料的新思路和实施路径,对于扩大已使用化妆品植物原料资源来源、指导化妆品新植物原料的寻找和开发、寻找国外原料的替代品和帮助警示有潜在风险的植物原料具有重要价值,可为快速提高我国化妆品科技创新实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亲缘学 化妆品 植物原料
下载PDF
用植物亲缘学观点探讨抗癌药物
16
作者 刘敏 《河北医学》 CAS 1999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扩大抗癌药物的药用资源;方法:用植物亲缘学观点收集、筛选;结果:对五大类、三十余科药物进行归纳、总结并列举其来源、化学成分及疗效,得出带有启发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结论:用植物亲缘学观点能挑选出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物 植物亲缘学 药用资源 资源开发
下载PDF
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蒿属蒙古族药材药味、药性及传统功效探究
17
作者 黄聪颖 刘昊临 +5 位作者 畅佳音 孟祥玺 冯潇纬 庄亚风 陈星雨 李旻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081-5094,共14页
蒿属Artemisia植物是菊科药用植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理论基础,该研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对蒿属蒙古族药材的植物亲缘关系、药性、药味、化学成分、传统功效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入讨论了其中的关... 蒿属Artemisia植物是菊科药用植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理论基础,该研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对蒿属蒙古族药材的植物亲缘关系、药性、药味、化学成分、传统功效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入讨论了其中的关联及规律。结果表明,蒿属蒙古族药材依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可分为2个主要类群。第一个类群为艾组Sect.Artemisia,该组药味以苦味为基础,且多具有辛味,温性药物占比85.71%;第二个类群为非艾组,包括莳萝蒿组Sect.Absinthium、艾蒿组Sect.Abrotanum、龙蒿组Sect.Dracunculus和牡蒿组Sect.Latilobus的药用植物,药味以苦味为主,且偏寒性药物占比80%。化学成分与药味分析显示:蒿属药用植物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成分。其中,挥发油类成分是蒿属药用植物独特气味的重要来源。药性与传统功效分析显示:在设定分析参数下运算,可得到8条蒿属蒙古族药材药性与传统功效的关联规则。其中,寒性蒿属蒙古族药材与感冒发烧、凉性蒿属蒙古族药材与呼吸系统疾病、温性蒿属蒙古族药材与妇科疾病的关联规则在各自药性组内提升度分值最高。研究为建立药用植物亲缘学与药材的药味、药性及传统功效之间的新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属蒙古族药材 药用植物亲缘学 药性 药味 传统功效 数据分析 茵陈蒿 黄花蒿
原文传递
药用亲缘学论纲——知识谱系,认识论和范式转换 被引量:9
18
作者 郝大程 肖培根 +2 位作者 刘立伟 彭勇 何春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35-3342,共8页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采用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找和发现中药新资源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药用亲缘学研究药用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生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传统疗效和药理活性)间的相关性,该学...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采用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找和发现中药新资源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药用亲缘学研究药用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生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传统疗效和药理活性)间的相关性,该学科的建立对于开发中药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可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在组学水平拓展了药用亲缘学的领域,由此衍生出药用基因组亲缘学的新概念。该文简述药用亲缘学的知识谱系,研究方法和范式转换,凸显药用基因组亲缘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建议选择《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最多的毛茛科为例,对药用基因组亲缘学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在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水平探讨毛茛科及其重要族属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揭示药用植物基因型和代谢表型,以及近缘种遗传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的内在关联。通过毛茛科示范研究,丰富药用亲缘学研究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将药用基因组亲缘学视为药用亲缘学的升级版,开放地吸收有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中药资源学科的成长,推动中药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亲缘学 药用基因组亲缘学 研究范式和方法 进化 药物发现与开发
原文传递
从药用亲缘学到药用基因组亲缘学:分子系统发育、进化与药物发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郝大程 肖培根 +2 位作者 刘明 彭勇 何春年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87-1394,共8页
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开始采用基因组数据,因此出现一些新术语,如系统发育基因组学(phylogenomics,基因组系统学/基因组亲缘学)、药用基因组亲缘学(pharmacophylogenomics)、转录组亲缘学(phylotranscri... 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开始采用基因组数据,因此出现一些新术语,如系统发育基因组学(phylogenomics,基因组系统学/基因组亲缘学)、药用基因组亲缘学(pharmacophylogenomics)、转录组亲缘学(phylotranscriptomics)等。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是进化和基因组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基因组数据用于进化关系重建的综合分析;药用亲缘学研究药用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生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传统疗效和药理活性)间的相关性;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可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在组学水平拓展了药用亲缘学的领域,由此衍生出药用基因组亲缘学。系统学(亲缘学)是生命科学各分支和交叉学科的根基所在,在生药学和药用生物学等药学相关领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对与药用亲缘学(pharmaphylogeny)密切相关的若干术语做一简要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亲缘学 药用基因组亲缘学 分子系统发育 进化 药物发现
原文传递
茄科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类群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被引量:12
20
作者 臧二欢 李沁瑜 +9 位作者 许谨帆 张艺 蒋林林 李雪 张明旭 刘宇超 吴庆江 刘昭华 李旻辉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4344-4359,共16页
茄科Solanaceae在我国分布24属105种35变种,茄科部分药用植物含有丰富的莨菪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该文归纳总结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化学成分、传统疗效、现代药理活性及TAs生物合成途径... 茄科Solanaceae在我国分布24属105种35变种,茄科部分药用植物含有丰富的莨菪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该文归纳总结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化学成分、传统疗效、现代药理活性及TAs生物合成途径等信息,利用网络关系图可视化方式进行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化学分布规律可以发现,我国茄科24个属中含TAs并有药用记录的有14个属,TAs主要存在于曼陀罗属Datura、山莨菪属Anisodus、颠茄属Atropa、泡囊草属Physochlaina、天仙子属Hyoscyamus中。通过分析地理分布发现,茄科含TAs植物类群在西南地区等高海拔地域分布最为集中,且TAs物质含量与植物分布地区、海拔高度有密切的关系。茄科含TAs植物类群主要具有解痉止痛、平喘止咳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TAs具有中枢镇静、扩瞳、抑制腺体分泌、抗哮喘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为莨菪烷类药物的传统疗效提供了合理的科学解释。该文首次将茄科含TAs类群的地理分布、化学成分、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创新性关联分析,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的亲缘学关系,为指导茄科含TAs类群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进一步寻找TAs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菪烷类生物碱 茄科 药用植物亲缘学 分类 传统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