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大内镜结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避免误诊进展期小胃癌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熊秋棠 陈星 +3 位作者 张娅 卢俊会 马瑞军 汪嵘 《胃肠病学》 2016年第12期765-766,共2页
病例:患者男,58岁,因"腹胀,饭后恶心,纳差1月"于2015年3月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饭后恶心,纳差,无呕吐,无发热、头晕,无心慌、气短,无腹痛、腹泻,无呕血、黑便等症状。遂收入院治疗。
关键词 放大内镜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 胃肿瘤 诊断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及白光模式诊断食管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麦文杰 吉凯 +3 位作者 苏林杰 李赛英 吴强勇 林帝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10期1180-1183,共4页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电子染色(FICE)和白光模式诊断食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亚市人民医院70例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FICE和白光模式检查,记录两种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食管病变性...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电子染色(FICE)和白光模式诊断食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亚市人民医院70例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FICE和白光模式检查,记录两种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食管病变性质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食管炎症8例,食管轻度异型增生6例,食管中度异型增生5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10例,食管癌41例。白光模式与病理活检一致性较好(kappa=0.602,P=0.000)。FICE内镜模式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满意(kappa=0.813,P=0.000)。FICE内镜模式诊断食管癌的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93.10%,高于白光模式的90.00%、82.35%。结论 FICE模式检测食管病变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满意,FICE诊断食管癌的准确性优于白光模式,有助于鉴别食管黏膜的微小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 白光模式 食管病变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在声带白斑及食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瑞军 汪嵘 +1 位作者 陈星 张浩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6-660,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FICE)在声带白斑及食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常规电子喉镜检查疑诊声带白斑的50例患者,利用FICE行声带与食管的精细检查,评估FICE对声带白斑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患者常...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FICE)在声带白斑及食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常规电子喉镜检查疑诊声带白斑的50例患者,利用FICE行声带与食管的精细检查,评估FICE对声带白斑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患者常规喉镜检查发现病变50处,FICE发现病变52处。F1CE模式与白光模式对声带病变表面毛细血管形态评分和病变边界清晰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声带病变性质的诊断,FICE放大内镜模式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于白光模式[89.4%(42/47)比68.1%(32/47),P:0.01]。50例可疑声带白斑患者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者31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3个月后复查,声带白斑减轻16例,消失13例,无明显变化者2例。结论FICE在声带白斑病变的诊断方面,较常规电子喉镜及普通白光胃镜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诊断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 声带白斑 食管疾病
原文传递
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周以瑞 李玉明 +3 位作者 钱丽佳 谢玮 葛熙 曹兴建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67-67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比值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以及联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全部患者行胃蛋白酶原普查,如发现异常,即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胃... 目的:探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比值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以及联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全部患者行胃蛋白酶原普查,如发现异常,即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胃镜下发现可疑病变者(如溃疡、胃癌、息肉等)再以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靶向活检,最后明确病变。正常对照组85例。根据组织病理学及胃镜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即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05例、慢性胃炎伴瘤变组33例、胃良性溃疡组53例、早期胃癌组48例、进展期胃癌组90例。确定胃良性病变的PGⅠ及PGⅡ、PGⅠ/PGⅡ比值参考值范围,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比较慢性胃炎与胃癌,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胃癌术前术后PGⅠ及PGⅡ、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胃良性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比对照组升高,PGⅠ/PGⅡ比值降低(P<0.05)。慢性胃炎组比对照组PGⅠ下降,PGⅡ升高,PGⅠ/PGⅡ比值降低。胃癌患者血清PGⅠ及PGⅠ/PGⅡ比值较慢性胃炎组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组相比PGⅠ及PGⅠ/PGⅡ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手术后PGⅠ及PGⅡ值均降低,PGⅠ/PGⅡ比值升高(P<0.05)。血清PGⅠ、PGⅡ检测结合FICE放大胃镜技术对早期胃癌早诊率达80%。结论: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G可作为大规模人群胃癌的普查手段,无创,便于推广;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 上皮瘤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