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明星 吴瑞君 张善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5,共11页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改变,人口迁移重心已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但东部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口承载区,同时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在此期间,人口迁移原因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渐增强,迁移流向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对人口再分布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社会经济效应 多中心集聚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与人口再分布新态势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春兰 杨上广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3,共6页
基于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调查等数据,探讨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新动态。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出现了人口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转向"多向集中"、人口迁移的地理临... 基于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调查等数据,探讨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新动态。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出现了人口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转向"多向集中"、人口迁移的地理临近效应弱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吸纳效应显现、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粘性作用"尚存等特征。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调控工作要以"调"代"控",重在调整人口结构,使之适应新一轮服务型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西部地区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关系,防止"隐形城镇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人口再分布 新动态
下载PDF
中国人口再分布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及其“多中心集聚”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曾明星 张善余 《南方人口》 CSSCI 2013年第5期71-80,共10页
文章通过人口、经济不均衡性及重心变动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区域偏集依然严重,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同时"人口-经济"间的契合度也不高,甚至还出现人口重心移动与投资重心... 文章通过人口、经济不均衡性及重心变动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区域偏集依然严重,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同时"人口-经济"间的契合度也不高,甚至还出现人口重心移动与投资重心移动相背离的情况,这对近期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非常不利。为此,研究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人口、经济形势下,构建以"多中心集聚"为导向、"人的城镇化"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是未来进行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必由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不均衡性指数 多中心集聚 “人的城镇化”
下载PDF
产业调整与上海城市人口再分布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善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90,共6页
近年来,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的比重显著增大,工业分布的重心已完成了由市区至郊区的大转移。这一切对城市人口再分布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表现为中... 近年来,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的比重显著增大,工业分布的重心已完成了由市区至郊区的大转移。这一切对城市人口再分布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表现为中心市区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减少,边缘市区和近郊区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均衡化和郊区化特点。这些趋势有利于改善城市功能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计未来一二十年内,上述过程仍将继续,其力度还可望进一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再分布 上海 城市 产业布局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再分布作用的实证——以上海轨道1号线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庆艳 徐浩澜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7年第5期10-16,共7页
通过分析上海轨道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了轨道交通的具体影响范围、影响力度,及在城市不同区域对人口再分布作用的差异。
关键词 上海 轨道1号线 土地利用 人口再分布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的甘肃省适度人口及人口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居玲华 石培基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1期120-124,128,共6页
主体功能区划促进了人口迁移和人口再分布。文章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布局特征,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重点开发区适度人口容量,进一步提出了人口再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金川区、嘉峪关市、兰州市... 主体功能区划促进了人口迁移和人口再分布。文章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布局特征,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重点开发区适度人口容量,进一步提出了人口再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金川区、嘉峪关市、兰州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强,适度人口容量大,而永登、榆中等9个县(区)的人口容量偏小,最后得出发展绿洲城镇、兰州都市圈、天水—陇南和陇东四大人口密集区的人口再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人口 人口再分布 主体功能区 甘肃省
下载PDF
上海市城市空间置换与人口再分布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戴淑庚 《现代城市研究》 1996年第4期30-34,共5页
上海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由来已久,市中心区人口过密及与之相联系的“膨胀病”等问题,加剧了上海城市空间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经多年努力,但仍未很好地解决人口的再分布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 上海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由来已久,市中心区人口过密及与之相联系的“膨胀病”等问题,加剧了上海城市空间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经多年努力,但仍未很好地解决人口的再分布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未采取城市空间置换这一措施。九十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揭开了城市空间置换的序幕,随着城市空间置换的全方位展开,带动了人口的位移,即人口重新分布。笔者认为,就总体而言,在上海现阶段仍然处于集中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进行城市空间置换才是疏解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的一条有效措施。 一、城市空间置换的含义 所谓“城市空间置换”是更新、重组城市空间诸要素,调整城市空间形态、改善空间布局状况、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以清洁、优美、舒适、功能健全的空间替代污染、颓败、烦闷、功能衰弱的空间。 “城市空间置换”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置换 人口再分布 人口密度 城市空间形态 对策研 中心城区 空间结构 新区开发 环境效益 边缘市区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县域村镇人口再分布——基于莱芜案例的迁移视角诠释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希刚 王德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12期39-48,共10页
对山东省莱芜市“五普”“六普”村居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表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城乡人口再分布具有高度空间极化特征,体现为普遍缓慢减少和局部剧烈增长共存;聚落类型较之地理类型具有更大的人口空间变化差异和影响,聚落类型的影... 对山东省莱芜市“五普”“六普”村居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表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城乡人口再分布具有高度空间极化特征,体现为普遍缓慢减少和局部剧烈增长共存;聚落类型较之地理类型具有更大的人口空间变化差异和影响,聚落类型的影响更多取决于制度政策因素,尤其是与行政地位有关的公共资源的配置。在县域聚落空间不断极化的背景下,村镇聚落的功能再定位需要进一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村镇聚落 城镇化 迁移 莱芜
下载PDF
1949—1987年广东省的人口再分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若建 《南方人口》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8-32,共5页
人口再分布就是人口分布的改变,在本文中,把人口再分布定义为:由于迁移、生育和死亡的区域差异,使各个分地区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的比重的变化。分地区指的是广东的各个县、市,整个地区是广东省(不包括海南)。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文按二... 人口再分布就是人口分布的改变,在本文中,把人口再分布定义为:由于迁移、生育和死亡的区域差异,使各个分地区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的比重的变化。分地区指的是广东的各个县、市,整个地区是广东省(不包括海南)。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文按二种方式对广东省进行分区:第一,按行政区划区,共分十二个区。第二,以县市为单位,按境内有无海岸线划分沿海及内陆两大类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广东省 人口分布 集中指数 人口密度 平原地区 人口重心 行政区划 人口比重 区域差异
