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数据库建设中人文学者何为——以《全宋文》墓志铭亲属信息提取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佩辉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3,共7页
数据库在人文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质疑。为了回应这一点,数据库建设中需要人文学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CBDB中《全宋文》墓志铭亲属信息提取流程再造的考察,发现人文学者不仅在辨别文... 数据库在人文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质疑。为了回应这一点,数据库建设中需要人文学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CBDB中《全宋文》墓志铭亲属信息提取流程再造的考察,发现人文学者不仅在辨别文本信息上具有关键作用,由此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而且对于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数据库建设的效率。在数据库建设中,人文学者既要承担文献辨析责任,也要承担起技术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数据库 人文学者 文献辨析 技术责任
下载PDF
把“专题数据库”作为方法:数字人文的重新认识及其在AI时代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
2
作者 肖鹏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7,共12页
[目的/意义]加强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批判性话语,更好地为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支撑。[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自建数据集与访谈素材,运用扎根理论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结论/发现]数字人文视域下专题数据库作为“资源/数据”集合体... [目的/意义]加强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批判性话语,更好地为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支撑。[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自建数据集与访谈素材,运用扎根理论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结论/发现]数字人文视域下专题数据库作为“资源/数据”集合体之外具有五个新特性:工具性、问题性、体验性、社会性、稳定性;作为场域的数字人文拥有独特的工程特质、媒介属性、物质维度和生态构成。基于“工程-媒介-物质-生态”的理论框架,分析了AI对数字人文的影响,提出要关注AI对数字人文工作模式的重构、慎重思考AI背景下数字人文的媒介特性、留意渐深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构建面向AI的数字人文生态规则。[创新/价值]专题数据库是接合人文社群与技术脉络的界面,也是承载人文批判与技术转型的基石。汲取近年来“作为方法”的思想资源,把“专题数据库”作为方法,阐述了“自下而上”理解和认识数字人文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 数字人文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开放协同视角下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共创过程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是沁 石燕青 《现代情报》 2023年第3期3-12,共10页
[目的/意义]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承载着知识服务、社会记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科普等方面的特殊使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共创过程与内在机理。[方法/过程]运用Lotka-Volterr... [目的/意义]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承载着知识服务、社会记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科普等方面的特殊使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共创过程与内在机理。[方法/过程]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联盟型”与“众包型”知识共创生态演化规律,并对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开放共享度、知识整合能力是影响知识共创效果的关键因素;不同的生态关系中,知识共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共创 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 知识生态演化 LOTKA-VOLTERRA模型
下载PDF
数字学术视角下的人文数据库出版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涛 《科技与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6,共5页
数字学术是在新的数字环境下为建立新的学术交流体系而提出的,数字学术包括数字证据和方法的使用,数字创作、数字出版、数字化管理和保存以及数字化利用和复用学术成果。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术... 数字学术是在新的数字环境下为建立新的学术交流体系而提出的,数字学术包括数字证据和方法的使用,数字创作、数字出版、数字化管理和保存以及数字化利用和复用学术成果。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术出版在数字时代受到很多的批评,从传播角度看学术出版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学术出版需要提高传播的效率。从数字学术角度看,人文数据库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学术 数字人文 人文数据库
原文传递
两大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与博看网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志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0年第1期37-39,87,共4页
文章从收录情况、版本、检索功能、个性化服务方面对我国两大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与博看网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图书馆在选择、订购与利用这两大数据库提供参考,也为数据库的改进和完善、为用户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 龙源期刊网 博看网 信息服务
下载PDF
世界人文社科数据库出版的现状与中国的挑战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明星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8-20,共3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缺少自己的国际传播平台。这个传播平台,并非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海外发行媒介,而是数字时代将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集于一身的人文社会科学主题图书数据库。文章阐述了世界人文社科数据库出版的现状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缺少自己的国际传播平台。这个传播平台,并非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海外发行媒介,而是数字时代将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集于一身的人文社会科学主题图书数据库。文章阐述了世界人文社科数据库出版的现状与中国面临的挑战,提出从传统图书出版到拥抱数字技术再到数据库出版,这是中国传统出版机构必须经历的一次蜕变,否则无法获得重新飞翔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人文社科数据库 出版 现状 挑战
