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制与价值双重维度:人口空间均衡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程晨 丁金宏 +1 位作者 顾高翔 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104,172,173,共14页
聚焦人口空间均衡,是根据现阶段中国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对人口均衡问题的复杂性作出有重点的简化。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的市场要素引申的人口空间均衡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均衡、自然地理空间规定性... 聚焦人口空间均衡,是根据现阶段中国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对人口均衡问题的复杂性作出有重点的简化。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的市场要素引申的人口空间均衡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均衡、自然地理空间规定性影响下的人口及其他要素的空间均衡,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点体系的人口空间均衡等方面探讨机制维度的人口空间均衡;从价值维度探讨中国语境下的人口空间均衡;从全国及各地人口空间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界定与测量方法等方面探讨人口空间均衡在中国的实践探索。未来的人口空间均衡研究,应回归均衡本质,从微观个体迁移行为出发,将这一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概念进行学科化、学术化探索;应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建构人口空间均衡的科学评价标准;应在价值与机制两种话语体系的人口空间均衡中搭建沟通的桥梁,建立一种能够将两种维度关联的、综合的人口空间均衡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均衡 价值均衡 机制均衡 人口迁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人口空间均衡模型建构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程晨 丁金宏 +1 位作者 顾高翔 田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401,共12页
人口均衡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人口空间均衡是人口均衡的空间表现,其对区域均衡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个体迁移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区域人口空间均衡概念,并利用工资率、区域条件指数、城市拥挤程度及地理距离... 人口均衡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人口空间均衡是人口均衡的空间表现,其对区域均衡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个体迁移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区域人口空间均衡概念,并利用工资率、区域条件指数、城市拥挤程度及地理距离等指标,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迁移行为的多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模型(RESPE),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了现有条件下均衡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研究发现:均衡状态下长三角地区人口呈现沿江、沿海集聚,主要包括苏南沿江、杭州湾沿海及南京至苏北的运河沿线,以上海为核心的人口空间高集中度圈层结构依然明显;沪宁杭等引力区具有强劲的人口集聚潜力;斥力区多紧邻准均衡区,且广泛分布于江苏北部及浙江、安徽的多数区域。在自由迁移条件下,长三角地区人口将进一步向沪宁杭及苏南地区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均衡 空间结构 劳动力迁移 推拉理论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CMIP6组合情景下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
3
作者 何湘琦 顾高翔 黄心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7-1183,共17页
人口空间均衡作为人口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政策路径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而改变中国的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论文基于CMIP6中7... 人口空间均衡作为人口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政策路径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而改变中国的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论文基于CMIP6中7个典型情景,将气候变化视角纳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基于“可能—满意度”模型提出了“等可能—满意度”的人口空间均衡概念,构建了多区域计算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论文对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2035年和2050年中国分省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达到人口空间均衡时,可能—满意度最高的情景是SSP1-1.9和SSP1-2.6,表明可持续发展路径最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低的是SSP3-7.0,表明激烈的区域竞争将以低质量发展为代价。(2)受单因素制约时,相较于2020年真实的人口分布,SSP2-4.5情景2035年和2050年在人口空间均衡状态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占比相对上升。与SSP2-4.5相比,其他情景的均衡人口分布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此时粮食、林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形塑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的核心。(3)而在多因素综合模式下,SSP2-4.5情景在2035年和2050年达到均衡状态时,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被削弱,人口较2020年有所下降。相对单因素制约状态,多因素模式下整体的均衡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东倾斜。其余情景人口分布相较于SSP2-4.5变化较小。(4)在所有情景下,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占比均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并不影响胡焕庸线对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分界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均衡 可能—满意度 CMIP6情景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