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人之所以为人”到理想社会构建——论荀子“分义”概念的中介作用 |
栗志恒
|
《邯郸学院学报》
|
2018 |
1
|
|
2
|
人之所以为人 |
云溪子
|
《小康》
|
2016 |
0 |
|
3
|
荀子“性恶”论原义 |
路德斌
|
《东岳论丛》
|
2004 |
18
|
|
4
|
冯友兰的境界说与未来道德哲学 |
陈晓平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5
|
|
5
|
儒家道德自觉论 |
柴文华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7 |
5
|
|
6
|
试论荀子哲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
路德斌
|
《中国哲学史》
|
1997 |
4
|
|
7
|
冯友兰的“生活方法新论” |
田文军
|
《中州学刊》
CSSCI
|
1997 |
1
|
|
8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简论 |
林存光
|
《管子学刊》
|
1995 |
4
|
|
9
|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
方立天
|
《中华文化论坛》
|
1995 |
1
|
|
10
|
儒墨新探——儒家与墨家以及我国现行伦理观之比较 |
王海明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0 |
|
11
|
荀子的政治哲学 |
沈顺福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12
|
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 |
廖名春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3
|
儒家的人学思想探析 |
孙聚友
|
《管子学刊》
|
1995 |
0 |
|
14
|
我国传统的“德本论”及其现实意义 |
谢洪恩
段培基
|
《中华文化论坛》
|
1996 |
0 |
|
15
|
孟子“丈夫”成德论 |
张俊相
|
《华夏文化》
|
1999 |
0 |
|
16
|
《史记·高祖本纪》疑诂 |
张家英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1994 |
6
|
|
17
|
敦煌求爱奇术揭密 |
刘瑞明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8
|
民族精神与现代化 |
陈战国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19
|
古希腊文化与春秋战国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
苏振兴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0 |
|
20
|
《祭妹文》注释刍议 |
周学第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