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省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全生 郁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结合我国各省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以人均碳排放原则作为国家分配给各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的依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Eviews软件对人均收入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各省级区域的碳排放... 结合我国各省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以人均碳排放原则作为国家分配给各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的依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Eviews软件对人均收入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各省级区域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区域发展 人均收入 配额分配
下载PDF
中国人均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预测研究
2
作者 王国友 谭灵芝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1-85,共5页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即使《巴黎协议》获得通过,仍有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承担减排责任。已有减排分配方案也多是临时性的,尚有许多争议。为了能更好地完善后续减排分配方案,很多学者都对国家减排责任的分配...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即使《巴黎协议》获得通过,仍有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承担减排责任。已有减排分配方案也多是临时性的,尚有许多争议。为了能更好地完善后续减排分配方案,很多学者都对国家减排责任的分配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以下缺点:否认发达国家需要承担的历史减排责任或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的减排责任,因此不能提供更为公平的分配方案。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预测中国到2050年碳排放量,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基础,分析中国的碳排放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公平性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人均碳排放收敛研究
3
作者 柏玲 姜磊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6-44,共9页
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格局。Moran检验结果显示,省域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Moran指数的1997~2011年的动态趋势来看,这种空间自相关状态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因此,空... 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格局。Moran检验结果显示,省域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Moran指数的1997~2011年的动态趋势来看,这种空间自相关状态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因此,空间依赖性在进行碳排放收敛分析时不可忽略。利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收敛分析,结果发现,无明显的绝对σ收敛,但存在较为明显的绝对β收敛,强烈的条件β收敛。在控制空间固定效应和添加控制变量的模型中,通过空间面板滞后模型估计出的收敛系数最大,收敛速度最快。最后,提出若干缩小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收敛 空间效应 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城市示范区域人均碳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白一飞 张伟荣 +1 位作者 刘加平 于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42,84,共9页
为了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国家大力推进了生态、低碳示范区域的建设,然而这类示范区域的碳排放量数据几乎没有得到统计,这对进一步分析示范区域的低碳措施、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论文提出了一种预测城市示范区域人均... 为了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国家大力推进了生态、低碳示范区域的建设,然而这类示范区域的碳排放量数据几乎没有得到统计,这对进一步分析示范区域的低碳措施、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论文提出了一种预测城市示范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示范区域低碳综合发展情况超前于所在城市发展的事实以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科学理念,在此之上,利用城市的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预测城市示范区域的人均碳排放量。以18个国家级新区为例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预测出大多数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东部新区人均碳排放量分布于5~14吨CO_(2)/人的范围内,中部新区人均碳排放量大致范围为3~8吨CO_(2)/人,西部新区人均碳排放量在2~14吨CO_(2)/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区域 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人均碳排放
下载PDF
贵州省人均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5
作者 王丽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8年第5期6-6,10,共2页
为了研究贵州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碳排放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根据可量化因素: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水平和环境规章强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而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量和人... 为了研究贵州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碳排放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根据可量化因素: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水平和环境规章强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而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收入存在正向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工业化水平提高是导致贵州省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因素;环境规章强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均碳排放。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的内蒙古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
6
作者 刁璟璐 《现代营销(下)》 2015年第9期160-161,共2页
内蒙古是一个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煤耗型能源大省。我区能源消费总量庞大,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因此人均碳排放目前仍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近年来人均碳排放的增长速率更是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对于... 内蒙古是一个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煤耗型能源大省。我区能源消费总量庞大,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因此人均碳排放目前仍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近年来人均碳排放的增长速率更是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对于影响人均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碳排放的严峻形势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块的研究成果。之后引入了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这一模型,基于内蒙古2009-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量、人口、GDP等数据将人均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发展三方面因素。得出了三种因素各自的贡献值以及贡献率的大小,并讨论了它们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Divisia分解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刘姜 罗怀良 +1 位作者 孟险 袁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1期19-27,51,F0003,共11页
基于近16年来(2002—2017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县域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该区县域人均碳排放时空格局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碳排放总量和... 基于近16年来(2002—2017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县域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该区县域人均碳排放时空格局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年均增速为5.43%和4.68%。历经“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的发展阶段。(2)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聚集区位于成都市区县和重庆市主城区构成的“双核心”区域。(3)县域发展类型得到优化改善,低碳发展型县域占44.37%。(4)影响系数的大小排序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财政投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县域的首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对川渝交界的区县正向影响较大,财政投入对大部门地区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成渝经济圈 脱钩模型 GTWR模型
下载PDF
