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耦合态势及空间协调特征——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邹秀清 谢美辉 +1 位作者 肖泽干 陈红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38,共8页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6-2016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影像数据,揭示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及空间协调特征。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法与离差系数法。研究结果:(1)2006-2016年,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6-2016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影像数据,揭示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及空间协调特征。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法与离差系数法。研究结果:(1)2006-2016年,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呈减弱-增强-减弱的阶段性变化,两者重心移动方向一致性增强,且围绕交通干线由东北往西南,从南昌逐步移向赣中、赣南,到达吉安、赣州市内。期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的聚集程度小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聚集程度,部分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滞后于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并紧跟其后。(2)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在数量与空间配置结构上并不一一匹配,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发展比较协调,与工商用地增加失调最重,与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次之,与居住用地增加最轻,且赣北、赣中、赣南失调等级依次递减。研究结论:政府应加快优化各地市产业结构,有序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合理增加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业人口转移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重心模型 离差系数法 江西省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化发展研究——以上海-杭州湾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林萌 于伟宣 +3 位作者 罗可雨 董赛云 张中浩 肖锐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71-77,共7页
本研究以上海-杭州湾城市群为例,建立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1994-2015年间4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地揭示了上海-杭州湾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经济-社会... 本研究以上海-杭州湾城市群为例,建立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1994-2015年间4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地揭示了上海-杭州湾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同步性整体上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扩张 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上海-杭州湾城市群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模拟及发展模式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武艺杰 孔雪松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江苏省的区域发展模式,综合运用Logistic,Auto-Logistic和SBS-Logistic这3种回归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进而运用Markov-CLUES模型模拟了江苏省2030年4种情景下的“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 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江苏省的区域发展模式,综合运用Logistic,Auto-Logistic和SBS-Logistic这3种回归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进而运用Markov-CLUES模型模拟了江苏省2030年4种情景下的“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3种回归方法精度优劣顺序为Auto-Logistic>SBS-Logistic>Logistic,Auto-Logistic回归下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接收者操作特性检验值均大于0.75;Markov-CLUES模型在2005—2018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验证模拟中效果较好,精度评定Kappa值为0.758。②自然增长情景保障了“三圈”“四沿”地区的快速发展,但是部分河流缩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发展可持续性较弱;生态保护情景通过大力开展河渠及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使得流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耕地保护情景下粮食主产区的优质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苏北和苏中地区的耕地面积增长明显;生态与耕地双保护情景下的发展可持续性较强,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受到了明显限制,但短期内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矛盾较为突出。③太湖与淮河流域、长江湿地保护区域和沿海区域所属县区宜采取生态保护情景发展模式;苏北、苏中平原宜采取耕地保护情景发展模式;苏南五市宜采取生态与耕地双保护情景发展模式;苏中地区的扬州市和泰州市由于沿江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采取自然增长情景发展模式。研究揭示了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的时空规律,不同情景下的用地格局模拟可为江苏省实现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推进江苏省形成生态、农业和建设用地耦合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Logistic回归 Auto-Logistic回归 CLUE-S模型 区域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建设用地 江苏省
下载PDF
上海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变化的关联特征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游猎 刘晓琴 陈睿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0-1173,共14页
系统研究建设用地与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调整建设用地与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利用1990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分析1990—2020年间上海市域及16... 系统研究建设用地与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调整建设用地与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利用1990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分析1990—2020年间上海市域及16个行政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30年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人口均大幅扩张,强度剧烈,呈典型的蔓延特征。(2)全市16个区人口用地变迁同时呈现空间分异和地理邻近特征。(3)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变迁强度先增后减的同时,部分中心城区出现人口用地的减少。研究结果反映出30年来上海市人口用地变化与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种“补偿式启动、扩张式发展、收缩式平衡”的阶段性特征。首次提出了变迁强度、弹性等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加入地理信息增强结果可视化,为超大城市人地关系提供了评价方法和价值导向,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 人居空间变迁模型 关联特征 上海
原文传递
河南省: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及人地协调性
5
作者 韩英奎 张永民 《区域治理》 2019年第41期22-26,共5页
