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迟子建笔下的人格化自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晓燕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12期68-69,共2页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清醒的智者。其对人格化自然的抒写,或通过移情手法描绘拟人化的风景,或展现人与动物的温情对话,表达了在经济理性时代一个作家所具有的可贵的人文精神情怀。
关键词 人格化自然 温情对话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传统自然认识论中的人文性与当代人聚环境 被引量:2
2
作者 祁今燕 李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9-91,共3页
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中国具有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自然地貌、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 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中国具有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自然地貌、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的独特性,遍布于广大的城镇建筑与地理特征当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感情和审美习惯。历史人文景观所体现出的清晰的主脉,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有所契合,即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上,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上的佐证,这些理论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理解为统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格化 德与和 历史人文景观 人聚环境
下载PDF
传统人地关系“厚德”与“中和”思想刍议
3
作者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 2005年第5期73-75,共3页
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人格化是统一的。是以“德”与“和”为中心的,因此在人地关系方面更加趋向人格化伦理。古代传统“地力常新”的土地改造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控制其环境蜕化上有很大借鉴意义。结合西方景观理论中“千层饼模式”的... 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人格化是统一的。是以“德”与“和”为中心的,因此在人地关系方面更加趋向人格化伦理。古代传统“地力常新”的土地改造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控制其环境蜕化上有很大借鉴意义。结合西方景观理论中“千层饼模式”的地图叠加技术,在大范围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中,为寻求适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格化 厚德 千层饼模式 中和
下载PDF
寓情于景 寓理于情
4
作者 栗华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7年第3期10-11,共2页
寓情于景寓理于情栗华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里的思想常常把它简化成理。这里的形象包含着一种景致,也就是这里所要说的景。人们通常是通过一定... 寓情于景寓理于情栗华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里的思想常常把它简化成理。这里的形象包含着一种景致,也就是这里所要说的景。人们通常是通过一定景致的描绘,然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情于景 张养浩 潼关 古代人民 封建统治者 自然人格化 借景抒情 寓理于情 自然景物 长春大学
下载PDF
土地的呼唤曹新林的油画艺术
5
作者 易英 《艺术界》 2001年第1期20-25,共6页
关键词 油画艺术 现实主义传统 乡土现实 农村题材 乡土题材 自然人格化 城市题材 中国艺术 乡土油画 表现主义
原文传递
从传统中走出 谈魏清河的水墨人物
6
作者 冀少峰 《艺术界》 2003年第3期126-127,共2页
魏清河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既缺乏50年代的那种沉重的历史感,又鲜有70年代的浮躁与喧嚣,他们游离于期间,既储备了相应的文化基础,又不乏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为活... 魏清河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既缺乏50年代的那种沉重的历史感,又鲜有70年代的浮躁与喧嚣,他们游离于期间,既储备了相应的文化基础,又不乏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为活跃的新军。他们接受过学院系统化训练,练就了扎实过硬的素描、色彩基本功,又历经80年代中期那场声势浩大的视觉革命的冲击与洗礼,这使他们的艺术探索既没有囿于学院化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现实 水墨人物画 文化语境 视觉革命 艺术探索 社会责任心 60年代 自然人格化 少数民族服饰 西南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