全球视角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碳排放效应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高爽 王少剑 莫惠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低碳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世界195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4个维度测度各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基于STIRPAT模型和EKC理论对比分析中... 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低碳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世界195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4个维度测度各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基于STIRPAT模型和EKC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及不同收入群体国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各国(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的提升最为明显,中国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则呈现出起步低、速度快的发展趋势。②世界各国(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正在稳步提升,综合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区域的发展阶段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收入国家(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由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主导的,而低收入国家(地区)城镇化的主导类型则是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从以城镇人口带动的“量”转变为协调发展的“质”,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③高收入、高城镇化和低收入国家(地区)综合城镇化与人均碳排放上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中低收入、中高城镇化和低城镇化国家(地区)存在“U型”曲线关系,目前中国还处于人均碳排放随着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上升的阶段,“倒U”曲线拐点还未出现,推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则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因此,未来中国需要协调城镇化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同时降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城镇化 人均碳排放 国际比较 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志建 王铮 孙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29,共6页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中度人均碳排放型;中度人均碳排放型地区也已跨入较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或者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2)考虑时空效应,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加强,且空间集聚呈连片分布的特征。(3)通过Moran's I指数对我国区域进行内生分组,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结果发现L-L地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其他地区收敛趋势并不明显;结论启示了在一个区域俱乐部内部,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将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Morang 1指数 空间俱乐部收敛 时空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ARDL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子坤 张浩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并以此制定低碳发展方向,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9—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碳... 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并以此制定低碳发展方向,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9—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强度和工业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反向调整机制。能源消费强度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业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能源消费 工业化 ARDL模型
下载PDF
中国人均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明许 黄少鹏 +1 位作者 孙娜 徐冠宇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1年第6期14-19,共6页
以1981—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数和GDP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这一时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发现:经济发展拉动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强度的降低抑制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的... 以1981—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数和GDP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这一时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发现:经济发展拉动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强度的降低抑制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的变化在研究期内先对人均能源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然后起抑制作用,其拐点出现在1997年,但研究期内贡献不显著。近年来,能源结构的贡献却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能源排放 经济发展 能源强度 能源结构 LMDI
下载PDF
人均碳排放和效益协调视角下的中国分省碳减排潜力数据集
12
作者 周迪 华诗润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4期356-363,463-470,共16页
在人均碳排放和效率协调基础上,计算区域碳减排潜力,对于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人均碳排放和效益协调视角下的中国分省碳减排潜力数据集》是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在人均碳排放和效率协调基础上,计算区域碳减排潜力,对于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人均碳排放和效益协调视角下的中国分省碳减排潜力数据集》是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国泰安金融数据库"中1997–2015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海南、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因数据不全,没有统计)的数据开发得到。研发的流程包括:首先,按照各省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将历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统一折算成1952年不变价的数值;然后,根据所设定的折旧率和基期资本存量,运用永续盘存法对历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得到资本存量数据;将1997–2015年各省名义GDP除以1952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得到以1952年为基期的实际GDP;根据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水泥的消耗量以及对应的碳排放系数折算得到各省碳排放总量,再除以年末总人口数计算得到人均碳排放量;利用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征碳排放强度;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基于Markov链框架测算人均碳排放和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以分析人均碳排放和效率原则在考察中国碳减排潜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的侧重点,进而在人均碳排放与效率协调的视角下重新测算出各省份的碳减排潜力,得到人均碳排放与效率协调视角下的中国分省碳减排潜力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1997–2015年中国29省资本存量;(2)1997–2015年中国29省以1952年为基期的实际GDP;(3)1997–2015年中国29省人均碳排放量;(4)1997–2015年中国29省碳排放强度;(5)1997–2015年中国29省碳排放效率(Super-SBM模型);(6)1997–2015年中国29省能源消费数据;(7)中国人均碳排放与效率的Markov转移概率结果;(8)不同时长下人均碳排放和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模型;(9)人均碳排放与效率的区域固化程度差异性检验;(10)人均碳排放与效率协调视角下中国分省碳减排潜力指数测算。数据集存储为.xlsx格式,由1个文件组成,数据量为134 KB。基于该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34卷第1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排潜力 人均碳排放 排放效率 中国 自然资源学报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刘占成 王安建 +1 位作者 于汶加 李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7-732,共6页
