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
92
1
作者
梁建宇
孙建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6-336,共21页
对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人字形强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人字形回波系统的右半支的结构与一般的飑线系统类似,在系统成熟阶段地面存在明显的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尾流低压...
对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人字形强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人字形回波系统的右半支的结构与一般的飑线系统类似,在系统成熟阶段地面存在明显的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尾流低压等特征;人字形回波的左半支对应的地面风速比右半分支弱,且强对流区后部没有对应层状云、地面雷暴高压、冷池等;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主要由这个人字形系统的右半支造成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系统由线状转变为人字形系统的原因是由于气旋扰动的冷暖切变的作用,冷、暖切变上分别形成了有层状云和无层状云的飑线分支。系统的右半分支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对流区有比较强烈的下沉气流,系统的后部的中层入流可能会加强这个下沉气流。中层入流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熟阶段垂直于飑线系统主要有三股气流,包括从飑线前部向后的入流和中层从后部到前部的入流,以及前部的低层入流到高层的出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面大风
人字形回波
中层入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
92
1
作者
梁建宇
孙建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6-336,共2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5032
中国气象局公益类行业专项GYHY2009060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10CB951804
文摘
对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人字形强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人字形回波系统的右半支的结构与一般的飑线系统类似,在系统成熟阶段地面存在明显的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尾流低压等特征;人字形回波的左半支对应的地面风速比右半分支弱,且强对流区后部没有对应层状云、地面雷暴高压、冷池等;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主要由这个人字形系统的右半支造成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系统由线状转变为人字形系统的原因是由于气旋扰动的冷暖切变的作用,冷、暖切变上分别形成了有层状云和无层状云的飑线分支。系统的右半分支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对流区有比较强烈的下沉气流,系统的后部的中层入流可能会加强这个下沉气流。中层入流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熟阶段垂直于飑线系统主要有三股气流,包括从飑线前部向后的入流和中层从后部到前部的入流,以及前部的低层入流到高层的出流。
关键词
飑线
地面大风
人字形回波
中层入流
Keywords
squall line surface high wind occlusion type rear inflow in the middle layer
分类号
P4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梁建宇
孙建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9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