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及人地协调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基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区人口数据,运用指标模型对河南省1996—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及人地协调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基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区人口数据,运用指标模型对河南省1996—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6年—2017年,河南省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了1767.72km2,地级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了1410.68km2,县级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了357.04km2,地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河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原因;(2)河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整体上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二者变化的协调性程度较弱;(3)今后应当防范和抑制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总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 人口增长速度 集约利用水平 指标模型 城市用地 动态变化 协调性
下载PDF
转型发展视角下长三角41市人口与建设用地时空关联格局及其启示
6
作者 游猎 刘晓琴 王婧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58-2175,共18页
从转型发展视角审视长三角过去30年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为科学协调人地关系,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间,长三角地级市人地变化进行面板分析。... 从转型发展视角审视长三角过去30年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为科学协调人地关系,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间,长三角地级市人地变化进行面板分析。研究发现: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41市人居空间变迁总体呈现“大蔓延、小稀释、高强度”的时空格局。人口、用地整体大幅扩张,且用地增速远大于人口增速。②分阶段看,变迁状态呈现“先同质化、后多样化”,变迁强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对应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条件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型,发展理念以及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③人口与建设用地关联格局的空间分布以地理邻近特征为主,局部呈现空间分异。研究提出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人居空间变迁状态应尽量稳定,并保持较弱的强度;面向未来发展,应通过协调人地关系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研究突破了对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单一指向的一般结论,有助于理解长三角转型发展和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发展 人居空间变迁模型 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 空间惯性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结构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叶菁 王世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年第12期64-68,共5页
采用偏移-份额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02-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特征及空间配置差异进行研究,分析表明:(1)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绿地是竞争性结构建设用地,具有显著的偏移量补给效应;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特殊用地是... 采用偏移-份额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02-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特征及空间配置差异进行研究,分析表明:(1)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绿地是竞争性结构建设用地,具有显著的偏移量补给效应;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特殊用地是衰退性结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2)各城市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竞争力及各地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变化速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3)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和空间配置差异是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和区域政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份额模型 建设用地结构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近40年来三峡库区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演变脱钩及驱动效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兆林 鄂施璇 陈军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73-284,共12页
三峡库区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而组成的独特的移民与生态敏感地理单元,库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具有利用形态特殊性和驱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构建分析框架,采用核密度、Tapio脱钩模... 三峡库区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而组成的独特的移民与生态敏感地理单元,库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具有利用形态特殊性和驱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构建分析框架,采用核密度、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析三峡库区1980—2019年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脱钩及驱动因素,揭示了库区人口变动与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库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相反。1980-2019年间,三峡库区农村人口持续减少,近40年净减少714.75万人,同期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增加11992.88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占用。2)研究区衰退负脱钩和强负脱钩是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人口动态变化的主要状态,1990-2000年及2000-2010年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的强负脱钩区县数比2010—2019年和1980—1990年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不减反增趋势明显,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规模严重失衡。3)城镇化效应和利用集约度效应为增量效应,正向促进了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是抑制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的主导因素,区域总人口效应在1980-1985年间与2000-2019年间促进了农村居民点扩张,1985-2000年间抑制了农村居民点扩张,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主要受居民点集约利用粗放的影响,区域总人口效应为减量效应的区县主要位于中部及东部区县,明显受库区移民使人口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模型 -地关系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人口 脱钩分析 驱动效应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与偏移-份额模型的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32
9
作者 谢汀 伍文 +4 位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刘爱宁 李启权 吴铭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2-730,共9页
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是实现区域用地结构优化的关键,对于解决区域快速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熵模型和偏移-份额模型,分析了1996-2010年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特征及空间配置差异,研究表明:①成... 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是实现区域用地结构优化的关键,对于解决区域快速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熵模型和偏移-份额模型,分析了1996-2010年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特征及空间配置差异,研究表明:①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经历了上升-波动-下降-平稳的过程,而优势度变化与之相反;②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表现出显著补给效应;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属于衰减性结构,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和采矿用地表现出显著挤出效应;③成都市下辖的4市、10区和6县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竞争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4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与空间配置差异是各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区位因素、资源禀赋、区域政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结构 时空尺度 信息熵模型 偏移-份额模型 成都市
