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潜“为贫而仕”论
1
作者 易健贤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38-44,共7页
陶潜出仕及归隐的原因,这期间他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潜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关于后一个问题。
关键词 为五斗米折腰 《归去来兮辞》 亲老家贫 别驾祭酒 晋安帝 陶渊明传 少孤 田居 刘敬宣 始安郡
下载PDF
陶渊明始家宜丰
2
作者 胡绍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晋代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并非“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而是始家宜丰,中年居寻阳,晚年一度归故里,最后卒于柴桑。澄清陶渊明故里的事实,是关系我国文学发展史和正确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 柴桑 宜丰 寻阳 陶氏族谱 刘敬宣 亲老家贫 孟嘉 笺注陶渊明集 文学发展史 赵师秀
下载PDF
赵熙
3
作者 陶道恕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49-52,共4页
赵熙,字尧生,别号香宋,又署雪王龛。1867年10月10日(清同治六年九月十三日)生于四川荣县。他家世代务农,父、祖都以教蒙童为生。母亲在老屋边空地种瓜菜,昼耘夜织,两个哥哥挑炭下力,助他读书。1884年(光绪十年)赵熙中秀才,1887年入乐山... 赵熙,字尧生,别号香宋,又署雪王龛。1867年10月10日(清同治六年九月十三日)生于四川荣县。他家世代务农,父、祖都以教蒙童为生。母亲在老屋边空地种瓜菜,昼耘夜织,两个哥哥挑炭下力,助他读书。1884年(光绪十年)赵熙中秀才,1887年入乐山九峰书院。山长胡孝博赠诗,有“尧生年少最工文,鹤立寒鸡总不群”之誉。书院月考,都名列前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鸡 光绪十年 胡孝 生年 种瓜 向楚 翰林院 亲老家贫 蜀中 清同治
下载PDF
今日见余晖——关于陶渊明研究的点滴杂感
4
作者 孙静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0-13,共4页
陶渊明《咏贫士》其一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一朵孤云,飘荡无依,它凝成了,又消散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了。这朵浮游的白云就是诗人及其一生命运的象征。它高洁,却找不到落脚处;... 陶渊明《咏贫士》其一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一朵孤云,飘荡无依,它凝成了,又消散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了。这朵浮游的白云就是诗人及其一生命运的象征。它高洁,却找不到落脚处;它想有作为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只能充满幻灭之感。诗人通过这朵白云发出深沉的叹息:“何时见余晖!”他是不会被当时污秽庸俗的社会所理解和容纳的,只有在珍视和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今天,他的真实价值才被日益充分地揭示出来。如果陶渊明有知,他可以吐口气说:“今日见余晖”了。当然这项工作仍在不断推进当中,没有也不会达到终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研究 晋安帝 州刺史 刘敬宣 创作倾向 渊明 《杂诗》 仕隐 亲老家贫
下载PDF
陶渊明因何初仕而归?
5
作者 晁召行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83年第1期35-37,共3页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来,十三年中,曾五次出仕,五次归田。关于他第一次出仕和解归的情况,沈约《宋书·隐逸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又说:“潜弱年薄宦,不解去就之迹。
关键词 亲老家贫 薄宦 别驾祭酒 隐逸传 士不遇赋 任真自得 济苍生 《杂诗》 平生之志 十三年
下载PDF
不为五斗米折腰
6
作者 郑执火 《文史知识》 1985年第8期102-102,共1页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隐逸·陶潜列传》。陶潜即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屈身事人,毅然弃职归乡,历来被认为是有骨气的表现。【原文】(陶潜)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学官),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隐逸·陶潜列传》。陶潜即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屈身事人,毅然弃职归乡,历来被认为是有骨气的表现。【原文】(陶潜)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学官),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五斗米折腰 亲老家贫 有骨气 三径之资 主簿 义熙 学官 晋书 《归去来兮辞》 镇军将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