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不知而不愠”正解
1
作者 张景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8期132-135,共4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置于《论语》首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关于这一名言的含义,学界自古至今大多都理解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我们认为,结合这两句话的整个语境、“不知”后无宾语“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置于《论语》首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关于这一名言的含义,学界自古至今大多都理解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我们认为,结合这两句话的整个语境、“不知”后无宾语“我”、常见的师生教学关系等情况,这种解释偏离了孔子原意。本句的意思应为:“面对不可理喻的无知之人,自己并不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 君子
下载PDF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理解综述
2
作者 李官 《传承》 2016年第2期136-137,共2页
从语法角度,对"人不知而不愠"可能存在的四种理解方式逐一进行探讨,为读者合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提供参考。一是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二是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自己却不生气;三是别人不懂(学不... 从语法角度,对"人不知而不愠"可能存在的四种理解方式逐一进行探讨,为读者合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提供参考。一是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二是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自己却不生气;三是别人不懂(学不会),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四是自己不懂(无知),自己却不为之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不知而不愠 语法分析 四种理解
下载PDF
人不知而不愠
3
作者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4期M0001-M0001,共1页
孔子《论语》开篇讲为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的“说”(悦)境;有所成就而吸引“有朋自远方来”的“乐”境;最终,为学变成思想的冒险——越是深挚的智慧,越会踽踽独行,这就有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境。说、乐、君,学问终究是... 孔子《论语》开篇讲为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的“说”(悦)境;有所成就而吸引“有朋自远方来”的“乐”境;最终,为学变成思想的冒险——越是深挚的智慧,越会踽踽独行,这就有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境。说、乐、君,学问终究是“自成一统”,为人之学走向了为己之学。所以,我们今天纪念拉康。如果此人还活着,就已经120岁了。他和他尊崇的弗洛伊德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较少见的敢于进行思想冒险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朋自远方来 为己之学 学而时习之 有所成就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之学 弗洛伊德 《论语》
下载PDF
“人不知而不愠”的生存论分析
4
作者 陈春桂 《人文天下》 2022年第7期13-18,共6页
在儒学的生存论视域下,君子是有待“去是”的生存方式,孔子肯定的君子是在人与人相互对待、互相造就的生存活动和体验中“构成着”的。“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本真的生存样态,它要求的是人与他人的相互构成,揭示出一个人与人相互对待、... 在儒学的生存论视域下,君子是有待“去是”的生存方式,孔子肯定的君子是在人与人相互对待、互相造就的生存活动和体验中“构成着”的。“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本真的生存样态,它要求的是人与他人的相互构成,揭示出一个人与人相互对待、互相造就的构成原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绝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君子在“人不知”的情境中怎样“不愠”地生存着,而是说在“人不知而不愠”的生存样态中“构造起”君子,呈现出一种人的境域式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生存论 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
下载PDF
人不知而不愠,懂的都懂
5
《快乐阅读》 2020年第18期77-77,共1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不断扩大,网络用语也层出不穷。假如古代也有微博,和我们在同一片海城冲浪的古人们,又会产生怎样有趣的对话呢?@未来贝司:曹丕让曹植做“七步诗”,曹植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回答:“你急了...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不断扩大,网络用语也层出不穷。假如古代也有微博,和我们在同一片海城冲浪的古人们,又会产生怎样有趣的对话呢?@未来贝司:曹丕让曹植做“七步诗”,曹植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回答:“你急了你急了你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曹植 七步诗 网络用语 人不知而不愠 同根生 网络时代
下载PDF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义歧解及现实生成
6
作者 王熙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6期189-192,共4页
历代注者从逻辑地位、表层意义、精神本质三个维度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产生解读分歧。但无论是分歧现象本身还是歧解内容都应辩证看待,关注其无限性与生成性,进而将本句的内涵意义与现实背景融合,挖掘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 《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 君子 歧解 现实意义
原文传递
人不知而不愠
7
《少儿国学》 2018年第2期20-23,共4页
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两位新的小伙伴,团子和圆圆。他们一个长得方方的,一个长得圆圆的,非常容易记住。瞧,他们正在忙着做送给父母和朋友的春节礼物呢。可是,好像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关键词 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传递
《论语》的学与乐
8
作者 张卫红 《城市国学讲坛》 2024年第1期81-107,共27页
我们这一讲来说一说《论语》的学与乐。它的出处是《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大家读中学的时候就应该读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键词 有朋自远方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中学
下载PDF
