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人为自然立法”的视角反思因果、必然、规律与自由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清平 《克拉玛依学刊》 2023年第1期31-40,F0002,共11页
从康德倡导“人为自然立法”的视角出发,批判性地反思西方学界有关因果、必然、规律与自由关系的主流见解,可以看出围绕这些基本概念存在一系列的语义混淆,并导致了严重的理论缺陷。只有深入辨析因果、必然、规律之间的微妙异同,指出因... 从康德倡导“人为自然立法”的视角出发,批判性地反思西方学界有关因果、必然、规律与自由关系的主流见解,可以看出围绕这些基本概念存在一系列的语义混淆,并导致了严重的理论缺陷。只有深入辨析因果、必然、规律之间的微妙异同,指出因果是事实自身之间的“影响—变化”关联,必然是人们的认知在描述事实时达成的确定性状态,规律是人们有关事实自身周期性关联变化的确定性认知结晶,我们才能合乎逻辑地论证,它们根本不像西方主流哲学主张的那样与人的自由势不两立,相反还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了人们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同时,这方面的拨乱反正工作,一方面向西方主流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哲学领域若干难题的根本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 必然 规律 自由 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下载PDF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学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体会
2
作者 孙绵涛 周全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指康德为回应休谟的怀疑论,以人的主体能动性,赋予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以主体的意义,使认识主体具有了客体的性质,颠覆了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客观符合主观以及经验认识论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理路,创立了新的主体...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指康德为回应休谟的怀疑论,以人的主体能动性,赋予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以主体的意义,使认识主体具有了客体的性质,颠覆了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客观符合主观以及经验认识论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理路,创立了新的主体符合客体的认识论的新体系。康德的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当下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对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和应然理论框架,起到了方法论的支撑作用;二是对如何综合时下实证研究方法与思辨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研究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提供了启示;三是对解决当下我国教育研究中理论创新动力、能力和方法不足,推动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自然立法 研究方法论 理论创新
下载PDF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及其批判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成泓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86-288,共3页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使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具有革命意义。但是,由于它过度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及至近现代,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下的人与自然发生了分裂和对立,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使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具有革命意义。但是,由于它过度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及至近现代,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下的人与自然发生了分裂和对立,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对此的应对和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主体性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人为自然立法”何以可能?——求知欲视角下的新阐释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清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理念深刻触及了人如何认知事实真相的问题,但同时又由于忽视了求知欲指向确定性的内在诉求,包含着将这种立法仅仅归结为随机偶然的现象以及主张物自体不可知而陷入了逻辑自败的严重漏洞。实际上,一方面,...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理念深刻触及了人如何认知事实真相的问题,但同时又由于忽视了求知欲指向确定性的内在诉求,包含着将这种立法仅仅归结为随机偶然的现象以及主张物自体不可知而陷入了逻辑自败的严重漏洞。实际上,一方面,认知能力有限的人们只有把求知欲指向确定性的诉求以必然性的方式加到事实上,才有可能理解对象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立法既不会迫使对象符合认知结构,也不会扭曲对象的真相,而仅仅是帮助人们形成符合事实的确定性认知。所以,只有揭示了康德理念的深度悖论,我们才能澄清人们是怎样通过为自然立法的途径正确认知物自体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物自体 求知欲 确定性
下载PDF
对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思考
5
作者 胡杰 杨璐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9期183-183,206,共2页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把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占主体性地位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思考
下载PDF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思想及其当代生态启示
6
作者 付根源 贺彦凤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3期220-220,222,共2页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人类中心地位,对人类发展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解放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康德认为客观世界(自然)的必然性来自于人,而不是客观世界。但人类夸大自身主体性,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对...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人类中心地位,对人类发展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解放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康德认为客观世界(自然)的必然性来自于人,而不是客观世界。但人类夸大自身主体性,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对待自然寻求绝对的统治,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新时代下“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创新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自然立法 感性认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下载PDF