下载PDF
深圳南山人文信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谌缨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38,共3页
深圳南山人文信息多媒体数据库是以深圳市南山区的地方信息资源为内容、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为依托而开发的特色数据库系统 ,本文全面地介绍了该系统的意义、内容、特点和作用。
关键词 人文信息多媒体数据库 深圳 南山区 地方信息资源
下载PDF
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功能与服务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熊莉君 张福阳 张灿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8-93,99,共7页
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机构,促进数字人文成果传播是其职责所在。为适应人文领域内更多的数字化技术和媒介对传播流程及方式改变的需要,应充分利用虚拟空间,以知识整合和重组为手段,加强和深化图书馆对数字人文成果传播... 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机构,促进数字人文成果传播是其职责所在。为适应人文领域内更多的数字化技术和媒介对传播流程及方式改变的需要,应充分利用虚拟空间,以知识整合和重组为手段,加强和深化图书馆对数字人文成果传播的功能和地位,发展并创新图书馆传播服务的形态和模式,以期有力地推动数字人文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数字化 数字人文 人文数据库
下载PDF
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性专题数据库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2
9
作者 华薇娜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3,121,共6页
系统归纳整理国外当前通过网络发行的主要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数据库;综合评价这类数据库的特点、发展趋势 等。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数据库开发 社会科学数据库 人文科学数据库
原文传递
用户眼中的CASHL——兼对用户界面设计的思考
10
作者 华薇娜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1,共3页
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总结了CASHL系统在资源配置、文献传递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意义与优势,并就系统的进一步改进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CASHL 人文社科数据库 信息资源 信息检索 界面设计
下载PDF
博看、读览天下和龙源社科期刊比较分析
11
作者 孙静 陈泳成 《科教文汇》 2015年第12期163-164,共2页
文章从收录情况、检索功能、界面和基本功能比较四个方面对三大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博看网和读览天下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图书馆在选择订购与利用这三大数据库提供参考,也为数据库的改进和完善为用户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 龙源期刊网 博看网 读览天下 信息服务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methods used for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De Qi 被引量:1
12
作者 Yuan Hongwen Wang Pei +5 位作者 Hu Nijuan Zhang Peng Li Chunhua Liu Yuqi Ma Liangxiao Zhu 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09-314,共6页
De Qi refers to a series of sensations experienced when acupuncture is performed at acupoints. De Qi comprises needling sensations felt by the patient, and the sensations perceived by the acupuncturist. Classical Trad... De Qi refers to a series of sensations experienced when acupuncture is performed at acupoints. De Qi comprises needling sensations felt by the patient, and the sensations perceived by the acupuncturist.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tates that De Qi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rative effect.In modern studies, the main index that researchers have used to evaluate De Qi was the needling sensation reported by the patient. Between 1 st Aug and 31 st Oct 2014, we conducted an electronic database search of all fiel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o select literature assessing acupuncture needle sensations. We then reviewed the methods used within these studies to evaluate De Qi. The methods included simple evaluation, and the use of a De Qi scale/questionnaire. The simple evaluation,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was judged by typical sensations felt by the patient after needling at acupoints, such as soreness, numbness, fullness, and heaviness.This method was easy and practicable, and had been adopted widely by Chinese researchers. In contrast, the De Qi scale/questionnaire,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had multiple compiling methods available for evaluating the intensity of De Qi.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the De Qi scale/questionnair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tudies on De Qi, thereby these scales/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acknowledged and applied by most researchers. The present review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scales/questionnaires used to evaluate De Qi; furthermore, we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se questionnaires through integration with classical De Qi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ival of Qi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 needling sensation scale subjective evaluation REVIE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