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研究
1
作者 陈佳炜 蔡毅峰 +1 位作者 章志坚 翁冬锐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1期9-12,共4页
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 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n=25)和PE组(n=25)。观察两组疗效、肝功能、血常规指标与凝血功能。结果DPMAS+PE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PE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低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PE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MAS+PE可有效提高在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中的疗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剂量血浆置换 衰竭 胆红素 疗效
下载PDF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邹波 朱龙川 +2 位作者 甘达凯 张鑫垚 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慢加急性衰竭 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的比较
3
作者 李丽 薛婷 +3 位作者 卢斌 燕宪亮 许铁 叶英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全量血浆置换(PE)对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33例。按患者在...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全量血浆置换(PE)对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33例。按患者在院期间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70例,采用DPMAS治疗;B组63例,采用全量血浆置换。使用倾向性匹配方法,按照1:1比例匹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际配对每组各5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vs.74.00%)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前白蛋白(PA)、甲胎蛋白(AFP)、PA/TB值均高于治疗前,总胆红素(TBIL)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各项肝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血清炎症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全量血浆置换相比,采用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其相当,均能明显降低TBIL、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血清炎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 胆红素血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CRP、IL-6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陶志强 周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6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0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A...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0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ACLF住院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LPE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DPMAS联合LPE治疗,疗程均为2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炎症因子(CRP、IL-6)、Th1/Th2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ALT、AST、TBIL、CRP、IL-6、IFN-γ、TNF-α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2周后,两组IL-10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CLF患者,采取DPMAS联合LPE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 功能 炎症因子 Th1/Th2型细胞因子
下载PDF
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严重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刘绘青 曲艳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24-0027,共4页
分析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在严重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严重肝衰竭患者进行选择,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出8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的是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方法,观察组40例... 分析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在严重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严重肝衰竭患者进行选择,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出8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的是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方法,观察组40例患者则是使用小剂量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在不同治疗方案中,对比两组生化指标以及其他指标、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在对比中可显著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可发现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应用联合治疗(小剂量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措施,可有效将严重肝衰竭患者病症进行抑制,改善生化指标,将症状进行控制,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可将该种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胆红素吸附 小剂量血浆置换 严重衰竭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疗效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代梅 刘霞 +6 位作者 陈宗倩 赵菲 王章琴 刘康彦 杨平 罗亚文 申友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好地清除TBil、ALT、AST。2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TBil分别为(388.37±180.26)μmol/L vs.(382.37±151.39)μmol/L、(296.22±137.81)μmol/Lvs.(310.76±113.57)μmol/L、(244.63±143.40)μmol/Lvs.(293.91±149.7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第1次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治疗节点比较,TBil、血小板、Glb、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次PE+DPMAS治疗模式更能有效吸附和降低肝衰竭患者体内的胆红素和转氨酶,且对凝血功能、白蛋白影响小,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 胆红素血症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临床疗效分析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7
作者 吕欣原 刘莉华 +4 位作者 马胜银 黄启功 谭娟 高军 宫峰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86-90,共5页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计算4周有效率、12周生存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3.0(MELD3.0)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RBC、PLT、Hb、TBil、DBil、TBA、ALB、MELD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TBil、D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相比,DPMAS+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更低,DPMAS组与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PE组相比,DPMAS组治疗后ALB更低,DPMAS+PE组与PE组治疗后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PE组治疗后PTA均高于治疗前,PT及IN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比较,PE组治疗后PTA更高,PT及I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组治疗后PTA低于治疗前(P<0.05),PT及INR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PT、INR、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两两对比,治疗后PT、INR、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治疗后4周有效率DPMAS+PE组更高,MELD 3.0评分DPMAS+PE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12周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MAS+PE、DPMAS、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但DPMAS+PE更具优势,短期疗效及预后更好;三种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作用相当,DPMAS+PE和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但PE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 非生物型人工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3~4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
8
作者 周小红 杨景 袁明娟 《肝脏》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估血浆置换(PE)和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治疗3~4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接诊的64例3~4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E联合DPMAS治疗32例,单纯药物治疗32例... 目的评估血浆置换(PE)和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治疗3~4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接诊的64例3~4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E联合DPMAS治疗32例,单纯药物治疗32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TBil、ALT、AST、凝血功能指标(PT)的变化,并对不良临床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结果PE联合DPMAS组的总有效率为87.5%(28/32),比单纯药物组的65.6%(21/32)明显提高。PE联合DPMAS组在降低胆红素和提高凝血功能(P值分别为0.017和0.025)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而两组治疗后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7和0.10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3~4级药物性肝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衰竭 人工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药物性损伤
