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阿霉素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云 孙洁 +3 位作者 柯晴 梁碧琦 谭晓虹 岑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32-337,共6页
目的: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为研究DLBCL耐药机制提供模型。方法:以体外低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筛选人DLBCL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CCK-8法检... 目的: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为研究DLBCL耐药机制提供模型。方法:以体外低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筛选人DLBCL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CCK-8法检测Pfeiffer/ADM对不同药物的耐药系数(RI)及脱药1个月后的耐药稳定性。在含补体的血清中,CCK-8法比较两细胞株对利妥昔单抗(RTX)介导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的差别,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株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经过约7个月的诱导,成功构建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显微镜下Pfeiffer和Pfeiffer/ADM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亲代加药后死亡细胞更多,而耐药株生长依旧良好;Pfeiffer和Pfeiffer/ADM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2.28±1.18)h和(31.41±2.03)h,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CK-8法测得Pfeiffer/ADM对ADM、依托泊苷(VP-16)和长春新碱(VCR)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2.87、13.18、16.95;脱药1个月和冻存复苏后,Pfeiffer/ADM依旧能保持耐药性,其对ADM的IC50值分别为0.52mg/L、0.49mg/L;两细胞株对于不同浓度的RTX介导的CDC效应无明显差别(P>0.05);Pfeiffer/ADM细胞的MDR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Pfeiffer细胞株(P<0.05)。结论:成功建立具有多药耐药性的DLBCL Pfeiffer/ADM细胞株,化疗耐药的Pfeiffer/ADM细胞与RTX无交叉耐药性,该细胞是研究DLBCL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和逆转耐药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 阿霉素 弥漫大b细胞淋巴 MDR1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成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二代测序结果分析(附2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鸣 胡荣 +1 位作者 杨淑环 刘卓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497-2500,共4页
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方法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突变与其危险因素分组、疗效及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1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与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分组、疗效... 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方法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突变与其危险因素分组、疗效及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1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与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分组、疗效及生存的关系,并分析突变组及未突变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结果: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积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1分)6例,中低危组(2分)6例,中高危组(3分)5例,高危组(4~5分)4例,基因突变情况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在不同的危险因素分组中,低危组的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高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细胞免疫表型时发现,CD5作为潜在的预后不良因素,突变组CD5阳性率高于未突变组(P=0.03<0.05)。在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12例中,发现突变组的CR率(42.86%)低于未突变组的CR率(6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TP53+组6个月OS为67%,TP53-组为80%,MYD88+组为50%,MYD88-组为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因突变与患者的危险分组相关,且与CD5阳性相关,但突变组及未突变组间的CR率及6个月OS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二代测序 TP53 MYD88
下载PDF
土槿皮乙酸通过miR-4282抑制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4的增殖
3
作者 袁军 韩虎 +3 位作者 董巍 王瑞仓 郝洪岭 张学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第11期1731-1736,共6页
目的观察土槿皮乙酸(PAB)通过调控miR-4282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U-DHL-4细胞分为对照组、PAB-L组、PAB-M组、PAB-H组。按照脂质体法将miR-NC、miR-4282转染至细胞,记为miR-NC组、miR-4282组;将... 目的观察土槿皮乙酸(PAB)通过调控miR-4282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U-DHL-4细胞分为对照组、PAB-L组、PAB-M组、PAB-H组。按照脂质体法将miR-NC、miR-4282转染至细胞,记为miR-NC组、miR-4282组;将anti-miR-NC、anti-miR-4282转染至细胞,用20μmol/L PAB培养细胞,记为PAB+anti-miR-NC组、PAB+anti-miR-4282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Ki-67、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RT-qPCR检测miR-428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B-L组、PAB-M组、PAB-H组Ki-67蛋白表达降低,miR-4282表达量及凋亡率、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表达增加(P<0.05)。与miR-NC组相比,miR-4282组Ki-67蛋白表达降低,miR-4282表达量及凋亡率、细胞增殖抑制率、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表达增加(P<0.05)。抑制miR-4282表达可以降低PAB对SU-DHL-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论土槿皮乙酸可能通过增加miR-4282抑制SU-DHL-4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槿皮乙酸 miR-4282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EB病毒诱发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特性探索
4
