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为压力和保护优先生境分析的云南省保护地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金明 杨飞龄 +2 位作者 刘锋 邱成 左潇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9-1170,共12页
人为压力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区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确定34个保护优先县基础上,耦合物种分布环境信息,进一步识别了保护优先生境.结合优先县的人为压力指数和保护空缺分析,根据保护优先生境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对云南... 人为压力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区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确定34个保护优先县基础上,耦合物种分布环境信息,进一步识别了保护优先生境.结合优先县的人为压力指数和保护空缺分析,根据保护优先生境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对云南省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4个优先县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12.04%,其中有14个优先县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小于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总体偏小;优先县内81.75%的保护优先生境面积还未被自然保护区覆盖而未受到保护,保护地体系优化存在较大空间; 34个优先县人为压力指数总体较低,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小于5%的优先县人为压力指数较大;无保护区分布的昆明等4个优先县,以及有保护空缺和IHP值等级低的玉龙等3个优先县均存在未来保护区范围调整的潜在保护优先生境.因此需将更多保护优先生境纳入就地保护体系中,特别应重视以上7个优先县的保护地体系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优先区 人为压力 保护空缺 保护地体系 优化
下载PDF
中国自然遗产地的森林损失和人为压力分析
2
作者 张少宇 朱岚巍 邹时林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7-17,共11页
研究尝试从森林损失和人为压力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17个自然遗产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自然遗产地遗产区的森林损失率最高不超过2%,缓冲区的森林损失率最高达16%;(2)中国80%的自然遗产地在1993年~2016年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有所... 研究尝试从森林损失和人为压力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17个自然遗产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自然遗产地遗产区的森林损失率最高不超过2%,缓冲区的森林损失率最高达16%;(2)中国80%的自然遗产地在1993年~2016年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有所增加,泰山、武陵源风景区人为压力增加较多,且泰山人为压力状态一直处于高等级;(3)森林损失与人为压力存在弱相关,相关性为正;受综合影响较大的自然遗产地有武夷山、中国丹霞、泰山,同时应根据综合因子指数等级大小加大其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力度;(4)此外,自然遗产地缓冲区受到的综合影响普遍高于遗产区,未来也应该重视缓冲区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遗产地 森林损失 人为压力 缓冲区
下载PDF
不同干扰梯度下尼泊尔森林树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Indra Prasad Sapkota Mulualem Tigabu Per Christer Odé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5-32,I0001,I0002,共10页
中度干扰可以增强多样性,因此干扰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因而,了解森林干扰的频度和强度以及对林分结构、优势度以及森林多样性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在尼泊尔设立25个1 ha样地,调查了不同干扰程度对以婆罗双树为优势种的5个林地... 中度干扰可以增强多样性,因此干扰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因而,了解森林干扰的频度和强度以及对林分结构、优势度以及森林多样性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在尼泊尔设立25个1 ha样地,调查了不同干扰程度对以婆罗双树为优势种的5个林地生物多样性和优势度的影响。共记录67个树种,其中41个树种在轻度干扰的森林,10个在重度干扰的森林。林地之间α多样性差异显著。α多样性随干扰梯度线性降低,而优势度则呈线性增加。婆罗双树相对基面积随干扰强度而增加,重度干扰林下该树种重要值是轻度干扰林下的2倍。α多样性随婆罗叔树相对基面积的增加而以3倍的比率降低。在任意一对干扰林中,树种组成相似性均很低(相似性指数<57%),说明β多样性较高。结论:婆罗双树林多样性随干扰强度增加而降低,但是优势度增加。建议控制优势种(婆罗双树)种群,来提高多样性,实现多功能利用的森林管理目标。图5表6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压力 干扰生态学 物种丰富度 Α多样性 重要值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流域综合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4
作者 袁燕萍 叶许春 +1 位作者 刘婷婷 李相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7,共14页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为活动压力指数,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干旱格局的影响。研究得出:(1)利用传统干旱指数和统计年鉴中的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农业干旱情况和气象干旱程度的复合信息,准确量化监测区域实际旱情。(2)鄱阳湖流域具有干旱频率南高北低、西部旱情较东部严重、干旱影响范围波及广、全流域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流域整体表现出冬春干旱化、夏秋湿润化的态势。(3)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点。研究时段内流域人为活动压力指数普遍上升,北部人为活动压力显著高于南部;流域北部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人类活动效应对干旱程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粗放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间接加剧了区域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农业干旱 综合干旱监测模型 人为活动压力 鄱阳湖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