论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7
作者 周莉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 西方哲学 人为自然立法 哲学家 主体性 感性存在 理性存在 人为自身立法
下载PDF
“人为自然立法”——高扬人类理性的命题
8
作者 王晓彬 《朝阳师专学报》 1993年第4期53-55,共3页
人类在与环境、与异已力量的抗争中崛起.回溯历史,入类曾不得不跪拜于自然的脚下,也曾在神鬼面前俯首听命。然而,人的骄傲本性驱动着自身挣脱受审者的镣铐。“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哲人们在迷茫中求... 人类在与环境、与异已力量的抗争中崛起.回溯历史,入类曾不得不跪拜于自然的脚下,也曾在神鬼面前俯首听命。然而,人的骄傲本性驱动着自身挣脱受审者的镣铐。“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哲人们在迷茫中求证着人类在宇宙中霸主地位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理性 人为自然立法 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思故我在” 命题 霸主地位 听命 本性
下载PDF
究竟是“人为自然立法”还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志伟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8,共7页
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经常被浓缩为一个标志性的命题,例如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仅仅从这样的哲学命题出发来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往往会导致误解,尤其是当人们将“知性为自然立法”称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时候,误解便在所难免了。我... 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经常被浓缩为一个标志性的命题,例如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仅仅从这样的哲学命题出发来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往往会导致误解,尤其是当人们将“知性为自然立法”称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时候,误解便在所难免了。我们只能通过全面把握哲学家的理论学说来理解其被浓缩了的哲学命题,尽量不要简单地从被浓缩了的哲学命题去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先验演绎 知性为自然立法 人为自然立法
原文传递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以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建兵 张德罡 田青 《草原与草坪》 CAS 2013年第1期54-58,64,共6页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 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养量出现大幅度减少;草地破碎化使得草地退化以定居点和水源为中心,沿着牧道呈一定的梯度形成辐射状的区域性草地退化趋势。通过草地的联户承包,共同经营管理,促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畜矛盾,减缓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农半牧区 自然人为因素 治理对策
下载PDF
“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为自然界立法”——兼论智者学派学说中的主体性思想和康德的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
11
作者 李萌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人为自然界立法”是西方认识论的两个重要命题。通过对两个命题的阐述与比较来揭示主题性思想在西方认识论中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把握西方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
关键词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为自然界立法 主体 主体性原则
原文传递
自然和人为灾难——妇女和无家可归的儿童易受累
12
作者 赵锦辉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1996年第1期27-31,共5页
自然或人为灾难对人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灾难的种类主要有洪水、风灾、地震、饥荒和内乱,分别占世界灾难发生总数的32.40%、31.39%、15.97%、14.91%和5.32%。发生问题的原因是军事冲突、饥荒和食物短缺、煤的开采、地震、洪水、... 自然或人为灾难对人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灾难的种类主要有洪水、风灾、地震、饥荒和内乱,分别占世界灾难发生总数的32.40%、31.39%、15.97%、14.91%和5.32%。发生问题的原因是军事冲突、饥荒和食物短缺、煤的开采、地震、洪水、飓风、性暴力、遗弃儿童等。在灾难危害过程中,妇女和儿童受到的危害最大、最严重,民事冲突和食物危机所致伤亡占比例最大,而亡、伤、残者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为灾难 武装冲突 暴力 妇女和儿童 难民人口
下载PDF
回归自然与反哺自然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5,共7页
回归自然和反哺自然是当代人自然实践的重大主题。其深层根据是价值系统控制反馈回路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实践关系。回归自然包含"自然回归自然"和"人回归自然"两个层面,人之生死都应回归自然。反哺自然... 回归自然和反哺自然是当代人自然实践的重大主题。其深层根据是价值系统控制反馈回路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实践关系。回归自然包含"自然回归自然"和"人回归自然"两个层面,人之生死都应回归自然。反哺自然蕴涵着"人为自然服务"、对自然感恩和报恩、还债、自然责任和生态补偿等理念,其目的在于恢复自然价值、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机制,其目标集中指向"再造自然生态",创造生态财富的现代实践。回归自然与反哺自然具有共同的本质诉求,两者关系表明当代人最为紧迫的实践要求是反哺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自然 反哺自然 价值系统反馈回路 人为自然服务
下载PDF
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思考
14
作者 唐昌黎 孟海贵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8-41,共4页
原生自然是指原本存在的自然,供给人生存条件和资源,二者存在供需关系。通过人的行为而改变了的自然是人为自然,人通过劳动将自然物制成物品,二者出现了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原生自然对人类的供给和容纳人类的供给是无限的,供需完全可... 原生自然是指原本存在的自然,供给人生存条件和资源,二者存在供需关系。通过人的行为而改变了的自然是人为自然,人通过劳动将自然物制成物品,二者出现了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原生自然对人类的供给和容纳人类的供给是无限的,供需完全可由市场调节。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加深,原生自然向人为自然转化,无限自然向有限自然转化,市场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自然 人为自然 无限自然 有限自然
下载PDF
审美目的论:康德为自然立法与为人立法的冲突与和解
15
作者 陶立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5-238,共4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目的论"和解了其理论中"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身立法"的冲突,实现了自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生态危机的困境下,康德目的论对当代中...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目的论"和解了其理论中"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身立法"的冲突,实现了自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生态危机的困境下,康德目的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合目的性 人为自然立法 人为自身立法