原文传递
安徽六安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祥凤 丁美青 《安徽地质》 202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日益增多,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以六安市规划区为例,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敏感因子-模...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日益增多,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以六安市规划区为例,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为日后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专家打分-层次分析 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建设用地
下载PDF
基于潜力-约束模型的冀中南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4
11
作者 尹海伟 孔繁花 +3 位作者 罗震东 闫伟姣 孙常峰 许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74-2280,共7页
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基于GIS软件平台,采用区域综合实力与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对冀中南区域发展潜力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采用生态环境敏感性方法对研究区发展... 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基于GIS软件平台,采用区域综合实力与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对冀中南区域发展潜力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采用生态环境敏感性方法对研究区发展的生态约束进行定量评价,进而借鉴损益分析法,构建了由发展潜力和生态约束构成的潜力-约束模型,并通过相互作用判别矩阵,得到不同发展理念下的建设用地适宜性情景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实力与空间发展潜力均呈首位分布,且点轴发展模式明显;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空间规模具有重要影响.潜力-约束模型重新构建了区域用地发展适宜性的评判原则与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实现区域综合发展潜力的空间栅格化,获取研究区未来用地的发展趋势和空间布局,可以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区域"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力-约束模型 建设用地适宜性 情景分析 敏感性分析 冀中南
原文传递
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的空间失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台湾海峡西岸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钰 詹晨霄 +4 位作者 张鹏岩 孙东琪 马海涛 王振波 张浩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97-1510,共14页
建设用地剧烈扩张和城市人口快速聚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人地空间失调已成为城市和区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本文以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区为案例,采用基尼系数、空间指向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和离差系数模... 建设用地剧烈扩张和城市人口快速聚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人地空间失调已成为城市和区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本文以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区为案例,采用基尼系数、空间指向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和离差系数模型分析了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的空间失调和演化特征,使用OLS和GWR模型探讨了城市人地空间失调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人地空间分布失调的主要症结是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分布失衡、波动剧烈,并具有先扩大后缩小的动态特征;(2)城市人地空间格局失调的主导症结是建设用地向中心城市的聚集超前于城市人口聚集,表现为区域分异和空间极化特征,并伴随城市发展呈现"人口冒进-土地冒进-人地协调"的演化特征;(3)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土地城镇化水平、土地的经济效率和城市区位差异是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空间失调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关结论可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城市人口 空间失调 驱动机制 离差系数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 台湾海峡西岸地区
原文传递
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秀清 谢美辉 +3 位作者 肖泽干 涂小松 王彦 徐国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5-1525,共11页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人口转移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城镇化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江西省
原文传递
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4
14
作者 刘耀林 李纪伟 +1 位作者 侯贺平 刘艳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表征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土地城镇化率,并以人口城镇化率为基础结合城乡用地水平构建了其理想值,借助Logistic城镇化过程模型分析了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 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表征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土地城镇化率,并以人口城镇化率为基础结合城乡用地水平构建了其理想值,借助Logistic城镇化过程模型分析了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湖北省为例进行理论验证,根据理想值对各区县进行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并从社会经济和地理空间两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比重、人口城镇化率和地形条件是土地城镇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基于空间自相关性的热点分析表明,土地城镇化热点地区周围的土地城镇化率往往偏高。因此,可依据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地形条件等因素制定差别化的城乡用地政策,并借助空间分析手段识别重点监控区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人口城镇化 LOGISTIC模型 空间自相关 湖北省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的研究——基于286个不同规模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庄凯融 张金鹗 叶剑平 《价格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1,共4页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商品房价格呈现普遍而明显的上涨趋势。本文使用中国2003-2015年286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分析城市化对不同规模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商品房价格上涨的贡献明显,而人口...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商品房价格呈现普遍而明显的上涨趋势。本文使用中国2003-2015年286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分析城市化对不同规模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商品房价格上涨的贡献明显,而人口城市化的作用较之土地城市化更为显著;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亦有所不同,城市化对大城市的房价有着明显的推涨作用,而中小城市房价的上涨则主要来源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研究表明.城市发展中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与基础设施建设应集约化发展,土地城市化必须与人口城市化以及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商品房价格 从业人口 建设用地 面板数据 固定效应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