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现实主义与人格二重性
被引量:
1
1
作者
苏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61,共7页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意识与无意识
人格
面具
弗洛伊德
人格二重性
丁梅斯代尔
双向逆反
无意识心理
海丝特·白兰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一个道德问题——主体道德人格二重性现象探析
2
作者
康化椿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主体道德人格的二重性。它反映着人的本质统一性的疏离和分裂,反映着真正主体地位的漂移和虚幻,因而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不确定和道德自谬。其特征是自我变异认同性、社会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良知未...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主体道德人格的二重性。它反映着人的本质统一性的疏离和分裂,反映着真正主体地位的漂移和虚幻,因而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不确定和道德自谬。其特征是自我变异认同性、社会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良知未泯性。它在道德意识、道德交往关系、道德实践等方面具有多种复杂表现。人格二重性的成因包括主体自身、共时态环境、历时态环境以及道德领域自身等成因;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困境、道德理论建设的困境、道德生态建设的困境、道德实践预期的困境。克服人格二重性,道德建设必须务实以促进主体的自我道德统一性、优化道德生态以提供这种统一性的良好环境,强力推进制度改革以获得社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道德
人格
人格二重性
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陶潜作品看其人格二重性
3
作者
刘晓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7-8,共2页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家境就很贫困,29岁那样,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家境就很贫困,29岁那样,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日益窘迫,只好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辞序》),在亲友劝告下再任了八十多天彭泽令,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而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以示归隐的决心,从此“躬耕自资”直到63岁去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知识分子
《归去来辞》
人格二重性
陶潜
作品
《桃花源记》
江州祭酒
研究生
陕西师范大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女性人格的二重性及其文化根源
4
作者
郭砾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1993年第1期18-20,共3页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女性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也是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女性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悠久的传统,对现实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巨大的变革,对传统则往往采取批判...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女性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也是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女性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悠久的传统,对现实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巨大的变革,对传统则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 当代中国女性正是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环境中,一方面被中国传统文化所笼罩,另一方面又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这样,在中国女性的人格结构中,一方面积淀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某些成分。因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错和冲突形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所特有的人格特征──二重性人格,这种二重性人格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女性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现代及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在心理上得到了前人所不可能得到的满足;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忍受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直接冲突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她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束缚。于是,中国女性脚跨两种文化模式,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
文化根源
二重性
人格
现代文化
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
角色规范
家庭
自控
丈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年人格研究的二分法和三分法——兼论中国青年人格现代化的新视角
5
作者
谭建光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2-18,11,共8页
本文从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变革的角度出发,反思传统青年人格研究二分法的利弊,如功能对立区分、价值等级区分、时序差异区分等,并指出二分法造成青年非此即彼的心理选择矛盾,而且导致二重性人格、虚饰性人格的产生.同时,作者借鉴哲学、文...
本文从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变革的角度出发,反思传统青年人格研究二分法的利弊,如功能对立区分、价值等级区分、时序差异区分等,并指出二分法造成青年非此即彼的心理选择矛盾,而且导致二重性人格、虚饰性人格的产生.同时,作者借鉴哲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提出青年人格研究的三分法,就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设立中介性类型,从而使青年摆脱非此即彼的人格选择困境,变为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地选择适合自我的人格模式.文章还分折了三分法的几种中介:即理想中介——中庸人格;虚空中介——中间性人格;现实中介——中性人格.并且,着重论述了中性人格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人格
人格
现代化
三分法
人格
研究
平民
人格
人格
特质
中国青年
理想
人格
个人行为特征
人格二重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政治思想工作
6
作者
陈凡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
人格
特征
当代大学生
高校政治思想工作
理想
人格
人格
特质
自我实现
场经济
人格二重性
传统美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汉文帝
被引量:
15
7
作者
高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9,共8页
有着“仁者”、改革家形象的汉文帝,由于其即位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他在即位后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出现了尊宠刘氏宗族和依靠重用老臣、宿将的局面。汉文帝的这种报恩思想也赋予了他因循守旧和固守刘邦政治原则的形...