下载PDF
自然灾害研究中几个观念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商宏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7-23,共7页
本文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的整体观角度讨论了自然灾害的两重性、关连性及人类圈之形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自然灾害从短时间尺度和小范围看是灾变,从长时间尺度和大范围看是一种自调节、自平衡过程;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双向... 本文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的整体观角度讨论了自然灾害的两重性、关连性及人类圈之形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自然灾害从短时间尺度和小范围看是灾变,从长时间尺度和大范围看是一种自调节、自平衡过程;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双向效应关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群发共生现象)是由其同源性、链发性和韵律性决定的;人类圈是地球演化进入新阶段的产物,它具有进行层次深、作用强度高、活动领域宽和通过信息实现调控的特点。建立上述观念,对灾害研究、减轻灾害损失,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生活 环境系统 自然灾害 人为自然灾害
下载PDF
生态语境下人的新定位——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转向
17
作者 魏郡一 梁甜 《戏剧之家》 2020年第6期179-180,183,共3页
在生态哲学中过于强调自然界,反而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不够。事实上,生态哲学的关键仍然是人,只有人完成向“生态人”这一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进入生态哲学之中。生态人,就是自由、自主地决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自觉地成为“自然的看护者”... 在生态哲学中过于强调自然界,反而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不够。事实上,生态哲学的关键仍然是人,只有人完成向“生态人”这一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进入生态哲学之中。生态人,就是自由、自主地决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自觉地成为“自然的看护者”的人类。人类怎样确认自己,就会如何塑造自我,而人在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又制约或推动着自然的走向,在当今时代,人对于自然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本文将从自然人—主体人—生态人,这三种不同时代下人之定位的转变,来阐述人在生态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道法自然 人为自然立法 和谐共处 生态人
下载PDF
爱弥儿与“家伙们”——客观教育学中的卢梭困境
18
作者 安超 郝星淳 《终身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19-25,共7页
卢梭对爱弥儿的自然教育建构了这样一种客观教育学:倾向于让个体依赖感觉和直接经验来行动,将欲望控制在符合客观位置的能力范围之内,排斥主观思考与想象,养成了爱弥儿条件反射式的道德习惯;爱弥儿沿着自然法则和“教育主”划定好的成... 卢梭对爱弥儿的自然教育建构了这样一种客观教育学:倾向于让个体依赖感觉和直接经验来行动,将欲望控制在符合客观位置的能力范围之内,排斥主观思考与想象,养成了爱弥儿条件反射式的道德习惯;爱弥儿沿着自然法则和“教育主”划定好的成长经纬线,逐渐深陷于静止的符号之网,在远离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成为情感淡泊和心灵撕裂的宿命论者。与爱弥儿相似,保罗·威利斯《学做工》中的家伙们也对劳作与理论对立的生活甘之如饴,以反权威、反学校、反智文化的姿态来保全自己的文化能动性。然而,对理论生活的抛弃和对于特定共同体精神的依赖,让爱弥儿和家伙们错失了体验世俗外世界的机会,限制了自身向外发展的可能性,最终走向理想的幻灭。爱弥儿与家伙们的成长悲剧体现了转型社会的“卢梭困境”——始终坚持“人为自然立法”的行动者,在遭受外群体持续不断的打击和孤立后,成为“自然为人立法”的信徒,或者在二者之间彷徨摇摆。这是一种人性的冲突和困境,更是共同体向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 客观教育学 理论生活 卢梭困境 人为自然立法
下载PDF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洪义 贺任彬 +7 位作者 谢模典 习梦琴 刘玉婷 邓婉茗 王俊婕 胡碧峰 陈颂超 史舟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0-1059,共10页
【目的】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揭示县域尺度耕地土壤有机质(SOM)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设计覆盖整个泰和县耕地的采样网络,采集36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使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探究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目的】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揭示县域尺度耕地土壤有机质(SOM)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设计覆盖整个泰和县耕地的采样网络,采集36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使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探究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经典统计方法探究泰和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31.05 g kg^(-1),处于较丰富水平,表明泰和县耕地土壤肥力水平较好。泰和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中部低、东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秸秆还田和海拔是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率为56.37%和18.73%。土壤pH、成土母质、施肥量和灌溉能力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具有显著影响,解释率分别为9.66%、9.47%、6.76%和5.45%。【结论】采取秸秆还田、合理施用石灰和完善排水设施等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保肥固碳能力,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实施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人为自然因素 普通克里格 随机森林 土壤管理措施
原文传递
论康德哲学的批判主体性认识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严福平 吴珍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28,共4页
在充分考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缺陷之后,康德提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批判主体性来建立新哲学,将以往的认识轴心完全颠覆:建立以"人"为中心,"自然"围绕"人"转,以批判主体性来构建主客统一的认识论体系,从而... 在充分考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缺陷之后,康德提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批判主体性来建立新哲学,将以往的认识轴心完全颠覆:建立以"人"为中心,"自然"围绕"人"转,以批判主体性来构建主客统一的认识论体系,从而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批判主体性 自我意识 人为自然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