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自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5
1
作者 袁晓妹 王天恩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98-103,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逻辑起点的准确定位决定了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而在现代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研究中,以"现实的人"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观点较多。人性自由...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逻辑起点的准确定位决定了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而在现代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研究中,以"现实的人"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观点较多。人性自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性的自由为起点,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辩证统一,才使得人性自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具有了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起点 现实的人 逻辑起点 人性自由
下载PDF
喜剧美学:从“表象自由”到“人性自由”——由康德到席勒的理论推进 被引量:6
2
作者 修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8,共8页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q...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席勒 喜剧美学 表象自由 人性自由
下载PDF
以人为本是对人性自由的最好诠释
3
作者 汤福辉 贺彩英 《唐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4-36,共3页
马克思崇尚人性的解放,主张真正实现人性的自由。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 马克思崇尚人性的解放,主张真正实现人性的自由。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应只基于治国方略的意义层面上,更不应该只是从狭义的管理角度来理解,应该从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权利文化、民主法制和人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性自由 人本观
下载PDF
人性自由理论的思政教育价值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王艺霏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31-33,共3页
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并没有从人的根本的角度去思考,更多展现的是思政教育工具性的一面,缺乏对于教育对象自身的深刻认识。思政教育局限于概念传授和知识堆垒的当代思政教育,无法应对现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问题。需要从更深层... 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并没有从人的根本的角度去思考,更多展现的是思政教育工具性的一面,缺乏对于教育对象自身的深刻认识。思政教育局限于概念传授和知识堆垒的当代思政教育,无法应对现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问题。需要从更深层的人的本性的角度去切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给当代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其可以不断地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国家培养可以承担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性自由 教育价值
下载PDF
存在自由到对人性自由的追求——电影《罗马假日》的美学赏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玉晨 崔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年第12期183-184,共2页
人性对自由的追求和反对束缚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导演威廉·怀勒在1953年拍摄的影片《罗马假日》通过各种细节描写来体现主人翁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文... 人性对自由的追求和反对束缚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导演威廉·怀勒在1953年拍摄的影片《罗马假日》通过各种细节描写来体现主人翁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文章对公主从追求存在自由到人性自由的过程做了解析,从而展现了崇高美和悲剧美的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自由 悲剧美 崇高美
下载PDF
浅析赵树理对人性自由思想的坚持
6
作者 周丽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45-47,共3页
在"政治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十七年"文学中,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对日常口语及民间文学形式的妙用、对反封建主题的坚决、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农村生活现实的理性把握构... 在"政治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十七年"文学中,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对日常口语及民间文学形式的妙用、对反封建主题的坚决、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农村生活现实的理性把握构成了赵树理乡土情怀的内核,也是赵树理自觉坚持"文学即人学",坚持人性自由思想的具体表现,对当下乡土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乡土创作 人性自由
下载PDF
论尼采文艺美学理论中的人性自由思想
7
作者 周丽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9-101,共3页
尼采的文艺美学理论围绕人性自由这一主题,彻底批判了以"二元论"和基督教为哲学、宗教基础的理性主义传统和道德形而上学,形成了灵肉统一的人性观,实现了人性的完整与人的"自我"创造。
关键词 尼采 文艺美学 人性自由
下载PDF
谈谈《日瓦戈医生》中的“人性自由”
8
作者 张晔 《三峡论坛》 2013年第4期117-120,共4页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着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致力于探索人性终极价值的新世纪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较之前辈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着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致力于探索人性终极价值的新世纪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较之前辈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异于传统文学的言说方式重新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肯定,更有意义的是,他找到了一条不依赖于宗教皈依而又通向"人性自由"之路,借此表达了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从而使《日瓦戈医生》更加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瓦戈医生》 人性自由 言说方式 终极价值
下载PDF
《日瓦戈医生》中的“人性自由”
9
作者 张晔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以来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以来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异于传统文学的言说方式重新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同时也为俄罗斯人找到了一条不依赖于宗教皈依而又通向"人性自由"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瓦戈医生》 人性自由 言说方式 终极价值
