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CV通过抑制T细胞IL-2分泌逃避人体免疫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刁骋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抑制T细胞IL-2分泌的机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丙型肝炎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卟啉醇肉豆蔻酸乙酸酯(phoro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Ca2+以及...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抑制T细胞IL-2分泌的机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丙型肝炎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卟啉醇肉豆蔻酸乙酸酯(phoro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Ca2+以及抗CD3抗体(OrthoKungTcell3,OKT3)、抗CD81单克隆抗体以及HCV表面蛋白(envelopeproteinofHCV,EP)刺激jurkatT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IL-2的产生量并讨论。结果:单独采用PMA和PHA,PHA和Ca2+,OKT3和抗CD81单克隆抗体刺激jurkatT细胞24h,会产生大量的IL-2。如果在采用上述刺激之前,分别使用抗CD81单克隆抗体或EP预处理jurkatT细胞1h,则在上述刺激之后IL-2的产量明显减少。结论:由于EP可与CD81分子特异结合,可以说明HCVEP通过T细胞表面的CD81分子抑制了IL-2的分泌,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 T细胞 人体免疫机制 HCV 实验研究 分泌 抑制 卟啉醇肉豆蔻酸乙酸酯 jurkat CD81分子 单克隆抗体 protein ELISA方法 Ca^2+ 逃避 丙型肝炎病毒 抗CD3抗体 免疫功能受损 诊断和治疗 植物血凝素 表面蛋白 OKT3 特异结合
下载PDF
人体免疫机制对重要基础设施系统级电磁防护的借鉴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耀辉 谢彦召 +3 位作者 李跃波 卢晓云 杨杰 黄刘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662-2667,共6页
开展重要基础设施系统级电磁防护设计是应对高功率电磁环境威胁的必要措施,电磁防护仿生思想为电磁防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此,提出了借鉴人体免疫机制开展系统级电磁防护的思路。首先介绍了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层次性、免疫识别、... 开展重要基础设施系统级电磁防护设计是应对高功率电磁环境威胁的必要措施,电磁防护仿生思想为电磁防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此,提出了借鉴人体免疫机制开展系统级电磁防护的思路。首先介绍了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层次性、免疫识别、免疫记忆、自适应性等功能特点,而后阐述了基于该机制的工程系统级电磁防护体系。该体系具有防护高功率电磁信号的3道防线,可对入侵的高功率电磁信号进行识别、预警和记忆。针对不同类型电磁信号,该体系可进行系统毁伤效应预估,配合后端的弹性防护机制,可为基础设施系统级电磁防护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电磁环境 系统级电磁防护 电磁防护仿生 人体免疫机制 防护体系
下载PDF
基于人体免疫机制的河流健康预警评价体系的研究
3
作者 彭苏丽 丁兆晖 +4 位作者 姚明磊 周扬凯 张鹏 乔丹 丁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41-44,共4页
提前预知河流健康变化情况,将会大大减少水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基于人体免疫机制,构建出一套多尺度的 河流健康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考虑了与河流特征的符合程度,又兼顾了预警因子的准确性.整套体系, 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准... 提前预知河流健康变化情况,将会大大减少水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基于人体免疫机制,构建出一套多尺度的 河流健康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考虑了与河流特征的符合程度,又兼顾了预警因子的准确性.整套体系, 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准则层又被划分为物理保护层,固有免疫层及特异性免疫层,共11个具体指标.同 时,在确定方法后,该系统明确了相应指标的意义,并对整个指标体系做出客观评价.最后选用南京江宁区进行评 价实例研究,为河流健康预警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预警 指标体系 人体免疫机制
下载PDF
锌与人体免疫机制和新陈代谢的关系
4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5年第2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人体免疫机制 新陈代谢 肠系膜淋巴结 巨噬细胞 内源性物质 蛋白质合成 吞噬作用 抗菌作用 白细胞 锌吸收 氨基酸 抗感染 机体内 增多
下载PDF
脾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与保脾治疗现状 被引量:23
5
作者 罗光辉 丁自海 +3 位作者 李忠华 苏兴桂 冉墨 钟世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59,共4页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资料显示交通事故中脾脏是腹部脏器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40%~50%。脾脏在人体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其解剖认识的提高,脾破裂的外科治疗也发生了变...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资料显示交通事故中脾脏是腹部脏器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40%~50%。脾脏在人体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其解剖认识的提高,脾破裂的外科治疗也发生了变化。尽管精心选择后患者行保守治疗可能成功。然而,要在短期内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作出评估并确定哪些脾外伤会不需手术治疗而恢复比较困难。因此,迅速作出病情诊断,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根据受损脏器情况,寻求既能有效止血又能保存脾正常免疫功能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最终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脾脏血管 保脾治疗 人体免疫机制 交通事故 腹部脏器 腹部损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学桂 《中国药事》 CAS 2006年第8期508-510,共3页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后效应 临床合理用药 最低抑菌浓度(MIC) 临床给药方案 PAE理论 细菌繁殖 最小杀菌浓度 给药间隔 人体免疫机制
下载PDF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被引量:3
7
作者 毛东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1-432,共2页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临床合理用药 最低抑菌浓度(MIC) PAE理论 细菌繁殖 effect 药物浓度 给药间隔 人体免疫机制 最低杀菌浓度