有着“仁者”、改革家形象的汉文帝,由于其即位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他在即位后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出现了尊宠刘氏宗族和依靠重用老臣、宿将的局面。汉文帝的这种报恩思想也赋予了他因循守旧和固守刘邦政治原则的形象,形成了他人格上的二重性。其结果,汉文帝虽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反却促使诸侯坐大,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经济改革措施则激化了阶级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帝
改革
人格二重性
历史人物评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恐怖美
8
作者
刘志平
李锐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76-77,共2页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集合了许多精神分裂的变态人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以异样的行为,展现了坡小说中的恐怖美。本文以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爱伦·坡小说中人物的变态情结和人格二重性问题,探讨了坡是如何通过这些变态...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集合了许多精神分裂的变态人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以异样的行为,展现了坡小说中的恐怖美。本文以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爱伦·坡小说中人物的变态情结和人格二重性问题,探讨了坡是如何通过这些变态的人物形象传达恐怖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理论
恐怖美
变态情结
人格二重性
原文传递
题名
现实主义与人格二重性
被引量:
1
1
作者
苏宁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61,共7页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意识与无意识
人格
面具
弗洛伊德
人格二重性
丁梅斯代尔
双向逆反
无意识心理
海丝特·白兰
车尔尼雪夫斯基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一个道德问题——主体道德人格二重性现象探析
2
作者
康化椿
机构
苏州科技学院
出处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文摘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主体道德人格的二重性。它反映着人的本质统一性的疏离和分裂,反映着真正主体地位的漂移和虚幻,因而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不确定和道德自谬。其特征是自我变异认同性、社会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良知未泯性。它在道德意识、道德交往关系、道德实践等方面具有多种复杂表现。人格二重性的成因包括主体自身、共时态环境、历时态环境以及道德领域自身等成因;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困境、道德理论建设的困境、道德生态建设的困境、道德实践预期的困境。克服人格二重性,道德建设必须务实以促进主体的自我道德统一性、优化道德生态以提供这种统一性的良好环境,强力推进制度改革以获得社会保障。
关键词
主体
道德
人格
人格二重性
现象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陶潜作品看其人格二重性
3
作者
刘晓红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出处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7-8,共2页
文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家境就很贫困,29岁那样,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日益窘迫,只好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辞序》),在亲友劝告下再任了八十多天彭泽令,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而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以示归隐的决心,从此“躬耕自资”直到63岁去世。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知识分子
《归去来辞》
人格二重性
陶潜
作品
《桃花源记》
江州祭酒
研究生
陕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女性人格的二重性及其文化根源
4
作者
郭砾
机构
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
出处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1993年第1期18-20,共3页
文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女性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也是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女性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悠久的传统,对现实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巨大的变革,对传统则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 当代中国女性正是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环境中,一方面被中国传统文化所笼罩,另一方面又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这样,在中国女性的人格结构中,一方面积淀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某些成分。因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错和冲突形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所特有的人格特征──二重性人格,这种二重性人格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女性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现代及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在心理上得到了前人所不可能得到的满足;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忍受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直接冲突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她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束缚。于是,中国女性脚跨两种文化模式,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关键词
中国女性
文化根源
二重性
人格
现代文化
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
角色规范
家庭
自控
丈夫
分类号
D669.6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C913.68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年人格研究的二分法和三分法——兼论中国青年人格现代化的新视角
5
作者
谭建光
出处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2-18,11,共8页
文摘
本文从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变革的角度出发,反思传统青年人格研究二分法的利弊,如功能对立区分、价值等级区分、时序差异区分等,并指出二分法造成青年非此即彼的心理选择矛盾,而且导致二重性人格、虚饰性人格的产生.同时,作者借鉴哲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提出青年人格研究的三分法,就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设立中介性类型,从而使青年摆脱非此即彼的人格选择困境,变为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地选择适合自我的人格模式.文章还分折了三分法的几种中介:即理想中介——中庸人格;虚空中介——中间性人格;现实中介——中性人格.并且,着重论述了中性人格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中庸
人格
人格
现代化
三分法
人格
研究
平民
人格
人格
特质
中国青年
理想
人格
个人行为特征
人格二重性
分类号
D430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政治思想工作
6
作者
陈凡
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
人格
特征
当代大学生
高校政治思想工作
理想
人格
人格
特质
自我实现
场经济
人格二重性
传统美德
分类号
G645.5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汉文帝
被引量:
15
7
作者
高敏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所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9,共8页
文摘
有着“仁者”、改革家形象的汉文帝,由于其即位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他在即位后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出现了尊宠刘氏宗族和依靠重用老臣、宿将的局面。汉文帝的这种报恩思想也赋予了他因循守旧和固守刘邦政治原则的形象,形成了他人格上的二重性。其结果,汉文帝虽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反却促使诸侯坐大,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经济改革措施则激化了阶级矛盾。
关键词
汉文帝
改革
人格二重性
历史人物评价
Keywords
Wen Emperor of the Han
reform
dual personatity
Critic of historical figure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恐怖美
8
作者
刘志平
李锐
机构
河北金融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76-77,共2页
文摘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集合了许多精神分裂的变态人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以异样的行为,展现了坡小说中的恐怖美。本文以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爱伦·坡小说中人物的变态情结和人格二重性问题,探讨了坡是如何通过这些变态的人物形象传达恐怖美的。
关键词
精神分析理论
恐怖美
变态情结
人格二重性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现实主义与人格二重性
苏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一个道德问题——主体道德人格二重性现象探析
康化椿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陶潜作品看其人格二重性
刘晓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女性人格的二重性及其文化根源
郭砾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青年人格研究的二分法和三分法——兼论中国青年人格现代化的新视角
谭建光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政治思想工作
陈凡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汉文帝
高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恐怖美
刘志平
李锐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