下载PDF
新型人工肝组合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 被引量:27
9
作者 危敏 彭虹 +2 位作者 熊庭婷 杜执婵 罗新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235-2240,共6页
背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不仅能特异性吸附胆红素和胆汁酸,还可以清除体内毒素、炎症递质、细胞因子,在缺乏血浆或血浆不足的情况下,可有效清除有害物质,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肝脏再生、肝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 背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不仅能特异性吸附胆红素和胆汁酸,还可以清除体内毒素、炎症递质、细胞因子,在缺乏血浆或血浆不足的情况下,可有效清除有害物质,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肝脏再生、肝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目的:对比新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血浆置换组单纯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量为2 500-3 000 mL;联合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量为1 000-1 500 mL。均于治疗3次后评估临床效果及肝功能,并观察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5),但治疗前后联合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联合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血浆置换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显著高于血浆置换组(P <0.05);②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83%)显著高于血浆置换组(63%)(P <0.05);③联合组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寒战、低血压各1例;血浆置换组未出现不良反应;④结果提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与单纯血浆置换均可以显著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且不良反应少。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与血浆置换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更具优势,同时可以减少血浆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物型人工 阴离子树脂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功能衰竭 胆红素 血清白蛋白 谷丙转氨酶 前瞻性临床研究 急性 人工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联合治疗重症肝炎后患者肝功能及HBV-DNA水平变化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云 戚应杰 +1 位作者 岳莉 姚有余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5期643-644,647,共3页
目的探究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联合治疗对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负荷量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探究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联合治疗对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负荷量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护肝、肝细胞再生、充足休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胆红素吸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清蛋白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肝炎患者联合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浆置换 重症 胆红素吸附
下载PDF
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建英 陈泠忻 +3 位作者 杨蕊西 阮军 刘茗心 寇国先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对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住院的重症乙肝行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硬化...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对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住院的重症乙肝行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硬化组68例,非肝硬化组52例.收集患者行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比较重症乙肝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及下降率的差异.结果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后患者ALT、AST、ALP、LDH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LT(U/L):138.8±26.2比993.4±185.2,AST(U/L):121.7±119.9比798.7±226.8,ALP(U/L):129.7±8.1比178.9±14.1,LDH(μmol/L·s^-1·L^-1):4.50±0.32比8.15±1.75,均P<0.05〕;PT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43.2±25.6)%比(30.0±16.1)%,P<0.05〕.治疗后非肝硬化组患者ALP、TBil、TBA下降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ALP:34.20%比17.80%,TBil:39.10%比18.10%,TBA:30.70%比5.00%,P<0.05),PTA升高率也明显高于肝硬化组(52.50%比25.10%,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乙肝特别是早期非肝硬化患者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血浆胆红素吸附 重症乙型病毒性 硬化 丙氨酸转氨酶 胆红素
下载PDF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12
作者 周生晶 曹秀廷 赵成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65-0168,共4页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较治疗前,患者ALT、AST、GGT、TBIL、D...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较治疗前,患者ALT、AST、GGT、TBIL、DBIL、IBIL、TBA、HN3下降明显(P<0.05),TP、ALB、CRP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指标、外周血细胞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对急性肝衰竭患者予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调节血清胆红素水平,保证患者体征稳定,提高生存率,且该治疗技术还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血细胞、电解质、凝血功能、肾功能不会造成损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淤胆型戊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德强 丁德平 +1 位作者 张银华 陈悦 《肝脏》 2015年第11期866-868,共3页
目的探讨淤胆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4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78例为对照组,仅接受一般内科治疗,另外36例在一般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淤胆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4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78例为对照组,仅接受一般内科治疗,另外36例在一般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等指标,分析两组的症状缓解情况及预后、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花费等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均明显下降,总胆红素下降幅度为25.5%-44.1%,平均下降幅度为31.1%±8.6%;治疗组症状缓解快,平均住院日为14.2±6.3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总花费为2.26±0.84万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能有效降低淤胆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胆红素、胆汁酸水平,降低平均住院日,而住院总花费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胆红素吸附 戊型病毒性 淤胆型 疗效
下载PDF
改良预冲法在个体化抗凝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桂凤 钟美容 +1 位作者 杨丽岚 刘旭东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260-1262,126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预冲法在个体化抗凝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均行个体化抗凝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预冲法,观察组则进行改良预... 目的探讨改良预冲法在个体化抗凝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均行个体化抗凝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预冲法,观察组则进行改良预冲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体外循环通路的凝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的指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通路的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改良预冲法在个体化抗凝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中应用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凝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人工支持治疗 素抗凝 改良式预冲法
下载PDF