作者 宋魏 于庆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3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EB病毒诱发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子病理特性。方法 50例EB病毒诱发人DLBCL患者,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并对分子病理特性展开探讨。结果 50例EB阳性DLBCL病例中病变仅累及淋巴结11例,仅... 目的探讨EB病毒诱发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子病理特性。方法 50例EB病毒诱发人DLBCL患者,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并对分子病理特性展开探讨。结果 50例EB阳性DLBCL病例中病变仅累及淋巴结11例,仅位于淋巴结外器官19例,既有淋巴结病变又伴结外累及20例。中位生存35个月。分析组织学特征:可见多形性淋巴样细胞散在或弥漫浸润性分布,背景部分情况下可见嗜酸细胞。本组多形性亚型15例,大细胞亚型34例,混合亚型1例。免疫表型:40例老年EB阳性DLBCL组中bcl-6表达为15%,较非老年组40%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EB阳性DLBCL组中血EBV病毒DNA检出率为50%,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检出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EB阳性DLBCL属临床病理特征独特的DLBCL亚型,但与非老年EB阳性DLBCL有一定相似性,需结合免疫学、临床等资料,与其他类型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病理特性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聪 赵有飞 +5 位作者 万雪娟 吴正奇 杨旺胜 韩雪萍 张玉霞 申娅媚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第16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在维持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评价此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用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的≥60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0例,按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两...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在维持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评价此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用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的≥60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0例,按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再未用药,治疗组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2年、3年、4年PFS率分别为88%、80%、68%、48%,对照组1年、2年、3年、4年PFS率分别为72%、48%、3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延长PFS,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沙利度胺 美罗华 老年人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增殖、侵袭性及耐药性的影响
6
作者 苏智祥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 10,IP-10)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DHL-4细胞株增殖、侵袭性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SU-DHL-4细胞被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3个实验组根据IP-10的刺激浓度,分别为10、100、100...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 10,IP-10)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DHL-4细胞株增殖、侵袭性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SU-DHL-4细胞被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3个实验组根据IP-10的刺激浓度,分别为10、100、1000 ng/ml组,对照组不予刺激。24、48和72 h后通过噻唑蓝(MTT)法分别检测4组细胞的增殖情况;IP-10刺激24 h后通过Transwell法检测SU-DHL-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IP-10刺激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染色测定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1,MRP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4 h和48 h时,10、100和1000 ng/ml浓度的IP-10均能够促进SU-DHL-4细胞的增殖(P<0.05);在24 h时,与对照组相比,3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在48 h时,与对照组相比,3组细胞P-gp和MRP1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IP-10既能促进SU-DHL-4细胞的增殖,又能增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但对SU-DHL-4细胞耐药蛋白表达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SU-DHL-4细胞
下载PDF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朱璐遥 张灵秀 字友梅 王秀峰 张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R/R DLBCL患者OS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维奈托克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 NCCN-IPI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8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下载PDF
不同预防策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曲双 廖丽昇 +4 位作者 郑艳彬 王杰松 何鸿鸣 陈碧云 孙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1-1406,共6页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料,根据预防方案将患者分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每组根据CNS-IPI评分和/或睾丸累犯将患者进一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评估不同治疗组及危险亚组CNS无复发生存率、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不同预防策略对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结果:CNS复发高风险DLBCL患者共200例其中HD-MTX组120例来那度胺组80例。根据HD-MTX预防时间的不同将HD-MTX组患者又分为诱导化疗结束后和化疗间歇期两组,两组分别80例和40例。中位随访48(14-133)个月,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93.6%和90.4%(P>0.05);4年PFS率分别为57.2%和69.4%(P>0.05),来那度胺组PFS有改善的趋势;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8%和7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中的高危患者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3.4%(P>0.05),未显示出CNS复发风险差异;而4年PFS率分别为49.5%和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MTX组共收集248个周期进行不良反应分析,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有25个周期(占10.1%);来那度胺组在240个周期中有20个周期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占8.3%),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与HD-MTX相比,来那度胺联合免疫化疗在改善预后的同时可兼顾中枢预防是一种安全、耐受性良好的中枢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 预防
下载PDF
Caspase-9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10
