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人权本原观探析
1
作者 杨昌宇 杨云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权的真正实现。马克思的人权本原观,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权的现实化之径,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人权的终极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权思想 人权本原 社会主义人权
下载PDF
再论“数字人权”的解构与追问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志强 李越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2-81,共10页
“数字人权”论争至今,正题与反题的交锋依次聚焦第四代人权、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性质三个争议点。从逻辑顺序来说,判断一项权利是否属于人权,首先要看基于人的本原属性能否推导得出,否则无所谓第几代人权或人权新特征的问题。在人权... “数字人权”论争至今,正题与反题的交锋依次聚焦第四代人权、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性质三个争议点。从逻辑顺序来说,判断一项权利是否属于人权,首先要看基于人的本原属性能否推导得出,否则无所谓第几代人权或人权新特征的问题。在人权本原看来,“数字人性”不是人之本性,倘若把“数字人性”视为人权的人性根基,则会导致主体虚化、形态变异、义务扩张的伦理危机。就人权结构而言,“数字人权”的价值证立欠缺最低限度的基础性,政治决断与学术论证的脱离会导致科学性存疑,对“三元结构”的突破不利于规范体系的稳定性。“数字人权”话语表达的逻辑、理论和知识生产存在着不自洽、不自信、不自主的缺陷,即因果倒置、路径依赖和重复生产。因此,对于数字科技与人权的复杂性关系,仍需从人权本原、人权结构、人权话语等多元视角继续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权 人权 人权本原 人权结构 人权话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