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在急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朱洪江 赵鹏鹏 +2 位作者 颜峰 屈长征 符延波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在急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采用人工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的9例急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资... 目的探讨人工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在急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采用人工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的9例急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资料,分析溶栓治疗后血栓的清除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成功穿刺门静脉,均行人工血栓抽吸及置管溶栓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评估门静脉血栓清除Ⅲ级6例,Ⅱ级3例。治疗后腹痛症状均明显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肠坏死,切除部分肠管后好转;1例患者在溶栓期间发生穿刺点出血,经输血、穿刺点弹簧圈栓塞止血后恢复;3例患者溶栓过程中出现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人工血栓抽吸及置管溶栓治疗后6个月,门静脉系统血栓清除Ⅲ级8例,Ⅱ级1例。腹痛症状均未复发。结论人工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血栓 人工血栓抽吸 置管溶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P-选择素的影响
2
作者 张永辉 李云霞 郑晓拓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血清学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DW、MP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M、P-选择素、Tp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DVT患者的溶栓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水平,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安全性较高,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 利伐沙班 凝血功能 血小板参数 凝血酶调节蛋白 P-选择素
下载PDF
人工血栓抽吸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王继红 韩昊 +4 位作者 韩蕊 梅迎晨 胡文兰 赵兴山 乔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5期2831-2838,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直接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联合人工血栓抽吸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STEM...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直接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联合人工血栓抽吸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于12 h内行PPCI的病人,根据是否应用人工血栓抽吸术分为单纯PPCI治疗组和PPCI联合血栓抽吸组。整个队列平均随访3.2年,比较两组病人临床事件发生的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的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心脏原因引起的再入院及脑卒中。结果人工血栓抽吸装置在PPCI中的使用成功率为99.25%。单纯PPCI治疗组较PPCI联合血栓抽吸组罪犯血管为分叉病变比例更高、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术前TIMI分级0级或1级的比例更低、血栓病变者所占比率更低、近端闭塞所占比率更高。PPCI联合血栓抽吸组行直接支架植入术者高于单纯PPCI治疗组,支架植入术后扩张者低于单纯PPCI治疗组,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者、Ⅱb/Ⅲa药物应用的比率高于单纯PPCI治疗组(P<0.05)。整个队列平均随访3.2年,两组病人的心源性死亡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因心脏原因的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缺血时间、梗死相关血管、术前TIMI血流分级进行亚组分析,老年病人(年龄≥60岁)有获益趋势(P=0.05),而缺血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及术前TIMI血流分级对心源性死亡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没有影响。结论人工血栓抽吸装置在PPCI中的使用成功率高,安全可行;在PPCI中联合应用人工血栓抽吸对1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没有影响,对1个月及3.2年的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及因心脏原因再入院的临床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是否联合血栓抽吸装置,年龄、PPCI术前缺血时间、梗死相关动脉、术前TIMI血流分级对心源性死亡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没有影响,但是年龄≥60岁组,联合应用血栓抽吸装置有获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人工血栓抽吸
下载PDF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与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蒙 刘海勇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949-95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与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1月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介入治疗的6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31例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Angio... 目的对比分析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与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1月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介入治疗的6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31例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Angiojet组),31例接受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治疗(MAT组),对比分析两组住院时间、置管溶栓时间、血栓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ngiojet组住院时间9~29 d,平均(19.23±5.29)d,置管溶栓时间2~9 d,平均(4.61±1.75)d,血栓清除率3级18例,2级12例,1级1例,并发症发生率9.7%。MAT组住院时间11~34 d,平均(19.68±5.79)d,置管溶栓时间4~10 d,平均(6.16±1.66)d,血栓清除率3级6例,2级16例,1级9例,并发症发生率3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较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治疗疗效及预后更好,但在住院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治疗 介入治疗
下载PDF
Straub血栓清除系统与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温温 孙灿龙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9期5-8,共4页
目的比较Straub血栓清除系统和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比较Straub血栓清除系统和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血栓抽吸法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Straub血栓清除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清除情况、下肢消肿情况、D-二聚体(D-D)水平、患-健侧周径差及静脉瓣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研究组血栓清除情况、下肢消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D-D和患-健侧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静脉瓣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人工血栓抽吸相比,Straub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可提高血栓清除率,改善下肢肿胀情况,并可调节D-D水平,减小患-健侧周径差,改善静脉瓣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Straub血栓清除系统 人工血栓抽吸 静脉瓣功能
原文传递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德才 胡威龙 王高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 目的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人工血栓抽吸(MAT)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患健肢周径差、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取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患健侧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MAT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均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前者在血栓清除率与置管取栓时间上更具优势,也更有利于减轻患侧下肢水肿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Additional manual thrombus aspira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 updated meta- analysis 被引量:10
7
作者 Yan ZHANG Li PENG +1 位作者 Yong-Yan FAN Cai-Yi L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44-354,共11页
Backgrou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djunctive thrombus aspiration (TA)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remain contr... Backgrou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djunctive thrombus aspiration (TA)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remain controversial. Methods Twenty five eligib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included to compare the use of thrombus aspiration (TA) with PCI and PCI-only for STEMI.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ll-cause mortality and death. The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recurrent infarction (RI),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 stent thrombosis (ST), perfusion surrogate markers and stroke. Results TIMI flow grade 3 and MBG 2-3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TA plus PCI arm compared with the PCI-only arm [relative risk (RR): 1.05,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1.02-1.09, P = 0.004] and (RR: 1.68, 95% CI: 1.40-2.00, P 〈 0.00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cause mortal- ity, MACEs, TVR and ST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RI rate was lower in the TA plus PCI arm than that in the PCI-only arm with short-term follow-up duration (RR: 0.60, 95% CI: 0.38-0.96, P = 0.03),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 incidence over the me- diumor long-term follow-up periods (RR: 1.00, 95% CI: 0.77-1.29, P = 0.98), and (RR: 0.96, 95% CI: 0.81-1.15, P = 0.69),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f crude stroke and stroke over the medium- or long-term follow-up periods and the crude stroke rate in the TA plus PCI (RR: 1.60, 95% CI: 1.08-2.38, P = 0.02) and (RR: 1.43, 95% CI: 1.03-1.98, P = 0.03), respectively; this was not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arms during the short-term follow-up period (RR: 1.47, 95% CI: 0.97-2.21, P = 0.07). Conclusions Routine TA-assisted PCI in STEMI patients can improve myocardial reperfusion and get limited benefits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endpoints,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ual thrombus aspiration Meta-analysi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