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极人工电极耳蜗摄影的探讨
1
作者 聂世琨 朱俭 郑美章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5期21-21,共1页
资料与方法 对30例人工电极耳蜗置入的患者复查,采用耳蜗后前位。(也叫改良斯氏位或反斯氏位)摄影,对不配合的患者可取前后位摄影^[1],耳蜗后前后摄影其要点为放大摄影,使用小焦点、小照射野投照,上三点(前额、颧骨、鼻尖)紧贴台... 资料与方法 对30例人工电极耳蜗置入的患者复查,采用耳蜗后前位。(也叫改良斯氏位或反斯氏位)摄影,对不配合的患者可取前后位摄影^[1],耳蜗后前后摄影其要点为放大摄影,使用小焦点、小照射野投照,上三点(前额、颧骨、鼻尖)紧贴台面,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45—52度,听眶线垂直于床面,使被检侧颞骨岩部长轴平行台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摄影 人工电极耳蜗置入 投照方法 X线中心
原文传递
共同腔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魏兴梅 王杰 李永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20-424,共5页
共同腔畸形(commoncavity deformity,CCD)是由于听囊在胚胎第4周发育停滞所致的严重内耳畸形,占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5%。仅次于Modini畸形(约占15%);其病理表现为耳蜗和前庭形成一个共腔、蜗轴未发育,伴或不伴半规管畸形... 共同腔畸形(commoncavity deformity,CCD)是由于听囊在胚胎第4周发育停滞所致的严重内耳畸形,占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5%。仅次于Modini畸形(约占15%);其病理表现为耳蜗和前庭形成一个共腔、蜗轴未发育,伴或不伴半规管畸形;其临床表现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需要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提高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腔畸形 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电极 螺旋神经节细胞 言语效果
下载PDF
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点蚀敏感性及点蚀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3
作者 席文强 孙冲 +2 位作者 樊学华 林学强 孙建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8-88,102,共12页
目的探明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和点蚀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动电位极化(CPP)、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S)等测试方法,研究Cl-环境、CO_(2)-Cl-环境和H_(2)S-Cl-环境中镍基合金028的钝化膜性能。通过制... 目的探明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和点蚀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动电位极化(CPP)、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S)等测试方法,研究Cl-环境、CO_(2)-Cl-环境和H_(2)S-Cl-环境中镍基合金028的钝化膜性能。通过制备一维人工凹坑电极模拟点蚀坑的稳态生长,采用向负向电位扫描法,研究镍基合金028在局部点蚀环境中的金属溶解动力学,明确CO_(2)和H_(2)S对点蚀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CO_(2)和H_(2)S都会使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变差,而H_(2)S的影响更为显著,具体表现为:在H_(2)S-Cl-环境中具有更高的钝化电流密度jp、更低的点蚀电位Eb和再钝化电位Erp。H_(2)S-Cl-环境中的钝化膜电阻Rf、电荷转移电阻Rt和钝化膜厚度均低于CO_(2)-Cl-环境中的,此外,钝化膜在H_(2)S-Cl-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点缺陷密度。在最大点蚀坑溶解电流密度jdiss,max相同的条件下,H_(2)S-Cl-环境中点蚀稳态生长所需的驱动力Emax明显低于CO_(2)-Cl-环境中的;在相同Emax下,H_(2)S-Cl-环境中的jdiss,max高于CO_(2)-Cl-环境中的。结论CO_(2)和H_(2)S通过增加钝化膜溶解速率、降低钝化膜电阻和增加点缺陷密度,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镍基合金028的点蚀敏感性,而H_(2)S更容易造成钝化膜损伤。在点蚀稳态生长阶段,镍基合金028点蚀的稳态生长遵循塔菲尔规律,相比于CO_(2),H_(2)S更容易促进点蚀从亚稳态向稳态发展,并且在H_(2)S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点蚀生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CO_(2) H_(2)S 点蚀敏感性 一维人工凹坑电极 点蚀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心脏起搏系统更换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孟锦 曲海波 +1 位作者 陈晓明 李占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2期203-204,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方法,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68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68例72人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6~92岁,平均(69.0±9...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方法,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68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68例72人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6~92岁,平均(69.0±9.5)岁。其中64例更换1次,4例更换2次。在所有68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中,起搏器电池耗竭6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55例次,提前耗竭5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2例;起搏器电重设因未发现而重新植入新的脉冲发生器2例;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在98条电极中,保留电极86条,占87.7%,更换电极12条,更换原因,起搏器阈值升高5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2条;电极脱位,更换电极3条;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分离不开,改到对侧重新植入新电极1条;囊袋破溃而重新在对侧植入1条。