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目的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以及17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实验要求被试分别通过右手按键混合了任意两种面孔特征的合成面孔(自我-名人,名人-陌生人,自我-陌生人)中其中一种面孔身份及马赛克图片进行识别,记录被试对"自我"图片和"他人"图片的反应速度,取平均值作为被试对该面孔的反应时间(ms),以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对马赛克图片的识别时间为基准计算反应时间比。结果重复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分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P=0.001),不同图片任务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31),被试组别与图片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P=0.001)。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陌生人图片[(1.21±0.42)vs(1.06±0.21),P=0.001],对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被试[(1.12±0.30)vs(0.99±0.09),P=0.000;(1.21±0.42)vs(1.01±0.06),P=0.000],对陌生图片的识别速度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r=0.516,P=0.034)和熟悉性条目分数(r=0.498,P=0.042)呈正相关。结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熟悉性面孔的识别速度减慢并且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其熟悉性加工可能受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以及17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实验要求被试分别通过右手按键混合了任意两种面孔特征的合成面孔(自我-名人,名人-陌生人,自我-陌生人)中其中一种面孔身份及马赛克图片进行识别,记录被试对"自我"图片和"他人"图片的反应速度,取平均值作为被试对该面孔的反应时间(ms),以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对马赛克图片的识别时间为基准计算反应时间比。结果重复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分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P=0.001),不同图片任务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31),被试组别与图片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P=0.001)。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陌生人图片[(1.21±0.42)vs(1.06±0.21),P=0.001],对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被试[(1.12±0.30)vs(0.99±0.09),P=0.000;(1.21±0.42)vs(1.01±0.06),P=0.000],对陌生图片的识别速度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r=0.516,P=0.034)和熟悉性条目分数(r=0.498,P=0.042)呈正相关。结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熟悉性面孔的识别速度减慢并且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其熟悉性加工可能受损。