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性恶”诠释
1
作者 陈元桂 肖剑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2-27,共6页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论 人之性恶 “化起伪”
下载PDF
人之善恶论——论李碧华《青蛇》中的青蛇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艳丽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122-123,共2页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现试从李碧华《青蛇》中的青蛇形象,管中窥豹探究人性的善恶论。
关键词 人之性恶 李碧华 青蛇
下载PDF
作爲過程論的“成人”——荀子人性論新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國明 《诸子学刊》 2020年第1期209-220,共12页
荀子人性論實質上是一個過程論,而非本質論。性惡並不意味着人性本惡,荀子所謂性有廣、狹義之分,所謂惡也有美惡之惡、與善惡之惡之别。荀子從未直言人性本惡,其所謂"人之性惡",實指狹義的情性,它並不能涵蓋荀子人性論的全部... 荀子人性論實質上是一個過程論,而非本質論。性惡並不意味着人性本惡,荀子所謂性有廣、狹義之分,所謂惡也有美惡之惡、與善惡之惡之别。荀子從未直言人性本惡,其所謂"人之性惡",實指狹義的情性,它並不能涵蓋荀子人性論的全部内涵。廣義的人性還包含心性或知性等内容。"化性起僞"的實質正是不斷發用心性以化情性,從而以後天人爲實現人的本質——義與辨,這一動態過程亦即荀子所謂"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之性 過程論 起僞 “成人”
下载PDF
荀子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4
作者 周先进 张露 《管子学刊》 2018年第2期46-52,共7页
荀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孟德治、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将孔孟理想化的以德治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人之性恶"认识论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治理、天下统一必须实现"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推行"隆礼重法",... 荀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孟德治、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将孔孟理想化的以德治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人之性恶"认识论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治理、天下统一必须实现"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推行"隆礼重法",即在强调"礼"的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的同时,注重"法"的强制规范和约束作用。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于今天构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思想 隆礼重法 人之性恶 德治 荀子
下载PDF
试析荀子"合群体"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
5
作者 刁娜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0,共7页
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了其群体观:"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荀子"合群体"思想所探讨之"群"是相对于孤独的个体而言,指由人结合成的、有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有秩序有规模的群体... 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了其群体观:"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荀子"合群体"思想所探讨之"群"是相对于孤独的个体而言,指由人结合成的、有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有秩序有规模的群体.具体而言,荀子之"群"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群"由人结合而成,普遍的作为类的人具有能结成群体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二、"群"有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即作为统治者的君上、圣王,能够利用人所具有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以及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将人类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秩序有规范的群体;三、荀子所要建构的群体是一个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职,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和一"的群体.这三个方面亦构成荀子"合群体"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合群体 人之性恶 和谐
原文传递
荀子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6
作者 张露 周先进 《理论界》 2017年第3期40-46,共7页
荀子作为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思想重"礼"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明分使群"、"人之性恶""天人相分"、"法后王"、"隆礼重法&q... 荀子作为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思想重"礼"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明分使群"、"人之性恶""天人相分"、"法后王"、"隆礼重法"等观点。荀子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对儒家"人性本善"思想的合理扬弃与创新,他将孔孟理想化的以德治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人之性恶"认识的基础上,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礼"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的同时,特别注重"法"的强制约束作用。笔者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以时代政治背景为依托,将荀子思想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剖析荀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将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与创新所产生的时代价值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思想 隆礼重法 人之性恶 明分使群 创新发展 荀子
原文传递
荀子的处境与追求
7
作者 何汉杰 《传记文学》 2020年第12期133-143,共11页
荀子之生时大概与孟子之卒时相当,如此,孟子卒后,儒家要经过几十年的沉潜,等待荀子成长,再一次爆发出照彻历史的光芒。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1]诚然,荀子在言辞上冲破了孟子“人性之善也... 荀子之生时大概与孟子之卒时相当,如此,孟子卒后,儒家要经过几十年的沉潜,等待荀子成长,再一次爆发出照彻历史的光芒。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1]诚然,荀子在言辞上冲破了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论断,标举“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沿着孔子的思想,从孟子抉发的大道上,开辟出另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之善 荀子 荀卿 孟子 沉潜 儒家 人之性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