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4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胶东地区为例
1
作者 林聚任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胶东地区在此方面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从空间视阈出发,讨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胶东地区在此方面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从空间视阈出发,讨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在新人类生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出的生态空间观,为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按照此观点,人类组织、社会活动与环境资源具有空间意义上的共生性关系,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具有某种空间逻辑或空间秩序。胶东地区作为相对独特的空间单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空间特点,注重利用空间资源要素和优势,形成了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口增长与空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成为国内具有区域特征的现代化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空间视阈 胶东实践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演变:供需平衡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强 孔芳霞 文传浩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在选取2001-2017年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的基础上,论文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平衡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演变过程,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演变过程。... 在选取2001-2017年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的基础上,论文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平衡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演变过程,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演变过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资源供给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人类社会需求水平先呈现"波浪型"后上升的趋势特征以及"供过于求"逐渐演化为"求过于供",并且长江上游地区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引起生态环境资源变化的原因,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资源产生负反馈影响,这种负反馈影响经历了先增强后稳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演变 长江上游地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构、动力要素与实践进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雨辰 张熊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5,F0002,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文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文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构,从政治领导力量、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方面探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要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追求“五个文明”相协调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既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又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动力要素 实践进路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战略要求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艳国 罗斌华 《岭南学刊》 2024年第2期18-31,119,共15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性、创造性、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认识...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性、创造性、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认识其本质内涵,科学掌握其发展规律,精准切入其实践路径,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高度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学谋划、综合施策、系统推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不断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又是其要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准则和标志;既是中国道路的有机内容,又是中国治理的重要视点。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还是从中国道路与中国治理的视角,抑或是从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来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阐释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5
作者 郇庆治 苗旭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113,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色转型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6
作者 王桂艳 王纯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受“利益至上”发展理念影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制度基础的西方现代化对内剥削、对外殖民扩张,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激化了生态矛盾。不同于服务少数精英阶层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冲破西方现代化藩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受“利益至上”发展理念影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制度基础的西方现代化对内剥削、对外殖民扩张,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激化了生态矛盾。不同于服务少数精英阶层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冲破西方现代化藩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以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生态建设为实践,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下载PDF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模式探索——基于学术史的考察
7
作者 陈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一个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从学术史上考察,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早有传统A模式和布朗B模式之说,前者注重从“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浅绿”思...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一个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从学术史上考察,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早有传统A模式和布朗B模式之说,前者注重从“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浅绿”思潮的表征;后者注重从“环境”的角度看经济,是一种“深绿”思潮的表征。但无论是“浅绿”A模式还是“深绿”B模式,它们最终都走向了极端,无益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然而,一种超越于A模式和B模式的升级版C模式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具合理性和现实性,它是一种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而凝练出的“一体三面四驱动”模式。“一体”即广义上的绿色发展,“三面”即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而“四驱动”则主要指作为生态现代化推动、生态致富路开辟、生态经济带贯通和生态试验区引领的驱动路径。该模式各维度是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A模式 B模式 C模式及其升级
下载PDF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8
作者 张艳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22,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显著的时代特征来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现实选择和科学路径。探讨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既要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显著的时代特征来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现实选择和科学路径。探讨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既要关注学术界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热烈探讨,也要回应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普遍关切,更要依据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与决定,如此才能做到合理阐释、科学分析、精准解答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更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9
作者 周鑫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21,共6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既是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明晰其要义和核心要求,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个必须坚持”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
10
作者 王浩斌 杨思齐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应然回应”、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悖论的“实然省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出场的“必然构建”。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视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应然回应”、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悖论的“实然省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出场的“必然构建”。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视域,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全貌”的发展症结及其弊病来源,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批判和超越的时代伟力和先进内涵,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互动交融探寻新的学术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批判 超越