下载PDF
论文学作品中人性自由的表达
10
作者 贾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6-87,90,共3页
通过对《形象叙述学》一书的学习加之自身的思考,我认为,只有在文学作品中能够用自由的心境表达出人性的光辉自由或能从反面揭示人性自由的泯灭,才能部分地体现文学的价值,小说中形象的构建同样也是为了某种自由思想所服务的。
关键词 文学 人性自由 民族自由精神 作品
下载PDF
论当代喜剧电影的美育意义——基于喜剧与人性自由 被引量:1
11
作者 简春艳 《艺术评鉴》 2017年第19期146-147,共2页
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喜剧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塑造喜剧性人物、营造喜剧性情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表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喜剧精神。在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喜剧电影已然是最活泼、最具观众缘的电影艺术形式,其借助于&qu... 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喜剧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塑造喜剧性人物、营造喜剧性情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表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喜剧精神。在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喜剧电影已然是最活泼、最具观众缘的电影艺术形式,其借助于"道德冷漠"以使人们达到精神自由,利用新兴媒介广泛、快速的传播特点,使得喜剧培养人们感性敏锐度成为可能,从而填补了在人的本性中正感到的一种活动本能反感的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电影 人性自由 喜剧 美育
下载PDF
元宇宙:游戏与人性自由前所未有之契合
12
作者 黄力之 《新华文摘》 2021年第24期32-34,共3页
何谓元宇宙对多数人来说,何谓元宇宙,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Metaverse(元宇宙)即是Meta(超越)+Verse(宇宙),指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会有一个全新的身份,能够构建新的社交体系,能够按照这个身份不间断地“生活... 何谓元宇宙对多数人来说,何谓元宇宙,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Metaverse(元宇宙)即是Meta(超越)+Verse(宇宙),指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会有一个全新的身份,能够构建新的社交体系,能够按照这个身份不间断地“生活下去”。这个世界能够通过高度真实感的还原技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世界 人性自由 还原技术 沉浸式 超越现实 真实感
原文传递
走向“人性自由型”教师身份——论中国教师身份的伦理轨迹与当代重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茜 《教育伦理研究》 2019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教师身份究竟怎么样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已经成为当前众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教师身份具有独特的伦理属性,其在历史变迁中遭遇着伦理解体的过程,当前教师面临着伦理危机,这种危机实质是身份世俗化的危机,深层原因在于教师对自... 教师身份究竟怎么样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已经成为当前众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教师身份具有独特的伦理属性,其在历史变迁中遭遇着伦理解体的过程,当前教师面临着伦理危机,这种危机实质是身份世俗化的危机,深层原因在于教师对自我身份的意义与价值的不断消解。正如吴康宁曾指出,教师是一种悖论性社会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身份 伦理关系 伦理特征 伦理形态 人性自由 当代重构
原文传递
文明枷锁下自由人性的求索——论《红字》和《法国中尉的女人》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竞生 刘平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红字>和<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都是"负心婚变"的悲剧.小说鞭挞了僵死的社会规范对人性的压抑,歌颂了追求自由人性的信心和力量,引发了人们对文明机制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 《红字》 《法国中尉的女人》 爱情 婚姻 道德伦理 自由人性 小说
下载PDF
令狐冲:自由人性的精神守护
15
作者 姜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6期99-101,共3页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在与三个朋友之间交往的过程中,相知、相惜,并一步步走出思想上的盲从与崇拜,在自我意识彰显中,开始了精神上的回归之旅,他隐士般的笑傲江湖旅程,突出表现了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精神家园的守护。
关键词 令狐冲 自由人性 精神守护
下载PDF
人权与“自由人性”——重温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论述及其意义
16
作者 刘秀萍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21,28,共4页
人权问题至为复杂,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或者说,实践践履着理论的价值,而理论规约着实践的方向;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如果处理得不好,人权问题就充满坎坷,歧义纷争。所... 人权问题至为复杂,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或者说,实践践履着理论的价值,而理论规约着实践的方向;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如果处理得不好,人权问题就充满坎坷,歧义纷争。所幸的是,经典作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毕生致力于考察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就对此做过深入的探究,而且做了严密的论证和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自由人性 人的解放
下载PDF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17
作者 陈国威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09-110,共2页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人性观。它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以此培育人类的自由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姆 人性 自由人性
下载PDF
何处安放的自由——解读《亚瑟与乔治》中的自由主义人性观
18
作者 赵婕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9期158-160,共3页
《亚瑟与乔治》是朱利安·巴恩斯2005年所著的力作。文章将小说置于自由主义人性观视角下进行细读,分析两位主人公亚瑟与乔治的个性与命运的相互决定关系,解构小说的深层结构,挖掘故事中蕴藏的自由主义哲学。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亚瑟与乔治》 自由主义人性
下载PDF
自由人性的呼唤——《青梦》评析
19
作者 周亨友 《写作》 2002年第1期45-45,共1页
张洪祥的散文《青梦》以文化人的敏感与机智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散文 自由人性 机智 文化人 探索
下载PDF
回归教育的自由人性
20
作者 包兵兵 《教育科学论坛》 2013年第10期5-7,共3页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人性 公共精神 以人为本 共生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