下载PDF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梁陈方 《柳州医学》 2005年第4期223-226,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抗生素必须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效果,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灭细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学...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抗生素必须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效果,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灭细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它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或药物消除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近10余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PAE已成为评价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一项新指标,并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现就近年来PAE研究的进展及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临床设计 用药研究 临床合理用药 国内外研究 细菌生长 有效血药浓度 人体免疫机制 effect 药物浓度
下载PDF
哮喘患儿血清肾上腺髓质素(ADM)及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9
作者 龚正 马云宝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相关细胞因子 哮喘患儿 肾上腺髓质素 临床意义 测定 血清 生物活性物质 人体免疫机制 IL-8水平 代谢功能
下载PDF
警惕新兴病毒
10
作者 侯海涛 《世界科学》 2003年第8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滤过性病毒 形状 致病病毒 人体免疫机制 抗病毒疫苗
下载PDF
正确使用白蛋白
11
作者 范爱萍 《解放军健康》 2008年第2期27-27,共1页
许多人将医疗上常用的白蛋白制剂当作营养品使用,认为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这些人一旦觉得自己体质虚弱、精神不振或有其他不适,便要求医生为自己输注白蛋白。其实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造成了医药资源的浪费。... 许多人将医疗上常用的白蛋白制剂当作营养品使用,认为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这些人一旦觉得自己体质虚弱、精神不振或有其他不适,便要求医生为自己输注白蛋白。其实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造成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夸大白蛋白作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误认为白蛋白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实际上,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球蛋白,而不是白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制剂 增强机体免疫 人体免疫机制 营养丰富 防病治病 增强体质 体质虚弱 精神不振
下载PDF
Immunosurveillance function of human mast cell? 被引量:2
12
作者 ner zdemi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4期7054-7056,共3页
Mast cell (MC) is so widely recognized as a critical effector in allergic disorders that it can be difficult to think of MC in any other context. Indeed, MCs are multifunctional and recently shown that MCs can also ac... Mast cell (MC) is so widely recognized as a critical effector in allergic disorders that it can be difficult to think of MC in any other context. Indeed, MCs are multifunctional and recently shown that MCs can also act as antigen presenters as well as effector elements of human immune system. First observations of their possible role as anti-tumor cells in peri- or intra-tumoral tissue were mentioned five decades ago and a high content of MCs is considered as a favorable prognosis,consistent with this study. Believers of this hypothesis assumed them to be inhibitors of tumor development through their pro-apoptotic and -necrolytic granules e.g.,granzymes and TNF-α. However, some still postulate them to be enhancers of tumor development through their effects on angiogenesis due to mostly tryptase.There are also some data suggesting increased MC density causes tumor development and indicates bad prognosis. Furthermore, since MC-associated mediators have shown to influence various aspects of tumor biology, the net effect of MCs on the development/progression of tumors has been difficult to evaluate. For instance, chymase induces apoptosis in targets; yet,tryptase, another MC protease, is a well-known mitogen.MCs with these various enzyme expression patterns may mediat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the predominant MC type in tissues 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environmental needs. The coexistence of tryptase-expressing MCs(MCT) and chymase and tryptase-expressing MCs (MCTC)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reflects a naturally occurring balance that contributes to tissue homeostasis. We have recently discussed the role and relevance of MC serine proteases in different bone marrow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t cell IMMUNOSURVEILLANCE Tryptasechymase CYTOTOXICITY TUMORS
下载PDF
二代测序技术在肺癌精准治疗时代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段建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528-1530,共3页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肺癌治疗已经从基于临床特征、病理分型的传统治疗模式发展到基于基因分型的精准治疗模式。而对人体免疫机制及肿瘤与人体免疫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究,使得免疫治疗在多个瘤种均...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肺癌治疗已经从基于临床特征、病理分型的传统治疗模式发展到基于基因分型的精准治疗模式。而对人体免疫机制及肿瘤与人体免疫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究,使得免疫治疗在多个瘤种均获得很好的效果。晚期肺癌的治疗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化疗,而是迈入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以及多种方式联合的精准治疗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测序技术 传统治疗 晚期肺癌 人体免疫机制 应用 免疫治疗 分子生物学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