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爱洛伊丝》与人性抒写
1
作者 蒋承勇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5-174,共10页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性”是相通的。他崇尚理性,同时又特别推崇情感,并把情感置于理性之先,认为一切发自人内在本性的真诚、纯朴的自然情感都是合乎理性原则的,是一种善,理性-情感呈耦合状态。这种独特的人性体悟决定着卢梭小说...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性”是相通的。他崇尚理性,同时又特别推崇情感,并把情感置于理性之先,认为一切发自人内在本性的真诚、纯朴的自然情感都是合乎理性原则的,是一种善,理性-情感呈耦合状态。这种独特的人性体悟决定着卢梭小说创作上独特的人性抒写。《新爱洛伊丝》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激情而合乎“良知”的人性抒写中表达了对人与自我的崭新理解及人性自由的祈望,寄托了“自然人”向“道德人”提升的人格理想,其间又蕴含了一种卢梭式的教士情怀、宗教情结,具有独特的人文启示与艺术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新爱洛伊丝》 人性抒写 自然-人性 理性-情感
原文传递
底层人性的双重开掘——刘庆邦底层小说创作论
2
作者 韩啸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81-83,共3页
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王"的刘庆邦,其小说执着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诗意抒写,始终把矿工与农民作为自己的关注点,小说题材主要涉及农村女性纯洁的感情及人性的美善和矿工生存环境恶劣及人性的丑恶,其创作柔美与酷烈双重变奏,体... 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王"的刘庆邦,其小说执着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诗意抒写,始终把矿工与农民作为自己的关注点,小说题材主要涉及农村女性纯洁的感情及人性的美善和矿工生存环境恶劣及人性的丑恶,其创作柔美与酷烈双重变奏,体现出对底层人性双重开掘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庆邦 底层人性抒写 美学追求
下载PDF
挤进生命缝隙的人性书写
3
作者 杨传明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4期10-11,25,共3页
东北作家孙惠芬是一个执著的乡土歌者。她的小说创作不以故事取胜,但对人性的探求却是非常深刻的。她总是将细腻微妙的笔墨探进人性缝隙,挖掘琐碎鲜活的生活场景下隐藏的人性的复杂与迷惘,显示出日常生活中人性的挣扎,常常触及人类... 东北作家孙惠芬是一个执著的乡土歌者。她的小说创作不以故事取胜,但对人性的探求却是非常深刻的。她总是将细腻微妙的笔墨探进人性缝隙,挖掘琐碎鲜活的生活场景下隐藏的人性的复杂与迷惘,显示出日常生活中人性的挣扎,常常触及人类生命存在的某些本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惠芬 人性抒写 生命本真
下载PDF
论沈从文创作的两次转换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投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1-256,共6页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分野,包含着两次转换:其早期创作具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性质,成熟期创作重在人性抒写;后期创作出现"向内转"的倾向,具有"抽象的抒情"性质和更多神性抒写的成分。沈从文由自我抒写...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分野,包含着两次转换:其早期创作具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性质,成熟期创作重在人性抒写;后期创作出现"向内转"的倾向,具有"抽象的抒情"性质和更多神性抒写的成分。沈从文由自我抒写到人性抒写的转换是一次具有跨越性意义的成功转换,而由人性抒写到神性抒写的转换,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则出现内在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其艺术创造力的衰竭,最终导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从沈从文创作的三个阶段和两次转换中,不仅可以把握到沈从文创作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走向,而且可以从中把握到沈从文"人性美学"的演变轨迹及其创作独特性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自我抒写 人性抒写 神性抒写
下载PDF
柳宗元山水文学审美意识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绍卫 罗传恩 《柳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13-17,共5页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展示了一个贬谪者的精神漫游的心路历程。其山水意识一方面从师古余韵中逐渐走上了以心灵触摸物象,以苦吟直呈物象的人性抒写;另一方面,努力寻找观游的世俗意义,发展了其“观游在...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展示了一个贬谪者的精神漫游的心路历程。其山水意识一方面从师古余韵中逐渐走上了以心灵触摸物象,以苦吟直呈物象的人性抒写;另一方面,努力寻找观游的世俗意义,发展了其“观游在道”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贬谪 山水意象 审美意识 人性抒写
下载PDF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典的生成 被引量:5
6
作者 蒋承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1,共7页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迷失催生了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科学思维的浸润催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对人性理解的深化与拓展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灵魂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迷失催生了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科学思维的浸润催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对人性理解的深化与拓展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灵魂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社会批判性、真实性及深度人性抒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质性特征,也是这种文学文本"经典性"的要素呈现。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以真实而深度的社会观察与人性剖析,展示了上帝缺位、金钱主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的千姿百态,描写了金钱激发出来的人性之"恶"的破坏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物欲诱发的贪婪,将把人送入地狱——"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他们的创作也普遍成了至今依然拥有深刻警世意义的"文学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文学经典 社会批判性 真实性 人性抒写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三种模式
7
作者 李萍 方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4-58,共5页
新世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全能视角来审视刚刚走过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即由社会批判、政治叙述、人性抒写所构成的三种创作模式贯穿的百年中国文学史,并以三种创作模式的依次性、兼容性、反向性装饰着和推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 新世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全能视角来审视刚刚走过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即由社会批判、政治叙述、人性抒写所构成的三种创作模式贯穿的百年中国文学史,并以三种创作模式的依次性、兼容性、反向性装饰着和推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批判 政治化叙述 人性抒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