作者 卜晓红 王富强 +1 位作者 戴静 王彩玲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纳入研究,比较...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纳入研究,比较DLBCL肿瘤组织及病灶旁正常组织的Caspase-9、CMYC表达水平,分析Caspase-9、CMY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aspase-9、CMYC表达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aspase-9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80.56%,CMYC阳性率为36.6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1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Ⅰ~Ⅱ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患者DLBCL肿瘤组织Caspase-9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和3~4分患者,CMYC阳性率低于Ⅲ~Ⅳ期、3~4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占比、IPI评分中3~4分占比、CMYC阳性表达占比分别为73.08%、65.38%、69.23%,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的35.29%、32.35%、11.76%,Caspase-9阳性表达占比为23.08%,低于预后良好组的5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PI评分、Caspase-9、CMYC均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预后不良风险是Ⅰ~Ⅱ期的9.008倍;IPI评分3~4分预后不良风险是0~2分的10.298倍;Caspase-9表达阳性预后不良风险是阴性的0.622倍;CMYC表达阳性预后不良风险是阴性的19.922倍。结论Caspase-9、CMYC异常表达参与DLBCL的进展,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且Caspase-9、CMYC异常表达是DLBCL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对DLBCL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半胱氨酸蛋白酶-9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1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冯友繁 汪琪琪 魏小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540,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m×1.5 cm,无压痛,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乙肝DNA定量阴性,余未见异常。PET-CT(图1)示:鼻咽顶后壁、右侧口咽璧软组织增厚,SUVmax15.48;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直径2~17 mm不等,SUV_(max)2.21;双侧颈部Ⅱ、Ⅳ、Ⅴ区及左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4 cm×0.7 cm,SUV_(max)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多参数MRI鉴别鼻腔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价值
12
作者 王媛 于文玲 +1 位作者 李婷 杨本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7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在鉴别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和鼻腔鼻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ion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34例鼻腔鼻窦ONB和2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行MRI检查。MRI评估指标包括常规征像...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在鉴别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和鼻腔鼻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ion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34例鼻腔鼻窦ONB和2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行MRI检查。MRI评估指标包括常规征像和半定量参数。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识别最有诊断能力的MRI指标。结果ONB T2WI呈等稍高信号,累及嗅裂,易形成颅内肿块(P=0.004);DLBCL T2WI呈等略低信号(P<0.001),常累及上颌窦、眼眶(P<0.001,P=0.024)。ONB的鼻甲外移、边缘分叶征较DLBCL多见(P=0.001,P=0.004)。ONB的ADC_(ave)值更高(P<0.001),CI_(max)、WR更大(P<0.001、P=0.011),TTP小(P=0.003),TIC曲线流出型更多(P=0.022)。Logistic回归显示部位(累及嗅裂或上颌窦)、T2WI信号、ADC0.82值及以TTP52是鉴别ONB和DLBCL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RI的多参数联合有助于鉴别鼻腔鼻窦ONB和DL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b细胞 磁共振成像 嗅神经母细胞 鼻腔鼻窦淋巴
下载PDF
血清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3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13
作者 孙国锋 索晓慧 +5 位作者 刘洪峰 贺冠强 陈莉 常伟 李俊东 毛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1期3105-311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3(CXCL13)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285例DLBCL患者(DLBCL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对照组)作为研... 目的探讨血清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3(CXCL13)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285例DLBCL患者(DLBCL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DLBC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相关化疗方案,根据化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DLBCL组与对照组、有效组与无效组血清TARC、CXCL13水平;随访统计DLBCL患者3年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预后及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评估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水平血清TARC、CXCL13与DLBCL患者3年OS及PFS的关系。结果DLBCL组治疗前血清TARC、CXCL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DLBCL患者化疗有效率为85.26%,无效组治疗前血清TARC、CXCL13水平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TARC高表达及CXCL13高表达均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TARC高表达及CXCL13高表达均是DLBCL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回归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预测疾病进展的AUC为0.911。TARC低表达患者的3年OS、PFS优于高表达患者(P<0.05),CXCL13低表达患者的3年OS、PFS优于高表达患者(P<0.05)。结论DLBCL患者血清TARC、CXCL13水平异常升高,血清TARC、CXCL13低表达的DLBCL患者具有更好的化疗效果及预后。包括血清TARC、CXCL13在内的多因子预测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 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3 化疗疗效 预后
下载PDF
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旷仁钊 段劼 +1 位作者 冯凌 王远传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 目的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术后病理均为DLBCL。3例术后随访1~5年,1例术后化疗5年无病生存,1例活检术后放化疗2年无肿瘤复发,1例仅行手术后16个月肿瘤复发而死亡。结论颅骨原发性DLBCL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或活检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术后行放化疗,预后较好;术后未行放化疗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原发性肿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15
作者 李丛辉 罗红缨 +1 位作者 王健 邝学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69-170,共2页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声占位,大小约107 mm×81 mm×89 m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可见不规则斑片状低回声及条索状强回声,呈网格状(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超声检查 超声微泡造影
