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读后感
1
作者 谭巧 《黄河之声》 2012年第7期36-37,共2页
美国作曲家、音乐学家爱德华.T.科恩教授的《作曲家的人格声音》一书是近几十年来英语世界中学术性音乐批评中难得一见的优秀之作。科恩在这本书中,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客观知识与个人体验在音乐批评中相互渗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他独... 美国作曲家、音乐学家爱德华.T.科恩教授的《作曲家的人格声音》一书是近几十年来英语世界中学术性音乐批评中难得一见的优秀之作。科恩在这本书中,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客观知识与个人体验在音乐批评中相互渗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他独特的眼光和细致的分析为他自己关于音乐批评的观点做出了很好的范例。本文就此书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旨在和大家一起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此书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家 人格声音 首要经验者 虚拟行为者
下载PDF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解读
2
作者 宋紫婷 《北方音乐》 2018年第5期95-96,共2页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是一本对作曲家、演奏(唱)者、听众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作品。笔者在阅读此书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遂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 音乐人格 音乐功能性
下载PDF
从19世纪的音乐叙事到卡洛琳·阿巴特的“人格声音”理论
3
作者 陈嘉奇 《黄河之声》 2021年第24期124-126,共3页
在卡洛琳·阿巴特的著作《未被唱出的人格声音:19世纪的歌剧和音乐叙事》[1]中,作者对19世纪和20世纪以后的音乐批评和音乐分析中的音乐叙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叙事理论在音乐分析和批评中的应用,以及撰写音... 在卡洛琳·阿巴特的著作《未被唱出的人格声音:19世纪的歌剧和音乐叙事》[1]中,作者对19世纪和20世纪以后的音乐批评和音乐分析中的音乐叙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叙事理论在音乐分析和批评中的应用,以及撰写音乐理论的著述家们在使用音乐叙事理论时所遇到的问题和想要做出的突破。也在这一系列的探讨中提出作者自身对音乐叙事理论的理解和对当下(作者写作时的当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音乐叙事 阿巴特 人格声音
下载PDF
声音人类学的感觉批评及其美学意义
4
作者 王大桥 冯乐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当代美学不再局限于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理论玄思,而是与人类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互动,以介入性实践与美学批评等形态展现自身。不同于符号学、音乐学与传统声学对声音的量化与物质化处理,以霍尔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学者将声音人类学理... 当代美学不再局限于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理论玄思,而是与人类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互动,以介入性实践与美学批评等形态展现自身。不同于符号学、音乐学与传统声学对声音的量化与物质化处理,以霍尔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学者将声音人类学理解为一种感觉人类学,“感觉批评”成为其具体展开方式。从声音的感受力出发,声音人类学重新发掘了感觉的异质性、精确性与生成性,突破了视觉中心主义的认识论框架,将美学扩展至广泛的多重感觉领域。以听觉为代表的感官感觉由此回归被语言符号传达之前的原初感觉,认识活动与感觉活动同时发生,以“身体的感觉实践”与“感觉认识论”拓宽了当代美学的研究范式与批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批评 霍尔格·舒尔茨 物质性 具身性 情感生成 声音人格 声音人类学
下载PDF
论声音的人格标识特性和声音人格利益保护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国忠 赵淑华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7-79,共3页
现代媒体技术和媒体行为一方面使声音标表人格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其独立标表人格的功能减弱。现实中损害他人声音人格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保护声音人格利益的立法、司法难度却在加大。全面分析声音在现代媒体技术及媒体行为中标... 现代媒体技术和媒体行为一方面使声音标表人格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其独立标表人格的功能减弱。现实中损害他人声音人格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保护声音人格利益的立法、司法难度却在加大。全面分析声音在现代媒体技术及媒体行为中标表人格的特殊性,有助于声音权制度的建立和声音人格利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人格标识 声音 声音人格利益保护
下载PDF
经典歌剧的现代制作——一个渐成主流的剧场现象的外在表征与内在诉求 被引量:7
6
作者 孙红杰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歌剧作为舞台音乐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表演需要一个"舞台制作"环节。21世纪以来,歌剧的制作无论在手段还是观念上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导演不再束囿于"忠于原作"的信条,开始在"视域融合"这一... 歌剧作为舞台音乐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表演需要一个"舞台制作"环节。21世纪以来,歌剧的制作无论在手段还是观念上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导演不再束囿于"忠于原作"的信条,开始在"视域融合"这一潜在理念的支持下广泛试验全新的、个性化的甚至颠覆性的诠释方案,歌剧制作俨然已成为歌剧表演的重大"看点"。本文梳理了对经典歌剧采用"现代制作"的四种代表性方式(抽象化、现代化、本土化、简约化),并以若干实例举证并剖析了"现代制作"背后的人格声音与心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经典 本土化 现代版 人格声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