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更换电极的主要原因为起搏阈值升高。术前程控电极参数对决定更换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电极 更换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心内膜下起搏对同一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薛国华 金军 谷云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左束支区域和右室心内膜下)心肌起搏对同一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永久起搏器更换同时行心室电极重置术,其中筛选心室...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左束支区域和右室心内膜下)心肌起搏对同一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永久起搏器更换同时行心室电极重置术,其中筛选心室起搏比例≥40%,且重置心室电极时选用3830电极锚定于左束支区域并成功完成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患者22例纳入研究。观察患者入院时、3830电极置入后1周血清NT-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3830电极起搏、感知参数理想,术中阴极夺获阈值均<1.2 V/0.42 ms,且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原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113.14±9.65)ms vs.(137.9±10.1)ms,原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111.33±11.02)ms vs.(145.2±9.7)ms,P<0.01;原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46.2±40.9)pg/ml vs.(482.3±289.0)pg/ml,P<0.05。术中未发生因静脉穿刺损伤原心房电极情况,无气胸、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其可同步心脏电活动,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电极 脑钠肽 左束支区域
下载PDF
希浦系统起搏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天平 史晓俊 +3 位作者 张恒 卢冬雨 王洪巨 胡司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搏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5-8月在本院诊治的19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若3830电极标记到希氏束电位并能稳定起搏者行希氏束起搏(His组,希氏束...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搏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5-8月在本院诊治的19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若3830电极标记到希氏束电位并能稳定起搏者行希氏束起搏(His组,希氏束组),若失败,3830电极若能拧过室间隔到达左室内膜下并能稳定起搏,起搏心电图呈右束支图形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B组,左束支组),若3830电极不能拧过间隔部到达左室内膜面,起搏心电图呈左束支图形者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组,间隔组)。采用起搏系统分析仪测量植入即刻、3月的起搏阈值、振幅和阻抗等参数,观察起搏电极导线有无移位等并发症。结果本研究中19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了永久心脏起搏器,9例完成希氏束(旁)起搏,6例完成左束支(旁)起搏,希浦系统植入成功率78.9%。植入即刻和3个月测试程控参数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截止随访期末未出现心肌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采用希浦系统起搏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术后起搏参数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心脏起搏器 人工假体和植入物电极
下载PDF
Corrosion behavior of 907 steel under thin electrolyte layers of artificial seawater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慧萍 丁少春 +3 位作者 朱娟 张昭 张鉴清 曹楚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06-814,共9页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907 steel under thin electrolyte layer(TEL)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cathodic polarization curve measurement,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907 steel under thin electrolyte layer(TEL)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cathodic polarization curve measurement,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hodic diffusion current density presents the variation trend of initial increase and subsequent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EL thickness, and the maximum deposits at 58 μm. The cotangent-hyperbolic impedance(O) is rationally first introduced to study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the reactants through the corrosion products layer with many permeable holes. The initial corrosion rate of 907 steel under different TEL thickness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TEL thickness except that of 104 μm,whereas the corrosion rate after long time corrosion can be ranked as 104 μm﹥402 μm﹥198 μm﹥301 μm﹥bulk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7 steel atmospheric corrosion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pola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