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肖家燕 庞继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93-200,共8页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境 人名隐喻 英译 《红楼梦》
下载PDF
《新中国》的人名隐喻与陆士谔的中国梦
2
作者 李宜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2,169,共6页
陆士谔在1910年发表了科幻小说《新中国》,设想四十年后的新中国司法独立、科技进步、道德复苏、军力强大、国家富强,成为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国必强、黄汉杰、金冠欧、周戎一、苏汉民、夏永昌等,都是推动中国... 陆士谔在1910年发表了科幻小说《新中国》,设想四十年后的新中国司法独立、科技进步、道德复苏、军力强大、国家富强,成为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国必强、黄汉杰、金冠欧、周戎一、苏汉民、夏永昌等,都是推动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的新中国的关键人物,其名字也都具有明显的隐喻意味,寄寓了陆士谔对古老中国在备受列强欺凌之后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人名隐喻 中国梦
下载PDF
《蛙》的人名隐喻——以“万心”和“万足”为例
3
作者 隋英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2-106,共5页
莫言小说《蛙》别出心裁,以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命名大部分人物。按照概念隐喻理论,对主要人物姓名"万心"和"万足"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万心"喻指人物承载万千种心思与心事,借此展示新中国六十多年波澜起... 莫言小说《蛙》别出心裁,以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命名大部分人物。按照概念隐喻理论,对主要人物姓名"万心"和"万足"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万心"喻指人物承载万千种心思与心事,借此展示新中国六十多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万足"喻指人物满足私欲、万事俱足的一生,从而刻画出一位自私、懦弱、实际、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运用人名隐喻描绘人物性格特质、暗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并寄托作者情感、构建小说主题。隐喻认知机制在人物命名上、在构思小说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名隐喻 万心 万足
下载PDF
好莱坞经典大片中英语常见人名隐喻研究——以“John”及其变体昵称词为例
4
作者 黄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年第15期165-166,共2页
John(约翰)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男名之一,这一名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及其变体昵称"Jack","Jake"和"Jonny"在当代多部好莱坞大片中作为主人公的名字频繁出现,承载着诸多文字下的深层含义。本文通过对这... John(约翰)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男名之一,这一名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及其变体昵称"Jack","Jake"和"Jonny"在当代多部好莱坞大片中作为主人公的名字频繁出现,承载着诸多文字下的深层含义。本文通过对这一常见主人公名字的深入解读,开启其背后的隐喻密码,剖析姓名在影片中的点题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性格、体会影片主旨,了解西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大片 人名隐喻 John JACK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人名隐喻”
5
《格言(校园版)》 2021年第21期12-13,共2页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独具匠心的曹雪芹大量使用了谐音来定名,有的是用鸟名,有的是用花名,有的是用珠宝玉器的名字。许多人物的名字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等等。
关键词 《红楼梦》 人名隐喻 人物的命运 人物性格特点 曹雪芹 讽刺 独具匠心 深意
下载PDF
人名隐喻的逻辑分析--《蛙》整本书阅读教学探微
6
作者 廖剑平 杨志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年第28期28-30,共3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工具。人名隐喻是《蛙》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在开展《蛙》整本书教学时,借助“逻辑映射”“由果溯因”“归纳总结”的逻辑分析方法,透过人名隐喻逻辑,对人名隐喻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及凸显艺术特色...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工具。人名隐喻是《蛙》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在开展《蛙》整本书教学时,借助“逻辑映射”“由果溯因”“归纳总结”的逻辑分析方法,透过人名隐喻逻辑,对人名隐喻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及凸显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作用展开分析,不失为一条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把握小说《蛙》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分析法 《蛙》 人名隐喻 整本书教学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红楼梦》中隐喻人名英译 被引量:3
7
作者 景杰 《海外英语》 2011年第9X期214-215,219,共3页
作家给人物命名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人物命名通常隐含深层寓意,红楼梦人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也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角度着手,以红楼梦中隐喻人名为审美客体,可以对原文中人名的美学价值和译本中... 作家给人物命名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人物命名通常隐含深层寓意,红楼梦人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也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角度着手,以红楼梦中隐喻人名为审美客体,可以对原文中人名的美学价值和译本中的美学信息加以分析。通过对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作一分类,并分析在还原原文美感方面的得失之处,可知在隐喻人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会原文美感并对其进行还原或补偿,才能在译文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韵味,达到神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隐喻人名 翻译美学
下载PDF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Use of Country Names in Economic News:A Corpus-Based Analysis
8
作者 Yongq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4期439-454,525,共17页
Personific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for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nation.However,empirical evidence of its pervasiveness in authentic language data is lacking.In a selfbuilt corpus of news report,t... Personific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for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nation.However,empirical evidence of its pervasiveness in authentic language data is lacking.In a selfbuilt corpus of news report,this study coded,categorized,and analyzed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use of two country names:China and Australia.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se of country names shows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the literal,through metonymy,to metaphor.A clear majority of the figurative use of national names in the corpus lies in the category of metonymy,and the fuzzy area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aphor.In contrast,metaphors only take up a minor proportion,and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metonymic link.By examining the mundane and seemingly literate use of country names,this study exemplifies that consistent patterns of conventional metonymy and metaphor are able to incur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ct.Thus,this study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on metonymy and metonymy-metaphor interaction in empirical studies on metaph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ry name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