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马克思人权本原观探析
1
作者
杨昌宇
杨云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权的真正实现。马克思的人权本原观,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权的现实化之径,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人权的终极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权
思想
人权本原
观
社会主义
人权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论“数字人权”的解构与追问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志强
李越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2-81,共10页
“数字人权”论争至今,正题与反题的交锋依次聚焦第四代人权、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性质三个争议点。从逻辑顺序来说,判断一项权利是否属于人权,首先要看基于人的本原属性能否推导得出,否则无所谓第几代人权或人权新特征的问题。在人权...
“数字人权”论争至今,正题与反题的交锋依次聚焦第四代人权、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性质三个争议点。从逻辑顺序来说,判断一项权利是否属于人权,首先要看基于人的本原属性能否推导得出,否则无所谓第几代人权或人权新特征的问题。在人权本原看来,“数字人性”不是人之本性,倘若把“数字人性”视为人权的人性根基,则会导致主体虚化、形态变异、义务扩张的伦理危机。就人权结构而言,“数字人权”的价值证立欠缺最低限度的基础性,政治决断与学术论证的脱离会导致科学性存疑,对“三元结构”的突破不利于规范体系的稳定性。“数字人权”话语表达的逻辑、理论和知识生产存在着不自洽、不自信、不自主的缺陷,即因果倒置、路径依赖和重复生产。因此,对于数字科技与人权的复杂性关系,仍需从人权本原、人权结构、人权话语等多元视角继续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人权
”
人权
人权本原
人权
结构
人权
话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人权本原观探析
1
作者
杨昌宇
杨云
机构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公诉处
出处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
基金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法治国家构建的理论根基>阶段性成果(08D00)
文摘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权的真正实现。马克思的人权本原观,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权的现实化之径,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人权的终极价值追求。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权
思想
人权本原
观
社会主义
人权
观
Keywords
Marx's idea of human rights
viewpoint of proper source of human rights
socialist viewpoint of human rights
分类号
DF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数字人权”的解构与追问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志强
李越开
机构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
出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2-81,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D112)。
文摘
“数字人权”论争至今,正题与反题的交锋依次聚焦第四代人权、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性质三个争议点。从逻辑顺序来说,判断一项权利是否属于人权,首先要看基于人的本原属性能否推导得出,否则无所谓第几代人权或人权新特征的问题。在人权本原看来,“数字人性”不是人之本性,倘若把“数字人性”视为人权的人性根基,则会导致主体虚化、形态变异、义务扩张的伦理危机。就人权结构而言,“数字人权”的价值证立欠缺最低限度的基础性,政治决断与学术论证的脱离会导致科学性存疑,对“三元结构”的突破不利于规范体系的稳定性。“数字人权”话语表达的逻辑、理论和知识生产存在着不自洽、不自信、不自主的缺陷,即因果倒置、路径依赖和重复生产。因此,对于数字科技与人权的复杂性关系,仍需从人权本原、人权结构、人权话语等多元视角继续追问。
关键词
“数字
人权
”
人权
人权本原
人权
结构
人权
话语
Keywords
“digital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origin of human rights
structure of human rights
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马克思人权本原观探析
杨昌宇
杨云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再论“数字人权”的解构与追问
刘志强
李越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