论儒家的“学”与“乐”--习善与悦、见善与乐、知善与不愠
9
作者 周思宇 《炎黄地理》 2022年第7期82-84,共3页
《论语》众多哲言中,阐述“学”“乐”二者及二者关系的内容,便是《论语·学而第一》。该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拆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为层层递进的关系,揭... 《论语》众多哲言中,阐述“学”“乐”二者及二者关系的内容,便是《论语·学而第一》。该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拆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为层层递进的关系,揭示了孔子所言之“学”,以及所言之“乐”层次、程度的加深。因此,从这三部分出发,结合《论语》中的其他哲言,阐发对于儒家“学”“乐”及二者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朋自远方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层层递进 《论语》 二者关系 儒家
下载PDF
为了责任和良知的“寻找”——从陈自鹏的故事谈起
10
作者 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23年第1期4-10,共7页
本文以《为了责任和良知的“寻找”--从陈自鹏的故事谈起》为题,确实经过了一番思考。树立先进典型,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先进典型就是基层实践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生动解读。文中介绍的陈自鹏无论办学“韬略”,还是个... 本文以《为了责任和良知的“寻找”--从陈自鹏的故事谈起》为题,确实经过了一番思考。树立先进典型,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先进典型就是基层实践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生动解读。文中介绍的陈自鹏无论办学“韬略”,还是个人学识,都属业界翘楚。为什么还要“寻找”?原因是,他“隐”于大山深处,四十年如一日。但是,决不能因其“人不知而不愠”就被忽视。应该说,是责任和良知驱使着我去“寻找”他和他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感到,陈自鹏又何尝不是以自己的责任和良知,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着新时代教育的学校管理和校长的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 基层实践 人不知而不愠 先进典型 良知 责任 故事 校长
下载PDF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11
作者 蒋昌丽 谢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4-7,共4页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人格 人不知而不愠 中国儒家思想 修己 集大成之作 政治理想 美学理想 《大学》 安百姓 人格塑造
下载PDF
青少年读经教育的几个观点
12
作者 鲍鹏山 《教育家》 2017年第2期70-73,共4页
1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西方的国民教育,除了“学堂”,还有“教堂”,也就是说,西方人的世俗教育是建立在有宗教教育的基础之上的。与之比较,中国的教育整体而言是基于没有宗教教育的基础上的,宗教没有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 1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西方的国民教育,除了“学堂”,还有“教堂”,也就是说,西方人的世俗教育是建立在有宗教教育的基础之上的。与之比较,中国的教育整体而言是基于没有宗教教育的基础上的,宗教没有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保障体系,我们信仰体系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是经学而不是神学,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我们尊奉的是圣贤,而不是神灵,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教育 信仰体系 精神信仰 文化经典 人不知而不愠 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公孙丑上 敬事而信 信仰世界
下载PDF
修身感悟
13
作者 黄炜 《发展》 2020年第10期94-95,共2页
《礼记·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一个人自身的成长,也关乎人与环境的交互。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思考与感悟,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修身。一、人际交往方面人... 《礼记·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一个人自身的成长,也关乎人与环境的交互。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思考与感悟,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修身。一、人际交往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误解。一般而言,要辩解,但不要很费力地辩解——对方如果听不进,也就随他们去吧。也许一段时间后,他们自己会醒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大学》 致知 格物 人不知而不愠 人际交往方面 正心 平天下 人与环境
下载PDF
古汉语中的“不亦……乎?”句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广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古汉语中“不亦”常与“乎”相配合,构成“不亦…乎”的格式,乍一看来,这种格式似乎很简单;其实,无论就这种句式的结构或“不亦的”词性,细加分析,都有不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拟着重举例分析一下这种句式的结构和“不亦”的词性,... 古汉语中“不亦”常与“乎”相配合,构成“不亦…乎”的格式,乍一看来,这种格式似乎很简单;其实,无论就这种句式的结构或“不亦的”词性,细加分析,都有不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拟着重举例分析一下这种句式的结构和“不亦”的词性,并将其作用略作考察。 就句式结构论,《马氏文通》举《论语·学而》首章为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结构 《马氏文通》 人不知而不愠 主语部分 否定副词 比类 状字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汉语语法
下载PDF
“樊迟学稼”的意蕴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科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52-55,共4页
