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人工控制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清平 石屹崴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体动、舌后坠、术后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与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总用量T组明显大于M组(P<0.05),T组麻醉效果优于M组(P<0.05)。丙泊酚诱导后血压下降程度M组大于T组(P<0.05),术中出现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例数M组多于T组(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优于丙泊酚人工控制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丙泊酚 靶控输注 人工控制输注
下载PDF
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人工控制输注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良道 邓智连 +4 位作者 李卫 宋劼 张冰 王庆明 钟彦志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3年第6期20-22,共3页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 (TCI)和人工控制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对血流动力学、糖代谢的改变。方法 :5 2例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和人工控制输注 (R)组 ,每组 2 6例。T组靶控输注丙泊酚 ,靶...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 (TCI)和人工控制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对血流动力学、糖代谢的改变。方法 :5 2例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和人工控制输注 (R)组 ,每组 2 6例。T组靶控输注丙泊酚 ,靶浓度设定为 4 μg/ml,诱导和维持连续输注 ;R组泵注 1%丙泊酚 ,负荷剂量 2mg/kg ,再以 6mg/kg·h-1连续输注。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BIS和血糖值。结果 :与基础值对比 ,诱导后行气管插管 ,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波动不明显 ,CO2 气腹时有显著上升 (P <0 .0 5 )。T组可较快恢复正常 ,R组需加大丙泊酚的输注量 ,但心率呈进行性减慢 ,大多需注射阿托品治疗 ,与T组比较呈显著差异 (P <0 .0 5 )。血糖在气管插管、手术及CO2 气腹后逐渐上升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人工控制输注 丙泊酚 静脉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异丙酚人工模拟靶控输注麻醉
3
作者 程周军 贾志勇 +1 位作者 田旻 赵嘉训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356-358,共3页
目的观察用人工控制输注(MCI)来模拟靶控输注(TCI)是否能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方法25例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全麻病人,设定初始诱导剂量为1 mg·kg-1,插管后调定异丙酚恒输注速率12~15 ml·h-1,输注15~20 min后,下调输注速率为8~1... 目的观察用人工控制输注(MCI)来模拟靶控输注(TCI)是否能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方法25例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全麻病人,设定初始诱导剂量为1 mg·kg-1,插管后调定异丙酚恒输注速率12~15 ml·h-1,输注15~20 min后,下调输注速率为8~12 ml·h-1,术毕前15 min输注速率再减至6~8 ml·h-1.结果诱导后3 min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对稳定,20 min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下降.结论MCI避免了TCI在诱导后3 min血流动力学改变,但在输注20 min后和术毕前15 min下调输注速率,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控制输注 靶控输注 异丙酚 输注速率
下载PDF
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程平瑞 徐世元 +3 位作者 江伟航 董静毅 黄雁 梁健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834-835,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96例ASAⅠ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年龄23~46岁,体重46~73kg,随机分成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48例。两...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96例ASAⅠ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年龄23~46岁,体重46~73kg,随机分成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48例。两组均在颈丛神经阻滞后采用人工控制或TCI输注雷米芬太尼。I组雷米芬太尼以0.12μg·kg-1·min-1速度输注,3min后改为0.05μg·kg-1·min-1,术中以0.01μg·kg-1·min-1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μg·kg-1·min-1;Ⅱ组以血浆靶浓度为2ng/ml输注,术中以0.1ng/ml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ng/m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分离峡部或腺体上极时(T2)、切除腺体时(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观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I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间各时点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点OAA/S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人工控制输注 靶控输注 甲状腺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