下载PDF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直接和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逢干 《南方人口》 1986年第2期26-29,共4页
国外学者注意研究直接和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explicit and implicit populationredistribution policies)的不同作用[1]。所谓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是那些为直接影响人口再分布而制定的政策,而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则是指一些经济和社会政策... 国外学者注意研究直接和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explicit and implicit populationredistribution policies)的不同作用[1]。所谓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是那些为直接影响人口再分布而制定的政策,而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则是指一些经济和社会政策,制定这些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影响人口的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城镇化过程 经济政策 城镇人口 城镇化进程 人口增长 农村人口 政治运动 直接影响 间接
下载PDF
上海城市的空间置换与人口再分布
11
作者 戴淑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空间置换 人口再分布 城市空间形态 人口密度 上海城市 城区人口 住宅用地 仓储用地 土地使用制度 交通用地
下载PDF
“一城九镇”开发体系下重点城镇人口再分布与城镇化再推进问题及对策——以上海市朱家角镇为例
12
作者 曾明星 胡琪 曾庆贵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32-36,共5页
按照上海市确立的“一城九镇”开发计划,在被列为重点开发城镇后,朱家角镇获得了人口合理再分布和城镇化再推进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显露出存在的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中心镇辐射能力弱以及进城农民利益调整和人口再分... 按照上海市确立的“一城九镇”开发计划,在被列为重点开发城镇后,朱家角镇获得了人口合理再分布和城镇化再推进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显露出存在的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中心镇辐射能力弱以及进城农民利益调整和人口再分布中的社会重构等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应对解决城镇开发中的类似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开发 人口再分布 城镇化 上海市
下载PDF
人口再分布研究
13
作者 吴汉良 《国外人文地理》 1988年第2期92-94,共3页
作者论述了人口再分布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外人口再分布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干预、社会干预、管理学干预以及政治学、生态学干预等观点。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分布模式
下载PDF
1840—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再分布概况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若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63-69,共7页
利用一系列人口分布的测量指标,论文描述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人口分布的概况。在近代中国,人口大量涌到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显地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状况,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近年才停止。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战争是影响人口变动的最... 利用一系列人口分布的测量指标,论文描述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人口分布的概况。在近代中国,人口大量涌到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显地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状况,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近年才停止。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战争是影响人口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点也在人口分布的改变中得到反映。一些政策与自然灾害也对人口分布有所影响,在近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带来了人口分布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战争与人口 人口重心 中国人口 当代中国人口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大陆人口再分布
15
作者 李若健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0-53,41,共5页
人口再分布指的是人口分布的改变。在本文中,人口再分布具体的含义是各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中国的近代人口数据并不可靠,有些数据明显有误,但研究者往往缺乏足够根据去更正。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中国人口 中国大陆 人口重心 近代中国 人口数据 人口比重 各地区 人口集中 人口分布
下载PDF
1937—1949年陕甘宁边区人口再分布及人均耕地变动过程
16
作者 米瑞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11,共8页
以边区各县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为指标,采用地图可视化、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人-地资源匹配的视角,阐明1937—1949年陕甘宁边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均耕地变动过程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研究发现:随着政府有效引... 以边区各县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为指标,采用地图可视化、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人-地资源匹配的视角,阐明1937—1949年陕甘宁边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均耕地变动过程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研究发现:随着政府有效引导人口迁移,边区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指标的空间集聚特征增强;在大生产运动的推动下,逐渐实现了以平均高程和纬度所代表的土地同质条件下的人均耕地等量化趋势。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解决边区粮食不足和农业人口分布等不均衡问题,提出奖励移民和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政策,吸引较大规模的边区农业人口再分布,人均耕地占有量随着人口再分布而显著变化,这充分发挥了边区各县的人口承载余力,是一种对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进行优化匹配的有利尝试,促进了资源匮乏时期寻求人的最大生存机会、寻求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等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 人口再分布 人均耕地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六十年代以来香港人口再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奕涛 《南方人口》 1988年第2期24-31,共8页
香港是现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980年为4852人/平方公里,超过新加坡的3921人/平方公里,1986年竟高达5208人/平方公里。香港总面积只有深圳市的一半,但人口总数却是深圳市(包括宝安县)的15.9倍。香港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差... 香港是现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980年为4852人/平方公里,超过新加坡的3921人/平方公里,1986年竟高达5208人/平方公里。香港总面积只有深圳市的一半,但人口总数却是深圳市(包括宝安县)的15.9倍。香港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差异很大。根据1981年的普查统计显示:港岛,九龙、新九龙及荃湾各地市区范围内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479人,新界则为每平方公里792人,前者是后者的36倍。1986年中期人口统计显示:在552万人口当中,有65%居民集中于仅占全香港面积10.8%的港九地区。本文拟对香港六十年代以来人口再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并对未来的人口分布趋势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十年代 人口再分布 新市镇 香港经济 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 人口总数 新界 七十年 市区人口
下载PDF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浩 陈友华 陈昭 《人口与社会》 2024年第2期40-53,共14页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人户分离 郊区化 人口普查 人口结构分布 城市更新
下载PDF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桂新 沈续雷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9,共12页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人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人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人口再分布 上海 趋势
原文传递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人口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柴剑峰 邓玲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8-102,共5页
推进和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对人口进行合理的再分布,以实现人与各类功能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的空间均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对策是: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适度人口;协调人口政策与财政、土地、环境、... 推进和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对人口进行合理的再分布,以实现人与各类功能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的空间均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对策是: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适度人口;协调人口政策与财政、土地、环境、产业等政策;统筹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超前部署,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把握人口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人口再分布 特征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