通过比较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测算结果,指出现有测算结果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按照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重新测算了中国各省及中部、东部、西部等主要区域的能源和水泥的碳排放量,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对1990至200... 通过比较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测算结果,指出现有测算结果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按照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重新测算了中国各省及中部、东部、西部等主要区域的能源和水泥的碳排放量,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对1990至2008年间不同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重要指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是东部地区排放总量和累计排放量最大,但西部地区排放总量及占全国的份额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着重指出西部地区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其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高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地区,如不尽快转变其发展模式,则会使未来的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排放 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下载PDF
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被引量:56
14
作者 刘扬 陈劭锋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30,共3页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尼茨曲线 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排放总量
下载PDF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郭士伊 刘文强 赵卫东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32,共11页
研究发达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剖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据此获得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经验启示。... 研究发达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剖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据此获得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经验启示。自1965年以来,通过产业转移、科技创新、服务业升级,发达国家普遍形成了“脱钩型”产业结构,即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产业结构,但同时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新问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等现实国情,研究建议积极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挥数字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潜力;坚决防止“制造业空心化”,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国内外产业转移,以此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并促进新发展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国际比较 脱钩
下载PDF
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GM(1,1)模型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5-70,共6页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2012年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利用GM(1,1)模型对吉林省2016-2018年人均碳排放...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2012年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利用GM(1,1)模型对吉林省2016-2018年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各相关影响因素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未来将会以更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为此,文章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强度几个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降低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人均碳排放 相关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GM(1 1)模型
下载PDF
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蕊 王铮 +1 位作者 邓吉祥 吴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7-432,共6页
气候保护需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实施碳减排政策前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需求进行核算,开发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以支持政府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在介绍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的经济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GIS的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系统的开发过... 气候保护需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实施碳减排政策前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需求进行核算,开发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以支持政府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在介绍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的经济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GIS的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系统的开发过程,给出了应用实例。基于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地计算和查询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未来的能源碳排放需求。基于GIS模块,通过模型用户可以对比不同区域的能源碳排放,并可方便地存储和输出。例如,以江苏省和山东省为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能源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都比江苏省大。模型设置不同的情景分析,给各地政府实施碳减排措施提供决策支持,如以天津市为例,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下对天津未来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此外,系统实现了面向国际谈判需求的多区域合成的碳排放需求估计,为国家参与气候谈判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对高度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在平稳增长趋势下,高度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高峰值和能源碳排放高峰值均出现在202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人均碳排放 系统开发
下载PDF
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志强 王宝山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9-101,共3页
文章通过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地计算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对山西1990年~2008年CO2排放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因素对山西人均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呈指数增长。相较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在碳减排方面的抑制作用在不断弱化,难... 文章通过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地计算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对山西1990年~2008年CO2排放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因素对山西人均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呈指数增长。相较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在碳减排方面的抑制作用在不断弱化,难以抵消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因此,山西亟需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增加其在碳减排上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素分解法 人均碳排放 能源结构 能源效率
下载PDF
中国东、中、西地区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维军 李宗锴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58,共8页
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总离差和平均差测度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然后基于地区分解和kaya恒等式的总离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差异的来... 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总离差和平均差测度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然后基于地区分解和kaya恒等式的总离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差异的来源和成因。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碳排放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部,主要成因是人均GDP,其次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西部人均GDP的贡献率初期较小但增长迅速。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中,除了要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针对不同地区应制定不同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差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空间差异kaya恒等式 离差分解
下载PDF
福建省的碳排放趋势与对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蕊 刘昌新 +1 位作者 熊文 王铮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1期15-25,共11页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量 排放 人均碳排放 森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