下载PDF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
11
作者 苏成爱 刘娇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8,65,共7页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思想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成逻辑、政治保证与践行路径
12
作者 王成 张建航 赵素燕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宝贵理论成果,其内蕴于党的奋斗历程,在实践探索中持续升华,具有文化逻辑、理论逻辑、精神逻辑和实践逻辑四重深刻的生成逻辑。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涵养理念源泉,一脉相承的理论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宝贵理论成果,其内蕴于党的奋斗历程,在实践探索中持续升华,具有文化逻辑、理论逻辑、精神逻辑和实践逻辑四重深刻的生成逻辑。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涵养理念源泉,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深化理念内核,奋斗实践的伟大精神彰显理念力量,绿水青山的生态图景确证理念真谛。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系统难题与生态领域廉政风险,中国共产党善于实事求是、谋于制度构建、勇于刀刃向内,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落地生根提供了政治保证。新发展阶段践行这一理念,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系统理解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协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成逻辑 政治保证 践行路径
下载PDF
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考察与分析——以乐山市沐川县为例
13
作者 朱明军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开展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 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开展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沐川县立足县域绿色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工业,持续壮大现代绿色农业,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为生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在绿色发展方面还存在经济质效不高、项目支撑不够、服务承载力不强、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沐川县通过实施转型提升战略、“两山”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引领战略、民生优先战略促进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
14
作者 胡亿芬 周旭 +2 位作者 赵慧 梁俊霞 任芳 《地理教育》 2024年第5期26-30,共5页
主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地理探究活动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借助清水江文书这一乡土地理案例创设真实主题情境,通过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核心问题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 主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地理探究活动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借助清水江文书这一乡土地理案例创设真实主题情境,通过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核心问题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解决互动化、知识运演结构化、知识能力活性化七个环节,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知识结构的构建,厚植其乡土情怀,促进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题式情境教学 清水江文书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研究——以普洱景迈山为例
15
作者 陈圆 孙中伟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5期115-118,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地理学和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国家战略。文章以世界遗产云南普洱景迈山为例,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研学旅行的意义、普洱景迈山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研究发现:人与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地理学和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国家战略。文章以世界遗产云南普洱景迈山为例,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研学旅行的意义、普洱景迈山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研究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整体的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学旅行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可以开展中学地理研学旅行并有效提升地理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学地理研学旅行 普洱景迈山
下载PDF
回溯、思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6
作者 朱锦秀 蔡璐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拨资本主义生态僭越逻辑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统筹“生命共同体”“两山论”“两个重大”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深刻认识其内涵意蕴对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立足系统治理、数字引领、助力全球的总体规划,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与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发展
下载PDF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研究
17
作者 刘凌峰 魏春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263-265,271,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推进环保法治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坚守自然生态边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3个方面论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旨在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林草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实践理路
18
作者 刘广超 高源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应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推进。林草是自然的主体,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具备生态的属性,是维护良好生...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应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推进。林草是自然的主体,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具备生态的属性,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根基;其作为自然资源,具备生产的属性,林草是绿色循环经济体,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的重要基础;其作为人与自然的纽带,林草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是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推进的主要载体。新时代要通过以下路径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科学增绿扩绿,提升绿化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观,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根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加强林草保护等自然教育,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行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论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及时代回应——基于《自然辩证法》的文本分析
19
作者 肖唤元 孟晓瑞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从自然观和历史观辩证统一的逻辑起点出发,驳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从生态批判走向生态建构是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从自然观和历史观辩证统一的逻辑起点出发,驳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从生态批判走向生态建构是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逻辑主线。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背后的社会制度成因,试图通过彻底的制度变革来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路。在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的基础上,恩格斯按照存在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发展逻辑开创性地阐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践遵循,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对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河南省绿色发展策略
20
作者 刘潜 佀佳欣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5-29,共5页
在解析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演变的基础上,应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梳理了河南省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优势及问题,结合河南省绿色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加... 在解析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演变的基础上,应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梳理了河南省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优势及问题,结合河南省绿色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加强绿色发展教育宣传等提升河南省绿色发展策略,对河南省推进绿色发展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 路径探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