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仅对孔子的仁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试图把知识学习从形而上的道德说倡引入形而下的生产实践过程,却因此而被孔子斥为“小人”,成为后世儒生价选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文化雷池,留下了丰富... 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仅对孔子的仁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试图把知识学习从形而上的道德说倡引入形而下的生产实践过程,却因此而被孔子斥为“小人”,成为后世儒生价选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文化雷池,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 樊迟为何要“学稼”?这首先与孔子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命运有关。 我们知道,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思想的“游学”生涯中,虽干七十二君,礼遇颇隆,但基本上是到处碰壁,一无所成这一事实,不仅给孔子个人在精神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追随于孔子左右的儒家文化群体以思想上的强烈触动。对于孔子思想的社会命运,在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与其有共同的思想体认,他们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思想的碰壁遭遇是天命使然,但作为“君子”,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对原有的思想价值的追求与执着,而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过,孔颜的这种悲剧观照并不能扭转儒家思想的社会命运,因而,对儒家思想的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成为早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注。早在孔子奔波于陈、卫之时,子路就曾发出了“君子亦有穷乎?!”的不满声,子路甚至还认为孔子的“正名”学说十分地迂腐,不切实际。随着孔子社会命运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迟 学稼 孔子思想 儒家思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人不知而不愠 子贡 社会化问题 举直错诸枉 君子儒
下载PDF
《论语·学而时习之》新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占德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57-62,共6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语录是《论语》全书的开端,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言。一般读书人对它是比较熟悉的。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规定要讲它,师专中文系(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语录是《论语》全书的开端,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言。一般读书人对它是比较熟悉的。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规定要讲它,师专中文系(科)的学生也要学它。这则语录文字上並不难,但要真正理解却並非易事。比如,各句话的实际内涵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主张?各句话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这类问题都是前人未及或没有很好解决的,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时习之 初中语文课 人不知而不愠 学风问题 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朋自远方来 学习态度 朋友讲习 礼记·学记 个人学习
下载PDF
追本 求奥 联远——《论语》研读的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华翱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第5期13-15,共3页
提升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语文素养要求被写进了新课程标准,所谓文化论著研读能力主要包括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能力,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提炼和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问题是,我们就某一种文化论著比如《论语》,... 提升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语文素养要求被写进了新课程标准,所谓文化论著研读能力主要包括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能力,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提炼和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问题是,我们就某一种文化论著比如《论语》,如何有效提高这种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借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这种研读概括为"学"(通读与博采)、"问"(质疑与设问)、"思"(比照与思考)、"辨"(推理与辩证)、"行"(实践与检验)五个步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明确提出了《论语》研读的三个层级: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文化(文化传统的评价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进德修业 繁体字 人不知而不愠 语文素养
下载PDF
“学而时习之”别解
18
作者 郭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123-123,共1页
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 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时习之 孔子思想 钱穆先生 注家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学之 思想发展过程 训练过程 三语
下载PDF
舞剧《兰》创作之表现
19
作者 申拓 《人文天下》 2016年第2期22-23,共2页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君子之守,华夏之昌。"回想《兰》,总会感觉那首《幽兰操》在耳旁萦绕。空谷生幽兰,为兰倾源于幽,洗净绮丽香泽,以清婉素淡之宜香静而不显,不以无人而不芳。兰之幽静,兰之气质,已然成为...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君子之守,华夏之昌。"回想《兰》,总会感觉那首《幽兰操》在耳旁萦绕。空谷生幽兰,为兰倾源于幽,洗净绮丽香泽,以清婉素淡之宜香静而不显,不以无人而不芳。兰之幽静,兰之气质,已然成为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文化通性,一种文化现象。笔者有幸参与当代舞剧《兰》的创作、演出历程,从"酝兰"到"兰韵"受益良多,感慨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不知而不愠 以清 空谷 体验角色 墨兰 耀眼夺目 君子之风 道德品质 象征意义 雅韵
下载PDF
释义三札
20
作者 彭望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55-58,共4页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把“愠”解为“怒”或者“怨”,粗略地说都能成立,因为“怒”和“怨”浑言可通。《说文·心部》“恚”、“怨”、“怒”、“憝”、“愠”相次而列,且交互为训:“恚,怒也”;“怨,恚也”;“怒,恚也”:“憝,怨也”;“愠,怒也” (注:大徐本作“愠,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改订为“愠,怨也”)。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大徐 《古代汉语》 浑言 王力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集注》 左传译文 高诱注 怨而不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