下载PDF
芍药苷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鼠双微基因2/p53信号通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研究
16
作者 许卫星 张薇 +2 位作者 陈姣敏 尹凤雷 王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鼠双微基因2(MDM2)/p53信号通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OCI-LY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PAE低浓度组(15μmol/L PAE)、PAE中浓度组(30μmo...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鼠双微基因2(MDM2)/p53信号通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OCI-LY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PAE低浓度组(15μmol/L PAE)、PAE中浓度组(30μmol/L PAE)、PAE高浓度组(60μmol/L PAE)、PAE高浓度+SC79(AKT激活剂)组(60μmol/L PAE+8μg/ml SC79),同时以未经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48 h后,分析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检测AKT/MDM2/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E低浓度组、PAE中浓度组、PAE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p53表达、G_(0)/G_(1)期增加,细胞克隆形成数和细胞增殖率,p-AKT/AKT和p-MDM2/MDM2表达水平,以及G_(2)/M、S期降低(均P<0.05)。与PAE高浓度组比较,PAE高浓度+SC79组细胞凋亡率、p53表达、G_(0)/G_(1)期降低,细胞克隆形成数和细胞增殖率,p-AKT/AKT和p-MDM2/MDM2表达水平,以及G_(2)/M、S期增加(均P<0.05)。结论:PAE通过抑制AKT/MDM2上调p53表达,抑制DLBCL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展,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芍药苷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鼠双微基因2/p53信号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10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预后分析
17
作者 仵菲斐 刘晓艳 +4 位作者 王亚楠 甘思林 王卫敏 马杰 孙慧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62.5(19~87)岁,≥60岁者占52.8%(56/10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66.0%(70/106),结外病变≥2处者占46.2%(49/106),骨髓受累者占20.8%(22/106),Ⅲ~Ⅳ期者占67.0%(71/10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分26.4%(28/106),2分22.6%(24/106),3分16.0%(17/106),4、5分34.9%(37/106)。接受化疗者102例,90例完成疗效评估,完全缓解率为52.2%(47/90),经分析LDH>240 u/L(χ^(2)=6.136,P=0.017)、IPI评分3~5分(χ^(2)=5.257,P=0.022)患者缓解率低。10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533.5 d。单因素分析示年龄(χ^(2)=7.061,P=0.008)、B症状(χ^(2)=5.188,P=0.023)、骨髓受累(χ^(2)=14.074,P<0.001)、分期(χ^(2)=4.030,P=0.049)、LDH水平(χ^(2)=5.219,P=0.022)、β2-MG水平(χ^(2)=10.979,P=0.001)、IPI评分(χ^(2)=14.886,P=0.002)、化疗强度(χ^(2)=36.992,P=0.001)是DLBCL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示LDH水平(HR=1.001,95%CI:1.000~1.001,P=0.004)、化疗强度(HR=0.403,95%CI:0.164~0.988,P=0.047)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LBCL预后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LDH水平、化疗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血清SIRT1、sICAM-1及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18
作者 刘帅 宋海容 段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2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4例难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分析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对难治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是影响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43、0.924、0.980,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可作为难治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 预后
下载PDF
血清PL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邹思平 王畅 林剑扬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DLBCL组和对照组血清PLT、ALC水平;根据1年随访结果将85例DLBCL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血清PLT、A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DLBCL组PLT、A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DLBCL患者1年预后中,预后良好者62例、预后不良者23例,不同预后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Ⅲ/Ⅳ期者占比、IPI评分≥2分者占比、PL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ALC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Ⅲ/Ⅳ期、IPI评分≥2分、PLT水平上升、ALC水平下降均是影响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LT、ALC水平变化与DLBCL患者预后密切,通过检测PLT、ALC水平,能为临床评估DLBCL预后不良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绝对值 弥漫大b细胞淋巴 预后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RK和p38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20
作者 马明福 李君娜 +3 位作者 于靖雯 王小树 穆海拜提·阿卜拉江 崔文丽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13-516,536,共5页
目的探讨ERK和p3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15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RK和p38阳性表达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在DL... 目的探讨ERK和p3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15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RK和p38阳性表达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在DLBCL中,ERK、p38的阳性率分别为68.4%、50%,ERK、p38在肿瘤直径>4 cm中阳性表达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与肿瘤直径显著正相关。p38在结内病变和结外侵犯>2个淋巴结阳性表达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结外侵犯正相关,与原发部位负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表现状态评分、LDH水平和R-CHOP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这些发现表明ERK和p38在DLBCL中的致癌作用,提示它们是DLBCL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ERK P38 临床病理 靶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