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转型 被引量:8
1
作者 邹广胜 刘雅典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3,共7页
遵循符号主义或逻辑主义研发路径的第一代人工智能与情感没有直接关联,而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当今遵循联结主义路径、模拟人脑神经元系统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则与情感有直接关联,正在快速、全方位向各门类艺术生产领域渗透,并使“人类共... 遵循符号主义或逻辑主义研发路径的第一代人工智能与情感没有直接关联,而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当今遵循联结主义路径、模拟人脑神经元系统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则与情感有直接关联,正在快速、全方位向各门类艺术生产领域渗透,并使“人类共情”走向“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重大转型。审美移情说揭示人可以把情感移入外界物上,这为人与人工智能机器所自动创作的文艺作品物产生共情,提供了基本依据;与移情相关的“内模仿”“机械的解释”“人格化的解释”等理论,对于探讨与人工共情相关的人工神经元网络以及机器是否具有情感等有重要启示。超越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作品无法使人产生共情和获得美感等似是而非的认知,摒弃现代美学对文艺的机器生产方式的本能抵触情绪,推动审美心理范式转型,文艺美学及其相关思想资源将会在人工智能文艺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进一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共情 神经元系统 人工智能 审美心理
下载PDF
何为人工共情?--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本体的哲学凝思
2
作者 陈多闻 汪姿君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9-63,共5页
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前沿趋势之一,最早出现在科幻作品中,而后转化为一种现实技术,成为社会机器人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形成了外部、内部和情感循环三种基本研究进路。从应该之维来看,人工共情是对其对象实... 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前沿趋势之一,最早出现在科幻作品中,而后转化为一种现实技术,成为社会机器人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形成了外部、内部和情感循环三种基本研究进路。从应该之维来看,人工共情是对其对象实施审美体验、道德回馈和情感满足的共情给予技术;从事实之维来看,人工共情是信息技术介入人类本质力量的生动观照。由此,人工共情本体可以澄明为共情给予和人的信息化技术生存的统一,这不仅有力反驳了人工共情否定论,也能为人工共情技术奠定合法性根基,推动人机交互和人机共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共情 历史发展 本体 人工共情否定论
原文传递
人工共情何以可能?——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赜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多闻 汪姿君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99,共7页
莫拉维克悖论对AI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假设发起反叛,这使“人工共情何以可能”成为人工共情建构中需要回应的首要理论问题。文章重启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理论研究——“四因说”,从四个方面对人工共情的形成原因展开分析并... 莫拉维克悖论对AI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假设发起反叛,这使“人工共情何以可能”成为人工共情建构中需要回应的首要理论问题。文章重启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理论研究——“四因说”,从四个方面对人工共情的形成原因展开分析并发现:物理身体、人类共情、创制活动和人性需求能分别为人工共情提供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它们以招致的方式共同聚合。由此,人工共情达乎显露,成为具体的存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共情 形成原因 四因说 莫拉维克悖论
原文传递
学术情感学视域下的情感智能结构——基于语言教学中神经认知知识与情感—表情模型的整合研究
4
作者 I.S.Karabulatova M.Talanov +1 位作者 J.Vallverdú 宋雪坤(译)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0,共9页
学术情感学作为情感学(即情感科学)的应用分支,是将情感—情绪神经建模应用于教学过程。本研究首次深入阐释该学科内涵,并着重论述在自然和人工智能言语行为情感特征分析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鉴于当前对交际中的情感评估以及行为矩阵中... 学术情感学作为情感学(即情感科学)的应用分支,是将情感—情绪神经建模应用于教学过程。本研究首次深入阐释该学科内涵,并着重论述在自然和人工智能言语行为情感特征分析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鉴于当前对交际中的情感评估以及行为矩阵中的情绪评估缺乏有效的离散方法,本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情感智能及其相应的情感人工智能分级结构,涵盖了总体情感智能、情绪生成智能和情感处理智能。基于仿生概念,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智能助手”模型——数字讲师,该模型能够赋予教育智能系统情感处理能力,并进一步创建类似于人类的情感人工智能系统。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依托人类大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机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神经调节模型,开发深层神经认知构建工具,并通过生物启发的神经调节架构,为创建具有心理情感状态的计算系统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感学 神经认知科学 感智能 人工智能 感模型 AI讲师
下载PDF
人机融合智能的自我意识与交互主体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春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融合智能 自我意识 交互主体性 人工共情 人机互动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