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BF-BP神经网络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彭义春 张捷 +1 位作者 卢伟杰 陈佐瓒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2年第1期28-34,40,共8页
为了有效解决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中,评价指标权重难以科学确定、评价结果精度低等问题。以东莞市为例,构建了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4要素11个指标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体系;综合利用BP算法良好的泛化性能和RBF算法学习收敛... 为了有效解决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中,评价指标权重难以科学确定、评价结果精度低等问题。以东莞市为例,构建了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4要素11个指标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体系;综合利用BP算法良好的泛化性能和RBF算法学习收敛速度快,以及克服局部极小值问题等优点,建立RBF-BP神经网络模型,用以求出评价单元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将训练结果进一步分析和处理求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将权重应用于人居环境指数(HEI)评价模型,完成了东莞市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并将适宜性划分了六个等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其实际人居状况大致吻合;同时也说明了此模型收率速度高、学习速度快、拟合精度较高和泛化能力更强,能较准确、科学地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F-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评价 人居环境指数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莉 任志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8-133,共6页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人居环境指数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 被引量:36
3
作者 封志明 李文君 +1 位作者 李鹏 肖池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59-1372,共14页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当前有关其最佳评价窗口、及其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研究,进而影响该指标对区域地形起伏的有效表征。客观认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有助于促进其国...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当前有关其最佳评价窗口、及其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研究,进而影响该指标对区域地形起伏的有效表征。客观认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有助于促进其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区域绿色发展。以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30 m)地形数据(V2)为基础,本文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评价的最佳分析窗口,基于地形起伏度模型(RDLS)研制了青藏高原首套30 m地形起伏度专题图,据此分析了地形起伏度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并界定了地形起伏度对区域地形起伏状况的有效表征。主要结果/结论包括:①基于GDEM的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评价最佳窗口为41×41个像元的矩形邻域,对应面积约为1.51 km2,均值变点分析表明区域地形起伏度评价最佳窗口有其唯一性。②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均值约为5.06,超3/5区域地形起伏度介于4.5~5.7之间;整体上,青藏高原地形起伏程度由其东北部向西南部、西部递增,仅在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以及河湟谷地出现低起伏地貌特征。且地表起伏在不同纬度剖面变化较为一致(沿山脉走向),但不同经度剖面起伏层次错落(横切山脉走向)。③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形起伏度分别对应不同平均海拔、不同相对高差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经纬向剖面分析表明,该区由东部的低山稳步爬升,山体经历骤然爬升(即地表起伏特征剧烈)后形成以极高山为主的有序错落起伏(喜马拉雅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窗口分析 地形起伏度 地理意义 剖面特征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