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峪 刘懿禾 +2 位作者 于立新 冯宝兰 沈中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评价血浆胆红素吸附(BSA)治疗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肝移植术前至术后1月)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治疗标准的重症肝病患者15例实施BS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测定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氨、乳酸、血气分析... 目的:评价血浆胆红素吸附(BSA)治疗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肝移植术前至术后1月)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治疗标准的重症肝病患者15例实施BS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测定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氨、乳酸、血气分析;并与本中心既往接受常规治疗的108例重症肝病患者等待肝移植手术时间比较。结果:15位患者进行62次BSA治疗,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为(699.34±134.27)μmol/Lvs(453.28±105.85)μmol/L(P<0.05),胆汁酸值为(308.41±71.24)μmol/Lvs(168.27±58.69)μmol/L(P<0.05);与本中心既往接受常规治疗的108例重症肝病患者等待肝移植手术时间比较分别为13.5dvs7.8d(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征的重症肝病患者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BS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血源紧张和供体资源日益短缺的条件下,BSA治疗能够成为肝移植手术的过渡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 移植 围手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媛 朱雨亭 +1 位作者 许艳艳 符国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80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行DPMAS治疗)与对照组... 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80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行DPMAS治疗)与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生化指标[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与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和不良反应(皮疹、瘙痒、口唇麻木)发生率。结果治疗3 d后,两组患者APPT、PT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PPT、PT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蛋白、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研究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反弹率分别为(339.92±27.51)μmol/L、(18.02±6.41)%,明显低于对照组[(381.85±39.79)μmol/L、(30.63±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进一步降低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及反弹率,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与肝衰竭毒素的清除,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 胆红素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下载PDF
63例重症肝炎人工肝血浆吸附术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鑫 党元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6期196-197,共2页
目的对采用人工肝血浆吸附术对患有重症肝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体会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3例患有重症肝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采用人工肝血浆吸附术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对该类... 目的对采用人工肝血浆吸附术对患有重症肝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体会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3例患有重症肝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采用人工肝血浆吸附术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对该类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后,所有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均在预计的时间内结束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对接受人工肝血浆吸附术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浆吸附 重症 护理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代梅 申友书 +3 位作者 赵菲 肖乐尧 杨平 罗亚文 《肝脏》 2023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比较单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联合双重血浆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人工肝治疗模式对慢性肝病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月—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8例终末期肝... 目的比较单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联合双重血浆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人工肝治疗模式对慢性肝病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月—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8例终末期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9例患者接受PE治疗,29例患者接受PE+DPM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特别是纤维蛋白原)、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PE组和PE+DPMAS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淋巴细胞绝对值、前白蛋白、ALT、AST、FAR、FPR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DPMAS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更为显著(1.76±0.62 vs 1.41±0.40,t=3.788,P<0.001)。PE+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111.72±42.96 vs 93.69±48.33,t=2.753,P<0.05),但PE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7±47.73 vs 88.72±59.70,t=0.753,P>0.05),两组治疗前后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瘙痒(10.3%vs 10.3%)、皮疹(10.3%vs 3.4%)、血压、心率下降(3.4%vs 0.0%)、寒战、腹胀、呼吸困难发生率(0.0%vs 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E模式相比,PE+DPMAS人工肝模式对纤维蛋白原的损耗较大,且血小板降低更为显著,患者出血风险较PE治疗模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非生物型人工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19
作者 郑泳森 高敬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7期110-113,共4页
目的 分析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给予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5月收治的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同意人工肝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目的 分析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给予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5月收治的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同意人工肝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总胆汁酸水平、胆红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28 d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白蛋白(albumin,ALB)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28 d生存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能够使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改善肝功能水平,降低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在这些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提升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8 d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 (半量)血浆置换治疗 衰竭 胆红素血症 功能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人工肝技术在心血管手术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20
作者 刘红 裴锋博 +1 位作者 陈祖君 刘平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5期282-286,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了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TPE)和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在心血管手术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到2020年12月,本中心共有13例患者术后由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接受了人工肝技术治疗,包括TPE 7... 目的总结分析了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TPE)和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在心血管手术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到2020年12月,本中心共有13例患者术后由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接受了人工肝技术治疗,包括TPE 7例、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6例。比较人工肝技术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包括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各项指标。比较两种人工肝技术的治疗效果有无差异。结果TPE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B(516.1±83.3)μmol/L vs.(346.1±53.5)μmol/L,P<0.001)、CB(305.1±68.4)μmol/L vs.(212.4±59.8)μmol/L,P<0.001)、PTA(49±0.3)μmol/L vs.(61±0.5)μmol/L,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B(511.4±96.5)μmol/L vs.(368.3±76.8)μmol/L,P<0.001)、CB(277.2±53.6)μmol/L vs(.198.3±46.7)μmol/L,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TPE在TB(32.9±2.6)μmol/L vs.(27.2±3.7)μmol/L,P<0.001)、CB(30.4±2.9)μmol/L vs(.27.1±2.5)μmol/L,P<0.001)及PTA(19.7±1.6)μmol/L vs(.2.8±1.8)μmol/L P<0.001)的改善率上优于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组。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TPE及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对于心血管手术后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均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根据临床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血症 心血管手 人工 血浆置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